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華屋處處皆“華屋”——江西瑞金“紅軍村”華屋脫貧記

2019-05-07 18:1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昌5月7日電 題:華屋處處皆“華屋”——江西瑞金“紅軍村”華屋脫貧記

新華社記者劉健 胡振華 高皓亮

心懷崇敬之情,記者來到幾乎家家都有烈士的江西瑞金“紅軍村”葉坪鄉華屋自然村。村口塘邊,抬頭望去,時光仿佛在這裡凝結——

一邊,66套客家小樓,白墻黛瓦,村民廣場點綴其中,新屋映襯青山綠樹,一派靜謐祥和。

另一邊,殘存的7套老屋土坯泥墻,逼仄狹窄。“專門保留幾間老屋,要讓後人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

村運連著國運,民心繫著黨心。伴隨新世紀脫貧攻堅,有“共和國搖籃”之稱的瑞金啟動精準扶貧,進行危舊土坯房改造,華屋人步入幸福新生活——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230元增長到11300元,大棚水果蔬菜、紅色旅遊、農産品加工蓬勃興起。

80多年前,當時只有43戶人家的華屋家家戶戶都有人參加紅軍。

今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要飲水思源,決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要梳理排查、抓緊工作,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這是中國共産黨人的莊嚴承諾和歷史答卷。

改天換地:如今華屋處處皆“華屋”

華屋,位於贛閩交界處,山連著山。

村名叫“華屋”,數代人卻住著低矮破舊、透風漏雨的土坯房。

對新房子的渴望,烈士遺腹子華從祁最有感觸,4個兒子,兩間半土坯房,孩子成人後只能輪流回家過年。回想起幾年前,村幹部上門宣傳土坯房改造政策,華從祁當時根本不相信:“天底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2013年5月30日,沉寂的華屋村,隨新屋地基開挖而雷動。66套嶄新的客家小樓拔地而起,有村民建議拆掉旁邊老屋,好發展産業。村裏開戶主會商議,“文化人”、鄉村醫生華輝平提出,住了無數代人的老屋,這麼破天荒換成新房,要留著幾套,讓後代“聽黨話、感黨恩”。

新屋,是華屋人走向新生活的生動注腳。沒多久,精準扶貧全面實施。

幾年來,到華屋幫扶的幹部一茬接著一茬,駐村幹部、時任瑞金市衛生局副局長楊銳走了,瑞金市衛健委幹部鐘曉輝來了,健康扶貧、産業扶貧、教育扶貧……一個個脫貧攻堅戰逐次打響。

駐村幹部爭取水利、道路、衛生等各項資金100多萬元,一件件困擾群眾生活多年的難題正在破解。

如今的華屋,村裏有了標準化衛生所,群眾小病不出村;修建了兩座水陂和200多米水圳,天旱灌溉不再成問題;建起286畝蔬菜、水果大棚,邀請農業專家對村民進行培訓。

多年漂泊在外,靠賣苦力掙錢的華水林,心疼回家路費,常常連過年都在工地。2015年,他放棄再次外出打工念頭,在楊銳支持下承包8畝蔬菜大棚,甩開膀子加油幹,當年一舉摘掉貧困帽子,成為華屋首批脫貧光榮戶。

華屋村史館裏,有一條醒目的華屋大事記時間軸,上面一筆筆記著這些年發生的“大事”:

2015年7月24日,紅軍村油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

2016年3月10日,首批客人入住華屋農家旅館。

……

2018年7月,華屋1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西去20里,是被稱為“共和國搖籃”的瑞金,1931年11月7日,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這裡成立,中國共産黨開始了治國理政的偉大預演。

時光荏苒,87年後,2018年7月29日,經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織的第三方評估,瑞金脫貧摘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邁出關鍵一步。

曾經群眾“想都不敢想,想也想不到”的幸福生活,在華屋一件件摸得著、看得見。瑞金宣佈脫貧當天,華輝平貼上一副對聯:昔日破舊土坯房,如今新屋亮堂堂,銘謝黨的政策好,百姓心安喜洋洋。

一副對聯,銘記著百姓對好政策的感激。

深情話語,印證著一個樸素真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共産黨人的奮鬥目標!

底色不改:信念之樹長青

嶺上蔥蘢,青松挺拔。華屋後山,“17棵青松”的故事催人淚下。

85年前一個夜晚,村裏17個年輕後生參加紅軍,踏上艱險而偉大的長征征程。出發前,他們栽下17棵松樹,和家人約定“見松如見人”。

這是向死而生的勇氣,這是為國為民的情懷。在當年的贛南蘇區,“馬前托孤”“八子參軍”,壯烈故事俯拾可得。當時瑞金24萬人,參加紅軍的4.9萬人,犧牲烈士中有名有姓達17166人。

是什麼力量讓百姓鐵了心跟黨走?

答案寫在80多年前一份文件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行委員會佈告》第一號指出:“他的基礎,是建築在蘇區和非蘇區幾萬萬被壓迫被剝削的工農兵士貧民群眾的願望和擁護之上的。”

答案藏在一首傳唱80餘年的民歌中——哥哥出門嘞當紅軍,笠婆挂在他背中心,流血流汗打勝仗,打掉土豪有田分。

今天的華屋,依然處處可見魚水深情。

面對鄉親殷殷期待,在外搞運輸的黃日生,2012年放下生意回村擔任村幹部,挑頭種植火龍果。黝黑的皮膚、粗糙的手掌,這是村民對瑞金市衛生局派到華屋的幫扶幹部楊銳的印象。從2013年到2015年,楊銳一年365天,300天在村裏,成了華屋人眼裏的“半個華屋人”。

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第一民生工程,全市組建227支扶貧工作隊,確保每戶貧困戶都有幹部結對幫扶。

瑞金市衛健委幹部鐘曉輝幫扶患有疾病的華欽鋒,每週至少一次,每到村裏第一件事就是陪華欽鋒聊天。2018年,他把華欽鋒的兒子華彬介紹到市區做家電售後,每月收入4000元。儘管華欽鋒一家已于2017年脫貧,但鐘曉輝的幫扶一如既往。華欽鋒逢人就説:“他和我的兒子一樣好。”

與人民始終風雨同舟,是戰勝困難的保證,也是蘇區幹部好作風的傳承。“正因為有這樣的優良作風,老區人民才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瑞金市委書記許銳説。

新的夢想:踏上發展新征程

華屋脫貧後,記者詢問百姓還有什麼願望?

“優化升級農家樂,讓‘紅家樂’餐館更火爆!”“辦個農民劇團,要辦更多晚會!”……

每個願望都蘊含著美好的夢想,每個夢想都激發著大家用力奔跑。

夜幕降臨,一彎新月爬上樹梢。村口,喇叭響起激昂的音樂,來體驗紅色文化的遊客們跟著節奏跳起舞蹈。“生態環境好,村民很熱情。”旅居華屋的北京遊客韋曉夢説,在這裡發現紅土蝶變的力量源泉,感受紅色精神的傳承。

人氣旺了,華屋的新屋變成農家旅館。華丕有家的房間收拾得乾乾淨淨,洗漱用品和晾衣架擺放整齊。“二樓、三樓3個房間,旺季時一個月掙個千把塊沒問題。”

眼下,華屋組建了鄉村旅遊公司,計劃舉辦“鄉村旅遊節”,搞篝火晚會、民俗展覽等,做大做旺鄉村旅遊!

祖祖輩輩在土裏刨食的華屋,“電商+大棚蔬菜”正成為農民新支柱産業。公路旁,一排排蔬菜水果大棚鱗次櫛比,格外醒目。華水林拿著手機從大棚走出來,“剛接了一個南昌的單,得趕緊把蔬菜發走。”手機成為華屋人的新“農具”,點幾下,就能把水果賣到北京、廣州等十多個城市。

像華屋一樣,新變化、新氣象在贛南蘇區不斷涌現——列入全國首批現代物流創新發展試點城市,創新啟動國家旅遊扶貧試驗區建設……

華屋村成立了養蜂合作社,註冊“十七棵松”牌蜂蜜在網上銷售,帶動村民一年養蜂300余箱。

半山坡上,蜂繞花香。村民華小平笑得合不攏嘴:“華屋人生活現在比蜜還要甜咧!”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黃頔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