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鄉村治”要靠自治、法治、德治

2019-07-03 07:48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我國將在100個縣(市、區)試點示範
——“鄉村治”要靠自治、法治、德治

由於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村這些年面臨著“空心化”、不良風氣蔓延等問題。為此,我國將在100個縣(市、區)開展鄉村治理試點示範。解決鄉村治理難題,既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也要強化農民的主人翁意識;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思路——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了解到,我國日前啟動鄉村治理試點示範和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活動,將在全國選擇100個縣(市、區)作為首批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的試點單位。

如何管住農村天價彩禮、人情攀比等不良風氣?如何破解農村“空心化”和“三留守”問題?如何解決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村幹部“蒼蠅式”腐敗等問題?記者採訪了業內專家和試點地區。

農村的事讓農民商量著辦

不久前,農業農村部向社會推出了一批鄉村治理的典型案例。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副司長趙鐵橋説,這些案例雖各有側重、各有特色,但共同點是在基層黨組織領導下,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探索形式多樣的治理模式。

在不少農村,青壯年大部分外出打工或創業,老人和孩子留守村中,“空心化”已成為鄉村治理面臨的重要難題。

農業農村部農村合作經濟指導司司長張天佐説,治理鄉村“空心化”需要綜合施策,要按照國家鄉村振興規劃的要求,對村莊佈局作出合理規劃。同時,黨員、村幹部要分片聯絡群眾和農戶,儘量把每戶農民都納入網格化管理。“‘空心化’比較嚴重的村,基層黨組織、村民自治組織建設需要繼續加強,組織體系建設不能削弱。”張天佐説。

農村的許多社會問題都歸結到一個“散”字。農民缺乏組織帶動和聯結,沒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缺少利益紐帶和情感紐帶。中央農辦副主任韓俊説,過去20多年,3億多人離開農村,現在確實出現了“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現象,一些地方農民的集體意識在淡化。村民自治一個重要的目標是強化農民的主人翁意識,提高農民主動參與村莊公共事務的積極性,讓農民自己“説事、議事、主事”,農村的事讓農民商量著辦,凸顯農民在鄉村治理中的主體地位。

幾張板凳、幾本民情日記,黨員幹部與村民圍坐在一塊兒,為村民答疑解惑。江西省上栗縣結合開展了10年的“群眾貼心人”活動,利用晚上等休閒時間,在住戶較為集中的屋場舉行“屋場貼心會”,聽民聲、問民計、訪民情,著力提高村民的自治意識和參與熱情。這樣的“屋場貼心會”基本上每週都會在全縣的各個行政村舉辦,從而構建大事一起幹、好壞大家評、事事有人管的格局。

聚焦鄉村社會突出問題

當前,我國鄉村治理面臨的難題還有不少。韓俊説,一些地方農村基層黨組織軟弱渙散,有的幹部搞“微腐敗”;一些地方違法犯罪活動仍然不少,黑惡勢力活動時有發生;一些地方不良風氣盛行,天價彩禮讓人“娶不起”,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讓人“還不起”。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必須著力解決鄉村治理中的突出問題。

如何防範“蒼蠅式”腐敗?安徽省天長市委書記鄧繼敢介紹,從2016年開始,天長在全市推行農村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全面構建防治“小微腐敗”監督制約機制。從2017年開始,又推行了“清單+積分”管理模式,修訂完善26項村級小微權力清單,讓村幹部知道自己究竟有哪些權力、怎樣運用權力。

針對鄉村“微腐敗”,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吳宏耀表示,要規範鄉村小微權力,明確每項權力行使的法規依據、運行範圍、執行主體、程序步驟。織密農村基層權力運行“廉政防護網”,全面實施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完善黨務、村務、財務“三公開”制度,實現公開的經常化、制度化和規範化。

農業農村部駐村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在很多農民的支出中,人情禮金已經超過看病支出。一位參與調查的幹部告訴記者,“名目繁多的人情禮金讓農民背上了沉重的人情債。過去看病支出排在第二位,現在很多農民第二位的支出是人情禮金。群眾對這些問題反映強烈,但是礙于面子,很難改變現狀,迫切希望治理這些問題”。

與城市不同,鄉村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雖然村莊內部的社會結構、人口結構、村莊形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鄉村社會的基本特徵沒有根本性變化。韓俊認為,熟人社會裏要降低治理成本,必須重視文明鄉風的作用。要依靠群眾因地制宜制定村規民約,納入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弘揚孝道等內容。如今,不少地方成立了村莊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等群眾性組織,較好解決了這些問題。

創新鄉村治理方式

以法治強保障。廣西積極推進“一村一法律顧問”工作,有效暢通了農村“最後一公里”法律服務。97%的鄉鎮建立了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加大農村普法工作力度,增強村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配齊了“一村一警務助理”,不斷健全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加快“雪亮工程”等大數據與綜治信息系統聯網、共享和深度應用,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智慧化水平。

以德治揚正氣。“‘做違法的事丟人,做出格的事丟臉’,是我們余村人最樸素的價值觀。”浙江省安吉縣余村黨支部書記汪玉成説,德治是推進鄉村治理的有效手段。在余村,隨處可感受撲面而來的新風,家家戶戶立家規家訓,成為了余村一景。這些家規家訓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切闔家庭實際的治家格言,家風帶村風、村風帶民風,為促進社會和諧發揮了重要作用。

法律和道德都是鄉村治理的有效手段。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認為,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是鄉村治理的重要思路;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三者各有適用範圍。在未來的鄉村治理進程中,自治的事項會逐步減少,適用法治的內容會逐步增多;同時要更加重視德治,德治可以降低自治和法治的成本,降低農村社會運行的成本。

吳宏耀表示,在我國,鄉鎮是農村公共服務的主要供給者,也是鄉村治理的重要環節。要加強鄉鎮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不斷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險、勞動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要加強鄉鎮中小學、鄉鎮衛生院、農技推廣站等條件建設,形成區域性服務中心。要推動“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基層延伸,加快在鄉鎮建設綜合便民服務平臺和網上辦事平臺,實行“一門式辦理、一站式服務”。(記者 喬金亮)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