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自然資源部:強化預警監測 呵護海洋資源

2019-01-04 09:20 來源: 自然資源部網站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國是世界上受海洋災害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近10年來,海洋災害年均直接經濟損失117億元,年均死亡(含失蹤)93人。近30年,我國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為3.3毫米/年,高於全球平均值。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沿海發生重大海洋災害的風險日益突出。隨著海洋經濟活動的快速增加,近海海域污染嚴重,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2018年,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設置了海洋預警監測司,承擔原國家海洋局海洋觀測預報減災方面的職能。海洋預警監測司副司長王華認為,近年來,我國海洋防災減災面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形勢。下一階段,將著力做好海洋觀測預報頂層設計,健全完善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不斷提升海洋觀測預報減災能力。

面臨5大問題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洋防災減災、預警監測、環境預報工作形成了一定基礎。2012年,國務院頒布《海洋觀測預報管理條例》,填補了我國海洋觀測預報的法規空白。2016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了“兩個堅持,三個轉變”的工作總要求。這為我國海洋預警監測、預報減災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由海洋站網、雷達網、浮標網、志願船、衛星遙感等組成的海洋立體觀測網已形成,基本覆蓋了我國近岸、近海及部分重點海域。從國家到地方的海洋預報體系業已建立,防災減災工作重心不斷前移,海洋災害風險防範業務體系基本形成。

王華認為,當前海洋預警監測工作面臨5方面問題。一是海洋觀測預報和防災減災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制度標準尚不完備。二是基礎能力仍需加強。海洋觀監測體系需進一步優化,深遠海觀測能力不足,海洋預報的自主研發和關鍵技術應用水平有待提高,海洋災害風險評估、隱患排查等工作尚未全面展開。三是信息資源共享機制有待建立。涉災領域的信息資源共享以及海洋觀測活動的管理和協調仍需加強。四是科技水平和全球治理能力需要提升,國際海洋事務治理的參與度和話語權不夠。五是需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在海洋防災減災建設中的作用。

履行3項職責

海洋預警監測司的主要職責包括“擬定海洋觀測預報、海洋科學調查政策和制度並監督實施。開展海洋生態預警監測、災害預防、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治理,發佈警報和公報。建設和管理國家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組織開展海洋科學調查與勘測。參與重大海洋災害應急處置。”

王華表示,海洋預警監測司要履行3方面職責:一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對自然災害防治的重要部署,做好海洋觀測預報和海洋科學調查領域頂層設計;二是不斷提升海洋觀測、監測、調查等基礎能力,加強海洋生態預警監測體系建設;三是跟各相關部門充分銜接,統籌謀劃海洋防災減災和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修復等工作。

王華表示,以前我國的海洋觀測、預報預警、減災等工作主要是針對海洋的物理環境和自然災害過程,未來,應圍繞實現“兩統一”(即“自然資源部統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産所有者職責,統一行使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的原則,更加突出重點。比如,加快建設海洋生態預警體系,為有效保護重要、敏感和脆弱海洋生態系統提供支撐;著力加強海洋預警監測和國土空間規劃、生態保護修復的工作銜接等。

突出3個重點

“觀測、預報、減災、生態監測預警、海洋科學調查要協調推進,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厘清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處於關鍵環節影響業務發展的問題、需要長遠佈局的問題。”王華説。

首先,要對海洋資源環境狀況進行動態監測。“就像給人做體檢,了解基本情況是基礎。”王華説,其次是通過長時間序列監測發現問題,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判斷管轄海域的指標參數是否處於正常狀況,並及時發出預警。再次是“開藥方”,針對具體問題提出方案和建議。

下一步,海洋預警監測司將重點從3方面著手:一是重新梳理業務體系,在中央層面,與其他涉災部委做好銜接,在新的應急管理框架下,發揮好海洋預警預報的支撐作用,推進綜合減災。在地方層面,加強指導、協調和監督,積極發揮地方的作用。同時,進一步明確海區派出機構的職責,形成統一有序、分工合理、協調高效的體制機制。二是積極落實中央財經委第三次會議提出的要求,謀劃工作思路,在自然資源部統一部署下推進實施。三是落實主要職責,不斷提升基礎能力。自然資源部三定方案明確,將建設運行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開展海洋生態預警監測。海洋預警監測司將堅持科學先行,在業務鏈條的每個環節不斷強化。

細化4項任務

王華表示,海洋預警監測司將著力開展4方面工作。

—在觀測業務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加快推進全球海洋立體觀測網建設。優化觀測佈局,2019年啟動編制新的全國海洋觀測網規劃,充分整合觀測、監測、調查業務,形成三位一體業務佈局。從觀測手段、觀測要素、質量控制等方面入手,進一步強化海洋觀測業務化管理。推進海洋觀測數據共享、提升數據服務水平,加強地方、部門相關行業管理,開展海洋觀測能力和資源普查,實現充分整合。

—在預報業務方面,加快推進應急預案的修訂,考慮到海洋自然災害和生態災害的各自特點,研究如何形成預案體系。重新梳理預報機構和業務體系,綜合考慮行政區域管理特點,構建上下聯動、分工明確的預報業務體系。充分利用數值預報、雲平臺、人工智慧等信息化技術,開展海洋智慧網格化預報業務系統、“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環境保障系統建設,探索開展海洋生態預警服務,提升預警報服務效能。

—在減災業務方面,繼續做好風暴潮、海嘯、海冰等自然災害防治,同時,推進生態減災工作,選取赤潮、綠潮多發區試點開展防治,充分發揮紅樹林、檉柳、蘆葦、海草床等生態系統防潮禦浪、固堤護岸的能力。指導沿海各地繼續開展海洋災害風險評估和重點防禦區劃定,推動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加強防災減災成果信息化應用,將沿海高風險地區的本底信息、觀測數據、預警預判信息等實時集成在一個系統中。加大宣傳教育力度,普及防災減災知識,積極參與國際治理。

—在生態監測與科學調查方面,優化海洋生態監測預警頂層設計和體系佈局,建立技術標準體系,針對典型生態系統著手專題研究。建立管理規範,從事海洋調查監測的機構、船舶等要有統一的管理要求。強化志願船、遙感等裝備和手段的運用,在監測、觀測、調查各項工作中融合發展。(方正飛)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