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山東臨邑:“大救助”紓難解困暖民心

2019-02-09 10:3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濟南2月9日電 題:山東臨邑:“大救助”紓難解困暖民心

新華社記者 葉婧

“這個月領到了225元低保金,比上個月還漲了30元哩!”山東省德州市臨邑縣朱家衚同村村民楊風霞剛收到低保金髮放的手機短信通知,就高興地發現了一點小變化。

這筆低保金,是53歲的楊風霞為癱瘓在家的老伴申領的。早在2013年,楊風霞就曾到有關部門諮詢過,但因為家庭條件不符合申領條件,一直沒有被納入低保範疇。

“俺老伴已經病了12年,最近8年已經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只能依靠俺專職在家照顧,又沒有低保,每個月只有80元的‘殘疾補貼’(即重度殘疾人護理補助費)。現在縣裏政策放寬了,不僅申請到了低保,殘疾補貼還變成了每月160元的‘兩殘補貼(即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給俺家幫了大忙了。”楊風霞説。

楊風霞家的變化,得益於正在臨邑縣開展的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其中,改革低保認定標準就是重要舉措之一。

臨邑縣民政局局長劉蘭波説,為了解決低保認定不精準問題,臨邑縣突破了原來只以收入、財産作為低保認定條件的限制,把支出也納入認定條件,設立貧困預警系數,建立“收入貧困型”和“支出貧困型”低保認定標準,擴大了保障範圍。同時,改變了核算家庭收入辦法,只採集穩定性收入,對於不穩定性收入和採集困難的收入不再計入家庭收入,進一步提高了低保辦理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

低保、臨時救助、高齡補貼、危房改造、扶殘、助學、雨露計劃、扶貧特惠保……種類繁多的社會救助政策,在我國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兜底保障的角色。因事關眾多困難弱勢群體,社會救助政策的實施效果歷來備受關注。

“在充分了解困難群眾‘難’在何處、‘憂’從何來、‘盼’為何事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構建‘大救助’工作格局,著力解決救助分散、程序複雜、救助不精準問題,做到‘多維保障、綜合救助、分級審批、分層救助’。”臨邑縣委書記林春元説。

記者了解到,臨邑縣在改革前,涉及社會救助的34個事項分散在組織、民政、扶貧、司法、人社、群團、教育、衛生、住建等15個部門;救助一般是個人到鄉鎮(街道)申請、鄉鎮(街道)審核申報、縣級審批的流程。

改革後,這裡成立了縣級社會救助中心,將原來分散的救助職能全部納入“一門辦理”,並監管鄉鎮(街道)、村救助業務的辦理。同時將低保、生活困難黨員關懷、臨時救助等涉及4個部門12項救助審批職能下放至鄉鎮(街道),流程為村級申報、鄉鎮審批、縣級監管,辦理時間最多可縮短27天。

為使困難群眾及時得到救助,臨邑縣還設有救急難“綠色通道”。老百姓如果遭遇突發的急難事件,通過“即時審批、先行救助”,24小時內先獲得救助,再補齊相關手續,讓救助更加便捷、高效。

讓楊風霞感到更為暖心的是,依據家庭情況應該申請何種救助已不需要她自己操心,連申請低保都是村裏的民生民政協理員朱智慧主動來找她。

“我本身就在村裏生活,誰家什麼情況大致都清楚,再加上‘火眼金睛’的‘智慧民生大救助雲平臺’。只要老百姓拿著身份證,我就能幫他們把符合條件的救助都申請下來。讓需要的人,一個都不被社會救助這張大網給落下。”朱智慧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張興華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