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南水北調東中線累計調水222億立方米

2018-12-13 07:27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全面通水四週年,潤澤北方40多個城市——
南水北調東中線累計調水222億立方米

南水北調東線山東聊城市茌平段與馬頰河交匯處。南水北調工程東線一期工程茌平縣續建配套工程自2016年1月份開工,目前主體工程已完工,東邢湖水庫庫容946萬立方米。趙玉國 攝

自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以來,東中線工程已全面通水四週年。水利部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累計調水222億立方米,供水量持續快速增加,優化了我國水資源配置格局,有力支撐了受水區和水源區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了生態文明建設。

位於河北省石家莊市郊的滹沱河,水流充沛,水質清澈。很難想象,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前,這裡已經乾涸多年。“沒有治理前,這裡就是大沙坑,車一過就塵土飛揚,特別臟。”滹沱河沿岸居民石曉旭感慨地説,經過這麼多年的治理,河道續上了水,河兩岸環境也有了很大變化。

“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通水以來,通過採取限制地下水開採、直接補水、置換擠佔的環境用水等措施,不少乾涸的河流重現生機。”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副司長袁其田介紹,中線一期工程連續兩年利用丹江口水庫汛期棄水向受水區30條河流實施生態補水,已累計補水8.65億立方米,河湖水量明顯增加。與此同時,河道復流,地表水和地下水良性循環關係逐步恢復,華北地區地下水位快速下降趨勢有效遏制。據統計,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市平原區地下水位與上年同期相比回升了0.91米;天津市地下水位38%有所上升,54%基本保持穩定;河北省滹沱河、滏陽河、南拒馬河3條試點補水河段的地下水回昇平均都在0.5米以上。

生態補水增加了河湖水量,提升自凈能力,水質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天津市中心城區4個河道監測斷面的數據顯示,水質由補水前的Ⅲ類—Ⅳ類改善到Ⅱ類—Ⅲ類;河北省白洋淀監測斷面入淀水質由補水前的劣Ⅴ類提升為Ⅱ類;河南省鄭州市補水河道基本消除了黑臭水體,安陽市的安陽河、湯河水質由補水前的Ⅳ類和Ⅴ類水質提升為Ⅲ類。

據介紹,隨著南水北調工程沿線供水保證程度大幅提升,南水已成為京津冀豫魯地區40余座大中型城市的主力水源,黃淮海平原地區超過1億人直接受益。中線工程總受益人口5300余萬人,東線工程總受益人口6600余萬人,其中山東膠東半島實現南水全覆蓋。

“目前,中線工程進入冰期輸水,已抬高渠道運行水位,並適當減少輸水流量,保持較低流速。”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局總調度中心副主任韓黎明介紹,為確保工程安全平穩運行,南水北調中線沿線配備了一定數量的撈冰設施,並設置了排冰閘,緊急時可以排出流冰到渠外;閘門安裝有熱融冰裝置,可加熱門槽,保障冬季閘門順利啟閉;渠道中的一些部位還設置水流擾動裝置,通過不斷擾動水流避免結冰。

對於下一步南水北調的工作重點,袁其田表示,水利部將著眼解決新時期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三大水安全問題,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記者 吉蕾蕾)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韓昊辰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