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經濟何以實現40年的高增長、低失業

2018-12-25 07:25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進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斷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就業率也保持了基本穩定,這種“高增長、低失業”現象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顯著特徵之一。

40年來,我國經濟年均增速達到9.5%,城鎮登記失業率年平均值不到4%,就業形勢總體保持穩定。從2009年開始,我國建立了國際通行的調查失業率統計制度,雖然城鎮調查失業率比城鎮登記失業率要略高,但也大體保持在5%左右。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0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4.9%。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失業率長期保持較低的水平,無疑是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跡。這個奇跡的産生,是多種力量共同發揮作用的結果,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

第一,經濟長期高速增長是保證高就業率的最大動力。在宏觀經濟理論中,有許多經典理論討論了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的關係,大多數理論都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係,即經濟增長有助於擴大就業。但在不少國家也出現了“無就業增長”現象,其中既有發達國家,也有發展中國家,這些國家在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就業沒有隨之增加甚至還出現減少。中國的發展實現了經濟增長與就業擴大的雙重目標,經濟長期快速穩定增長帶動産業部門不斷擴大,由此産生的就業需求也穩步提升。2006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首次超過了1000萬人,2013年超過了1300萬人,2017年達到1351萬人。

第二,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取得顯著成效。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實現充分就業是宏觀調控的核心目標之一。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中,優先解決和穩定就業已成為各項經濟政策的基本立足點和出發點。改革開放之初,由於大批知青返回城市和“鐵飯碗”就業制度的打破,城鎮登記失業率一度超過5%。但隨著鼓勵自主創業政策的實施,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大量涌現,使得失業率迅速下降。20世紀90年代末,受東南亞金融危機衝擊和國企改革的影響,短時期內出現了較大規模的下崗失業職工,中央為此建立了包含失業保險制度在內的保障制度,2002年進一步實施了積極就業政策。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我國及時推出了一系列穩增長、保就業、促民生的政策措施,成功避免了經濟驟降、失業猛增現象的發生。黨的十八大召開後,我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通過採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來努力實現充分就業的宏觀經濟目標。近些年來,陸續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創業的政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體系已基本形成。

第三,技術選擇路徑、産業結構轉型升級與就業擴大三者之間保持了較好的協調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模倣創新到自主創新不斷實現技術進步,産業發展也從勞動密集型逐步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型升級,在技術進步和産業升級的過程中,勞動力的素質有了很大提高,實現了勞動生産效率和資本産出效率同比例增加的“中性技術進步”,從而有效防止了勞動力與技術的錯配,這是避免“無就業增長”在我國出現的主要原因。不僅如此,隨著産業結構轉型升級速度明顯加快,我國的三次産業結構呈現了第一産業比重迅速下降、第二産業穩中有升、第三産業快速增加的發展格局,第三産業佔主導的“倒金字塔”就業結構進一步形成。特別是隨著新經濟新業態的大量涌現,第三産業不僅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而且創造了更多的新職業和新崗位。

第四,勞動用工制度的漸進式改革避免了大規模失業現象的出現。我國勞動用工制度的改革遵循了“漸進式”改革的路徑,從“統包統配”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就業制度,逐步過渡到“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為主的市場經濟就業制度,市場機制在勞動力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我國一直存在著比較典型的二元勞動力市場結構,比如國有勞動力市場和非國有勞動力市場、農村勞動力市場和城鎮勞動力市場等。這種勞動力市場結構固然存在著不少弊端,但在調節就業方面卻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當國有企業改革力度加大需要裁減冗員的時候,非國有經濟的勞動力市場就能夠發揮一定的吸納作用;當城鎮勞動力市場出現勞動力需求波動時,農村勞動力市場又能夠有效地發揮“調節器”和“蓄水池”作用。二元勞動力市場結構有效避免了大規模失業現象的出現,為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提供了支持。

第五,重視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改革以實現對勞動力供給的調節。勞動力市場的供給包括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人口政策是影響勞動力供給數量的先行性措施。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人口生育率出現下降,自2012年開始,城鎮新增勞動力開始出現了絕對減少的趨勢,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壓力得到了極大緩解,但也出現了“招工難”以及勞動力成本快速攀升的問題。為此,我國逐漸轉向鼓勵生育政策教育培訓是提高勞動者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性的關鍵因素。40年來,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張在不斷提高勞動力素質的同時,也延緩了適齡人口進入勞動力市場的時間。與此同時,勞動力的素質有了迅速提高,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在2017年達到13.3年,等同於大學一年級的水平。培訓是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徑,經過40年的努力,目前我國已經初步構建起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組織為依託的終身職業技能培訓體系,技工隊伍不斷壯大。

第六,就業工作從單純注重就業數量的擴張向重視提高就業質量轉變。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業工作的重點是不斷擴大就業規模,努力為勞動者創造更多就業崗位。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對更高質量生活需求的增加,推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已成為當前及未來就業工作的重心。通過不斷完善勞動法律法規體系和加大執法力度,重點治理拖欠工資、工時過長、就業歧視等問題,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障,就業崗位的穩定性不斷提高。為勞動者提供更加穩定的就業崗位,能夠有效防止就業的波動性,對減少失業具有積極意義。

隨著我國進入經濟發展新時代,勞動力市場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和約束條件。如何在繼續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同時,又能夠實現充分就業,依然是未來宏觀調控的首要目標。當然,這並不是説中國就不存在著就業難的問題。恰恰相反,當前大學畢業生、進城農民工和失業職工的就業和再就業,依然是勞動力市場長期面臨的問題。近幾年,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進行,以及智慧製造技術的推廣應用,我國結構性就業矛盾較為突出,必須按照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把穩就業擺在突出位置,實施就業優先戰略。與此同時,要對已有保持就業穩定的政策措施進行總結梳理,根據新的形勢和任務進行改革和調整。如此,經濟穩定發展與低失業率共存的趨勢就能繼續保持下去。(作者:李長安,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