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金融改革:將“脫虛向實”進行到底

2019-07-05 09:07 來源: 光明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天職。當前我國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成效如何?今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在何處著力?在國新辦4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中國銀保監會副主席周亮、梁濤,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肖遠企,首席檢查官楊麗平介紹了相關情況。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雙升”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持續提升,最為重要的是金融業端正了發展的指導思想,回歸本源。”周亮指出,金融業努力增加有效供給,大力支持穩增長,保證融資的供給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9萬多億元,保險業賠款和給付支出達到6200多億元。金融業大力緩解民營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截至今年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超過10萬億元,增速明顯高於各項貸款增速。前5個月五大銀行新發放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平均利率較去年全年下降了0.6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保險業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也持續增強。今年1至5月,保險業為全社會提供風險保障達2500萬億元;小額貸款保證保險為29萬戶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了增信服務。目前,保險業開展的大病保險已經覆蓋了11.29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患者實際報銷比例在基本醫保基礎上平均提升了10~15個百分點;保險資金通過投資債券、股票、股權等已為實體經濟直接融資8.8萬億元。

金融風險總體可控

兩年多來,我國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積極進展。金融業堅持“監管姓監”,堅決整治市場亂象,加大處罰力度。兩年多來共罰沒60多億元,超過前10年處罰總和,處罰了違規人員8000多人次,形成了強有力的震懾。

“處罰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監管來倒逼銀行保險機構落實主體責任,維護市場秩序,保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周亮表示,經過各方努力,目前高風險機構風險逐步化解,非法集資大要案正在有序處置,網絡借貸風險壓降成效比較明顯,網貸機構數量比2018年年初下降57%。兩年多來,大力壓降層層嵌套、結構複雜、自我循環高風險金融資産13.74萬億元,有力遏制了金融“脫實向虛”。

據了解,通過大力剷除信用風險産生的土壤,兩年來我國累計處置不良貸款超過4萬億元,當前銀行業不良貸款率穩定在2%左右,撥備覆蓋率超過175%,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保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等主要監管指標均處於較好水平。“可以這樣講,抵禦風險的‘彈藥’是充足的,金融風險已經從發散狀態逐步轉向收斂,總體可控。”周亮指出。

強化金融業有效供給

今後,如何通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周亮表示,一要積極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金融機構體系。發揮大型銀行的頭雁效應,股份制銀行要實現差異化經營,而小的機構則要立足於當地,服務好小微、“三農”。二要加強金融的有效供給,不斷優化融資結構。堅持有扶有控,努力精準提供金融服務,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逐步壓縮退出“僵屍企業”。下大力氣調整融資結構,提高直接融資佔比。三要創新和豐富金融産品體系,滿足多樣化的金融需求。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提升金融服務的時效性、便捷性和可得性。

肖遠企表示,未來將根據需要陸續推出更多的金融業開放措施,尤其歡迎那些有專業專長、在細分市場有特殊産品和管理經驗的外資機構進來,同時也歡迎境外的金融機構等參與我國銀行保險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改革重組。

在引導銀行加大對製造業的信貸投放方面,楊麗平表示,將要求銀行制定製造業年度服務目標,主要強化金融機構對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略新興産業、製造業轉型升級等重點領域的支持,實現製造業貸款餘額明顯高於上年。(記者 溫源)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曹志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