EN
https://www.gov.cn/

五位高鐵一線工作者暢談改革開放與中國高鐵發展

2018-11-29 18:1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 題:中國高鐵,“中國名片”——五位高鐵一線工作者暢談改革開放與中國高鐵發展

新華社記者 樊曦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中國鐵路尤其是中國高鐵實現飛速發展,成為一張閃亮的“中國名片”。

在國新辦29日舉辦的“改革開放與中國高鐵發展”中外記者見面會上,五位來自中國高鐵一線的工作者分享了他們與中國高鐵的故事,並寄語中國高鐵未來的發展。

從少到多

“説起高鐵,我感受到最大的特點就是‘快’。”中國鐵路南昌局集團有限公司福州機務段高鐵司機、首席技師陳承儀説。

被譽為“高鐵試飛員”的陳承儀參加過福建省每一條新線的聯調聯試。在他的記憶中,長期以來福建只是全國路網的末梢和盡頭,鷹廈鐵路一直是唯一的出省通道。

“2009年,隨著溫福鐵路的開通,福建鐵路建設發展駛上了快車道,杭深、向莆、合福等鐵路相繼建成通車。”陳承儀説,“後發”的福建成為全國第一個“市市通動車”的省份。

改革開放40年,中國鐵路發生了巨大變化。1978年,我國鐵路里程只有5.2萬公里,到2017年底已經發展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鐵運營里程達到2.5萬公里,佔世界高鐵運營里程的66%。

越來越多的旅客開始選擇高鐵出行。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南站客運車間業務指導張潤秋説,僅以京津城際鐵路為例,2008年日均運送旅客4.9萬人次, 2018年日均運送旅客8.2萬人次,高鐵已經成為廣大旅客出行的首選和常態。

從“跟跑”到“領跑”

“40年來,我國建立了全套完備的鐵路技術體系,也實現了從‘追趕’到‘領跑’的關鍵性轉變。”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趙紅衛説,高鐵是鐵路科技工作者“生逢其時”的大舞臺。

從2013年中國標準動車組項目啟動,到2017年“復興號”正式命名並在京滬線以時速350公里實現商業運營,再到長編組“復興號”研發上線,趙紅衛見證並參與了“復興號”從研發到運營的全過程。

“‘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與以往系列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我們構建了一個完全自主的動車組産品平臺。動車組整體設計及車體、轉向架、牽引、制動、網絡等關鍵技術都是我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産權。”趙紅衛説。

動車組的維護保養也是高鐵快速平穩運行的關鍵。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公司西安動車段動車組機械師董宏濤是一位“動車醫生”。在見面會現場,他帶來了他和團隊的一件創新成果——隨車機械師應急處置背心。

“這件背心集成了17種應急處置所需的工具和材料,隨車機械師處置故障時只需穿著這身背心,不用再手拿笨重的工具箱,大大提升了動車組應急處置效率。”董宏濤説。

中國鐵路濟南局集團有限公司鐵路線路維護技術專家工作室首席導師呂關仁説,未來鐵路部門還將積極推進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與高速鐵路運營管理的融合,通過採用雲計算、大數據等分析手段,全面提高線路維護的科學性、經濟性,讓高鐵出行更加快捷舒適。

從“走得了”到“走得好”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鐵路,特別是中國高鐵的快速發展,國人對運輸服務的需求也不斷“升級”,從“走得了”變成了“走得好”。

張潤秋説,從紙制車票到電子票,從窗口排長隊買票到互聯網購票,從人工檢票到自助驗證刷臉乘車,從普通綠皮火車到現在350公里的“復興號”動車組,從推車賣貨到現在的網上訂餐,“40年前不敢想的事兒,現在都實現了。”

在她的心目中,未來的中國高鐵在旅客出行的全過程中,將是智慧化、信息化、數字化的完美結合,“讓旅客的出行感知更溫情、更有溫度。”

“比如,乘車前一天會有行程提醒出現,讓您關注第二天的出行計劃。到車站乘車一進門就有智慧機器人向您打招呼,不用出示任何證件,只需要進行面部識別即可安檢進站;上車後,在列車座椅上點擊自助點餐按鍵,由機器人送餐到座位上;到站前,點擊座椅上的信息系統選擇到站的離站方式等等。”她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姜晨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