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10部門印發意見推動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

2019-04-08 07:4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部門印發意見推動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
以魚保水 水清魚歡


近年來,江西省新餘市仙女湖通過“人放天養”,實行魚類生態養殖,每年可産“生態魚”1000萬斤以上,既保護了水質,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平國旺攝(中經視覺)

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10部門日前聯合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要發揮水産養殖的生態屬性,開展以漁凈水、以漁控草、以漁抑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今後,我國將大力優化水産養殖業綠色發展的空間佈局、産業結構和生産方式,持續推動水産養殖綠色發展

“好水好草養好蝦,稻蝦生態立體種養有品質還有效益。”3月13日,湖南省岳陽市君山區錢糧湖鎮雅園社區居民陳學軍看著稻田裏的小龍蝦,臉上樂開了花。他去年流轉了110畝水田,開始稻蝦連作,一年下來,掙了50多萬元。“今年的行情更好,小龍蝦的價格最高能賣到52元一斤。”

從産地到餐桌

生態漁業模式走俏

很多人並不知道,全世界每三條魚中就有兩條是中國養殖的。“2018年,我國水産養殖總産量超過5000萬噸,佔水産品總産量的比重達78%以上,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産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局局長張顯良説,所謂水産養殖綠色發展,既要為百姓提供優質、生態的水産品,又要還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秀麗景色。隨著水産養殖業高質量發展,生態養殖模式迅速鋪開,稻漁綜合種養如火如荼,生態漁業模式走俏各地。

在生産環節,山東省開展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創建。“一畝海變成了三畝海”,構建了16萬畝集中連片的“貝、藻、參”立體生態循環養殖區,實現了海域的凈化高效利用。全省半封閉、全封閉循環水工廠化養殖車間達到350萬平方米,“漁鹽一體化”實現了海水的循環利用和零污染、零排放。目前,省級以上水産健康養殖示範場超過500處,示範面積17萬公頃。海洋牧場“生態方”、陸海接力、海灣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等多種生態漁業模式在山東複製推廣。

在市場環節,廣東省推廣活魚冷鏈運輸新技術。何氏水産公司創新開展鮮活水産品冷鏈物流運輸,成功解決了在不添加任何藥物的情況下,保證鮮活水産品高密度遠程運輸50小時以上、存活率達99%以上的技術難題,為廣東活魚北運提供了重要技術保障。廣東省5家企業組成的産銷聯合體,與北京市建立産銷對接機制,實現了優質水産品産、供、銷全程可追溯。目前,每天來自廣東的活魚佔北京市場份額的80%以上。2018年實現總營銷量21萬噸。

有禁養區有可養區

科學劃定空間佈局

儘管已經基本解決了“吃魚難”,但水産養殖産業發展依然存在制約因素。從外部環境看,養殖水域周邊的各種污染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用地不斷擴張,使水産養殖水域空間受到了嚴重擠壓。從內部環境來看,水産養殖佈局不盡合理,部分地區近海養殖網箱密度過大,水庫、湖泊養殖網箱網圍過多過密,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間,如深遠海、水稻田、低窪鹽鹼地等卻沒有開發,或者開發利用得不夠。

“此前,農業農村部已經啟動了新一輪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編制工作,要求各地合理佈局水産養殖生産,依法劃定禁止養殖區、限制養殖區和允許養殖區。”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説,只有做到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符合國土空間規劃並與各專項規劃有效銜接,才能保障未來水産養殖業的發展空間。“必須在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編制發佈基礎上依法退出禁養區內的養殖,規範限養區、養殖區內的生産,推動水産養殖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目前,從全國來看,漁業主産縣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編制基本完成,77%的主産縣政府發佈了規劃。福建省全面完成了67個縣級養殖水域灘塗規劃編制。全省累計清退不符合規劃海水養殖面積超1.9萬公頃、淡水養殖面積61萬平方米,水産無序養殖得到有效遏制。吉林省32個漁業重點市縣全部按期編制發佈養殖水域灘塗規劃,完成了“三區”劃定,特別是針對湖庫等大水面,按照生態優先原則,在嚴控網箱、圍欄養殖規模的前提下,明確其水産增養殖功能,合理規劃了養殖佈局。

不過,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一些地方在處理水産養殖業發展與環境保護關係時出現了偏差,簡單粗暴地一禁了之、一拆了之。“一是不該禁的不能禁,要科學劃定禁養區。二是該禁的要堅決禁,但要給予合理補償。”于康震説,要堅決防止“一刀切”,盲目擴大禁養範圍。要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引導養殖戶提高健康養殖水平,提升養殖尾水處理能力,實現生産和環境協調發展。

從放水養魚到放魚養水

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近年來,社會上有一些聲音,認為水産養殖對環境有負面影響。張顯良表示,並不是所有水産養殖品種和養殖方式都會給水生態環境帶來負面影響。事實上,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餌型養殖方式會對環境産生比較大的影響,科學合理的養殖方式則能對水生態環境起到一定的凈化修復作用。經過積極探索,一些地方發揮漁業凈水、抑藻類、固碳等生態功能,協調好生産與生態的關係,涌現出千島湖、洪澤湖、梁子湖等大水面生態漁業發展典型。

從放水養魚到放魚養水,浙江省淳安縣大力實施“以魚保水”“以魚治水”工程,形成了“大頭魚保水、小頭魚治水”的保水漁業發展模式。一方面,縮減網箱養殖面積、禁止庫灣養殖作業、推行尾水處理設施、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另一方面,推廣循環水養殖、稻魚共生、稻鱉輪作等多種生態養殖模式,告別傳統的“放水養魚”模式。目前,湖區魚類品種已達114種,漁業資源蘊藏量達15萬噸,千島湖水質常年保持在I類。

江蘇洪澤湖漁業以凈水養殖、限額捕撈、保護資源為方向,建立了生態漁業新體系。如今,洪澤湖漁業水域環境日趨向好,漁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漁民涉漁年均收入由10年前的0.8萬元上升至2.4萬元。湖北梁子湖以水質保護為目標,確定漁業的環境容納量,採取適宜的漁業方式和漁業規模,修復和重建受損的水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實現了魚水和諧,促進了湖泊漁業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當前,我國在大水面生態漁業研究領域已具備紮實的研究基礎。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等團隊建立了相對成熟的大水面環境容量評估和水質環境治理方面的技術體系,為大水面生態漁業提供了技術支撐。吉林省農業農村廳漁業局局長劉革認為,以魚控水、以魚控藻,恰恰是優化水域環境的科學舉措。通過濾食性魚類控藻,再通過藻類控制氨氮,正日益成為國內外大湖治理的普遍做法。(記者 喬金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石璐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