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湖北恩施:古寨和新居 共助侗寨興

2019-05-24 21:49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群山環抱中的楊家寨(5月24日無人機拍攝)。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5月24日,在楊家寨的吊腳樓上,村民在練習吹奏薩克斯。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5月24日,遊客在楊家寨遊玩。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這是嶄新的“侗族大院”(5月24日無人機拍攝)。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5月24日,搬遷農民走在嶄新的“侗族大院”裏。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5月24日,搬遷農民走在嶄新的“侗族大院”裏。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這是新建的“侗族大院”(5月24日攝)。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5月24日,搬遷農民在嶄新的“侗族大院”裏晾曬竹筍。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這是楊家寨戶與戶之間相連的石臺階(5月24日攝)。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這是5月24日拍攝的張家寨四合院屋頂。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曉關侗族鄉野椒園村的張家寨和楊家寨,是當地建築、習俗等保存較好的侗族群眾聚居地。近年來,兩處古寨按照“整舊如舊”原則進行了修繕,來此遊玩的遊客也越來越多。

2018年,在距張家寨、楊家寨分別約1公里的地方,一個嶄新的“侗族大院”拔地而起。這處為安置貧困戶而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位於古侗寨的入口處,保留了侗族特色,將逐步承擔“遊客中心”的功能,幫助40戶搬遷貧困戶在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中就業致富。

如今,古寨與新居 “三足鼎立”、“各司其職”,助力深山侗寨實現鄉村振興。

新華社發(宋文 攝)

湖北3-300.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