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奧秘

2019-04-24 07:5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觀察中國經濟、判斷政策走向,要善於從長時間軸上看整體、看大勢、看實質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當前經濟工作。會議認為,一季度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好于預期,開局良好。

科學的判斷,源自紮實的數據。GDP增長6.4%,超出外界普遍預期;CPI上漲1.8%、PPI上漲0.2%,位於溫和區間;全國城鎮新增就業324萬人,同比基本持平;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8.5%和8.7%,呈現供銷兩旺……一季度亮眼的成績單,展現了中國經濟的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更驗證了本輪調控的科學性和預見性。同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也將中國經濟年度增長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

從開年至今成效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中央預算內投資已下達超80%,審批核準固定資産投資項目50個,總投資3703億元;個人所得稅同比下降29.7%,減稅降費對消費增長刺激顯著。穩健的貨幣政策鬆緊適度,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多增2.34萬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貸款多增1.44萬億元。市場信心明顯增強,PMI(採購經理指數)重返擴張區間,消費者信心指數逐月提升。這些積極變化,證明我們的宏觀調控是對路的、奏效的,是必須牢牢堅持、貫徹到底的。

歸結起來,本輪調控一方面是保持戰略定力,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根本要求,不搞大水漫灌,一方面是主動預調微調,既通過“放管服”改革釋放微觀活力,日均新增市場主體5.3萬戶,又通過結構性産業政策優化供給側,1—2月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長26.5%。可見,我們的宏觀調控不僅要做好短期的相機抉擇、熨平波動,更要著眼于中長期的改革發展、結構優化以及新動能的培育壯大。觀察中國經濟、判斷政策走向,要善於從長時間軸上看整體、看大勢、看實質,尤其是對宏觀調控的歷史聚焦,更有利於我們讀懂經濟長期向好的奧秘。

應當講,週期性波動是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徵,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根源就在於我們能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市場經濟資源配置優勢有機結合起來,能較為從容地應對外部環境變化,能較為高效地完成內生動力成長,從而一次次成功避開航道上的礁石和險灘。

具體而言,我們在經濟發展中充分體現的制度優勢有:一是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折騰、不翻燒餅,大政方針貫徹落實能“一竿子插到底”,這是西方許多國家不可比擬的優勢;二是計劃經濟體制早已終結,但作為治理手段的經濟計劃依然與時俱進,比如五年規劃、年度計劃的科學制定、嚴肅執行,發揮了有章可循、穩定軍心的作用;三是制度日趨定型、手段日漸成熟,針對性強,不囿于本本,見招拆招,財稅、貨幣、産業各政策協同配合,杜絕政出多門、相互掣肘,同時嚴厲問責、令行禁止;四是牢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力促國企、民企、外企共生共贏、取長補短;五是全面深化改革發力,將專項改革作為調控政策的有力推手,比如對“融資難、融資貴”的疏通,是金融業自身健康發展的改革需要,又是精準輸血的定向調控。此外區間調控等對調控自身的創新完善,也為防止經濟大起大落、“硬著陸”奠定了機制化建設基礎。

有松柏之茂,方經冬不凋。“讓經濟整體保持良好的發展節奏,這種做法值得借鑒。”一家國際媒體如此評論。社會主義宏觀調控與全面深化改革的合力疊加,有力塑造並釋放巨大的政治優勢,輔之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創新創業創造的社會氛圍,及基於此的自我革新意識,構成了中國經濟的獨特魅力。展望未來,繼續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把問題和風險考慮得再充分些,提前制定防範預案和做好政策儲備,我們定能從容應對好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拓展宏觀調控的新局面。(周人傑)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