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古城南京的“創新氣質”從何而來?

2019-06-27 19:2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南京6月27日電 題:古城南京的“創新氣質”從何而來?

新華社記者淩軍輝、沈汝發、王玨玢

5名諾貝爾獎得主、近180名中外院士到場,500多項高端“黑科技”亮相,22個國家和地區的服務機構成立創新聯盟……26日開幕的首屆南京創新周,匯集一大批科技大咖、創業項目和科技産品,令世界矚目,而南京的城市“創新氣質”也引發眾多關注。

聚合全球創新資源

目前常住南京的外籍人士超過3萬人,外資企業超過8000家。是什麼吸引越來越多的國際頂尖人才、項目落戶南京?

“南京的創新氛圍和寬鬆環境吸引了我。”美國麻省州立大學教授楊美家在海外求學多年,2018年8月,他在南京江寧高新園區參與創建了江蘇艾洛特醫藥研究院,不到一年就申請3項發明專利,孵化完成7家企業,目前正在開展12項生物新藥研發。

“尊重科學規律,珍惜科研人才,南京為我們提供了各方面的有力支持和寬鬆友好的創業環境。”楊美家説。

南京持續推進青年大學生“寧聚計劃”、“創業南京”英才計劃和“345”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日益成為海內外人才科技創新的首選地之一。目前,已有5名諾貝爾獎獲得者、86名中外院士在南京創辦了企業。

2018年3月,劍橋大學南京科技創新中心落戶南京江北新區國際健康城。“劍橋特別想和中國,想和南京合作。”劍橋大學校長史蒂芬·托普説,“劍橋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在發展新科技和醫療健康領域的雄心,也確信合作會使南京在某些領域佔據核心位置。”

破解“轉化”關鍵難題

南京擁有53所高校、80多萬在校大學生,80多名院士在寧工作,每萬人中大學生數量、研究生數量、院士數量均位列全國前三名。但此前很長一段時間,南京沒能把豐富的科教資源變成發展的創新優勢。

問題的關鍵在於轉化。南京實施科技成果項目落地、新型研發機構落地、校地融合發展的“兩落地一融合”工程,打通成果轉化的“最後一公里”。

2018年6月,南京工業大學、江寧開發區管委會、江蘇德義通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成立南京傑科豐環保技術裝備研究院。“很多高校科研是以專利、論文為導向。我們開展面向市場的應用研究,努力把高校的成果轉化成産品。”院長徐海濤説,研究院已孵化了23家科技型企業,承攬合同額累計約2500萬元。

科技人員持大股、項目化落地、市場化運作、企業化運營……南京打造240個新型研發機構,孵化科技企業1600家。

此外,為破解初創企業“融資難”,南京去年發放科技貸款超過200億元,其中初創期、成長期的貸款佔70%。

建設“創新名城”

第一套收音機真空管、第一台全自動車床、第一個脈衝時空管……新中國成立70年來,這個曾創造中國多個“第一”的六朝古都再次開啟創新發展新征程。

“‘創新名城’的建設大大激發出南京的發展新活力。”南京市有關負責人説,南京一直致力於建設知識産權保護最嚴格城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努力提升南京的創新首位度。

營商環境100條、民營經濟30條、不見面審批……政務服務的“南京速度”成為這個城市創新氣質的新注腳。在南京江北新區投資30億美金的臺積電項目,從項目動工到投産僅用了20個月。新型研發機構“南大電子”,靠信用拿到了數百萬元貸款,跑一趟窗口就辦結了新企業註冊。

近期發佈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第17次報告》顯示,南京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宜居競爭力、可持續競爭力、宜商競爭力四個榜單均進入10強。在《自然》雜誌評選全球科研城市50強中,南京高居第12位。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機遇在南京疊加交匯,古城南京的發展充滿無限可能。去年,南京高科技企業凈增1282家,同比增長70%;新增就業參保大學生34萬人,同比增長60%。今年一季度,南京的經濟增長速度高達8.2%,其中高新技術産業産值增長了13%。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