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陜西寶雞東嶺村:一家三代話變遷

2018-12-10 17:18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西安12月10日電 題:陜西寶雞東嶺村:一家三代話變遷

新華社記者郭強、劉彤

“村東村西水汪汪,村前河灘白茫茫。半年糠菜半年糧,有女不嫁東嶺郎。”這是改革開放前東嶺村的真實寫照。

陜西省寶雞市金臺區陳倉鎮位於渭河北岸,有著200多戶村民,原本是聯盟村的一個生産小組。村裏人均只有幾分河灘地,務農是最主要的活計。過去,村民維持溫飽都成問題。

75歲的村民方華回憶,那時家裏有七八口人,吃飽穿暖是頭等大事。家裏的土坯房讓方華鬧心:“只要一下雨,就這兒垮一下、那兒掉一塊,每年都要修好幾次。”

方華的三兒子方文林説起小時候的生活,也有不少感嘆:“那時候吃不飽,做菜放油都是用筷子蘸一點兒,主食是玉米麵做的‘粑粑饃饃’。”

改革開放,借著政策春風,東嶺人心思活絡起來,先是臨街建了一批門面房,成立了金臺區聯盟綜合服務部,後又辦起了黑白鐵皮加工廠。1985年,加工廠擴大經營範圍,成立了金臺區東嶺機械鉚焊廠。

1988年,村民李黑記站了出來,承包了資産不足萬元的鉚焊廠,每年上繳村民小組5000元承包費。經過幾年艱苦打拼,鉚焊廠有了起色。村組幹部見李黑記在經營上有一套,主動提出讓他繼續承包。

上世紀90年代初,鐵絲、鐵釘等産品的需求量增多。李黑記敏銳捕捉到商機,籌資購回2台舊冷拉絲機和制釘機。短短兩年,工廠盈利20多萬元,資産猛增到170萬元。

方文林16歲到鉚焊廠做工,負責製作鐵皮煙囪,之後又做了一段時間電焊工。1990年後,方文林又開始給廠裏開大貨車,把生産的各種零件運到寶雞、西安等地。

家裏有了積蓄,方華父子便把原來的土坯房扒掉,蓋起了二層磚房,下雨天再也不用擔心房子的安全了。不過,冬天仍然只能靠爐子取暖,村裏供電不足,排污不暢,尤其是公用廁所讓方文林很苦惱:“冬天特別冷,廁所得走一里地才能到。”

東嶺機械鉚焊廠很快成為年銷鋼材上百萬噸的鄉鎮企業,到1994年,産值首次超過億元。借助政策,東嶺先後兼併多家企業,成立了集金屬加工、貿易、建材、運輸等産業為一體的東嶺集團,李黑記擔任董事長。

1999年,東嶺從聯盟村分離出來單獨設村,企業董事長、總經理兼任村上“一把手”,繼續實行“村企合一、以企帶村”體制。村裏多數村民都放下了農活,到企業上班。作為集團的司機,方文林“鳥槍換炮”,大貨車換成小轎車。

為了改善住房條件,2001年,東嶺邀請專家對新村進行規劃設計,投資數千萬元建成了住宅小區,每戶村民都分到了一套住房。方文林對自己的房子特別滿意:“水電氣一應俱全,去廁所再也不用跑遠路了。”

方文林的女兒方雪1995年出生,從她記事起,父親一直就有穩定的工作,每個月能拿上千元工資,家裏也早早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與村裏同齡人一樣,方雪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學費和書本費均由村裏統一報銷。大學畢業回到東嶺工作後,讀大學的費用都由村裏報銷。

“東嶺發展特別好,回到家裏日子過得舒心。”大學一畢業,方雪就到東嶺集團財務部信息中心工作,每個月能拿5000元工資。她在外地的丈夫也來到東嶺安家落戶。

如今,當初小小的村辦工廠已發展成一個擁有員工近20000人、子公司遍佈全國的大型企業集團,2017年企業總收入達到1300億元。靠著工資和分紅,再加上房屋出租等收入,東嶺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戶均資産超過了300萬元。

“改革開放讓人敢想敢做,也讓我們充滿了希望。”李黑記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