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一粒青稞的新生——從西藏主要糧食作物看農牧區60年的發展變化

2019-03-22 15:20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拉薩3月22日電 題:一粒青稞的新生——從西藏主要糧食作物看農牧區60年的發展變化

新華社記者王軍 劉洪明

3月的雅礱河谷,清風染綠了柳梢,處處生機勃勃。

山南市乃東區門中崗村的村民們在“西藏第一塊農田”上,隆重劃下春耕“第一犁”,將青稞種子埋入希望的田野,許下豐收的美好心願。

待到春天翻地、施肥,夏天灌溉、除草,秋天收穫、脫粒,一畝地能收近350公斤青稞。被收購加工後,它們將變成糌粑、白酒、麵包、餅乾、方便麵等幾十種青稞産品,出現在超市的貨架上、人們的餐桌上。

青稞是西藏主要糧食作物,被譽為“糧食之母”,具有降低人體膽固醇、控血糖等作用,在西藏糧食作物面積、總産量佔比中均達80%。

3500年青藏高原青稞種植歷史,造就了內涵豐富、極富民族特色的青稞文化。“人間有了青稞糧,日子過得真甜美,一日三餐不愁吃,頓頓還有青稞酒。人人感謝雲雀鳥,萬眾珍愛青稞粒。”像這樣歌頌青稞的歌謠和傳説,在西藏數不勝數。

然而,民主改革前,西藏農業生産水平落後,糧食産量較低。“即使在幾十年前,大夥兒種青稞,耕地用二牛抬杠,一家人一年忙到頭,也打不下多少糧食,有時候還填不飽肚子。”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白堆村村民巴桑説。

民主改革60年來,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發展,青稞“變”了,變得更高産、更有營養,加工的食品種類也越來越多。

為提高青稞的産量,西藏從1965年開始進行青稞雜交育種,經過育種工作者多次雜交累積,“藏青2000”“喜拉22號”“山冬7號”“冬青18號”等一系列主栽品種逐漸被推出,使得青稞品種更優、種植方式更現代化。

目前,西藏種植青稞200多萬畝,優良品種覆蓋率超過70%,青稞畝産由1980年的150公斤提高到如今的平均畝産319公斤,並使同期全區糧食總産由50.5萬噸提高到95萬噸以上。

西藏自治區農牧廳廳長杜傑表示,經過多年發展,西藏青稞供給基本實現自給自足,隨著青稞價值被挖掘和認可,産業鏈不斷延伸,市場對青稞的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趨勢。

為此,西藏借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編制《西藏高原特色農産品基地發展規劃(2015—2020年)》,確立青稞基礎産業發展地位;還制定出臺《“十三五”西藏自治區糧食“雙增長”行動計劃》和《關於實施青稞增産行動的意見》。

原本用來糊口的青稞,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2015年,日喀則市白朗縣巴扎鄉金嘎村村民達瓦頓珠耕種的93畝耕地中,85畝種植“藏青2000”,當年産量就達3.4萬公斤,收入15萬元。“‘藏青2000’高産、白粒、大穗、高稈,品種很好。”達瓦頓珠説。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西藏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50元,是1965年的105倍。

多年來,良種補貼、繁育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國家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更是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植青稞的積極性。同時,青稞營養價值和醫療保健作用也被不斷發掘,青稞産品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研發和推廣力度也逐年加大,青稞逐漸從“産自高原”走上“産業高原”。

青稞β-葡聚糖含量世界之最的重大發現,正在帶來西藏糧食基本實現自給後的第二次“産業革命”。近年來,越來越多青稞企業、青稞産品涌現青藏高原,青稞産業化開發已全面啟動。目前,西藏有青稞加工企業37家,青稞加工轉化量11.1萬噸,産值11.1億元,在歷屆農交會上青稞加工産品共獲6個金獎。

西藏自治區農科院院長尼瑪扎西介紹,作為西藏第一大特色農作物,青稞已經開始走上了創新之路,並向産業化經營型轉變。農科院已研發青稞産品100余個、生産企業研發系列産品9個;創建了一批自治區級著名商標,如“雪域聖谷”青稞香米、“藏緣”青稞酒、“羅旦”糌粑、“喜孜”青稞酒、“吉祥糧”青稞麵包、“珠穆拉瑞”餅乾等,青稞食品也越發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坐落在西藏達孜工業園區的藏緣青稞酒業有限公司,作為國家級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以青稞酒立業,深挖産業鏈,開發出20余種青稞酒系列産品;為進一步轉型升級,還把青稞産業鏈向第三産業延伸。目前,這家公司正在廠區內建設青稞文化館,其中包括青稞科普、青稞農耕文化展示、青稞加工體驗、青稞3D影院等項目。

青稞産業方興未艾,發展潛力巨大。尼瑪扎西表示,下一步,西藏將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青稞良種推廣,增産增收,未來西藏青稞産業帶來的經濟效益預計可達百億元。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