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貴州省積極構建“五個體系”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2019-07-14 09:35 來源: 貴州日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數據快閃

政策好不好,群眾説了算。今年4月隨機入戶調查結果顯示,我省搬遷群眾對政策執行滿意度為99.46%,配套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滿意度為99.03%,住房滿意度為98.28%,就業脫貧措施滿意度為97.95%。

“咱這活路輕巧,離家近,一個月2000多元的工錢用下來還能有結余,好得很咯!”

7月12日上午,晴隆縣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阿妹戚托小鎮彝外婆刺繡坊車間裏,笑聲朗朗。50歲的李花妹一邊幹活,一邊與同樣忙活著的姐妹們拉起家常。裁剪、卷邊、整理熨燙……10余名來自安置區的彝族繡娘埋頭縫紉衣服,趕做一批不久前接下的服裝訂單。

阿妹戚托小鎮的搬遷戶大部分來自晴隆縣三寶彝族鄉。那裏山高坡陡,石漠化嚴重,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怎麼辦?整鄉搬遷!三寶彝族鄉成為我省首個整鄉易地扶貧搬遷的鄉鎮。

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如果説整鄉搬遷解決了三寶彝族鄉脫貧的主要矛盾,搬出來後怎麼辦?是緊接著必須寫好的發展答卷。

“認真按照省、州部署要求,加快建好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文化服務體系、社區治理體系、基層黨建體系‘五個體系’,促進搬遷群眾‘快融入’,在‘搬得出’的基礎上實現‘穩得住、能脫貧。’”晴隆縣所在的黔西南州,召開易地扶貧搬遷“百日大會戰”集中攻堅會,話語鏗鏘,路徑明晰。“五個體系”,就是寫好“後半篇文章”的“四梁八柱”。

抓好“五個體系”建設,黔西南州探索實施新市民計劃,同時,配套制定了規劃建設、産業發展、文化旅遊、教育發展、就業創業、衛生健康等13項務實措施,構建“五個體系”的“1+13”政策保障體系。

李花妹和懂彝繡的安置區姐妹們成為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的受益者。今年初,晴隆縣對已搬遷入住的搬遷勞動力及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120人進行就業培訓,李花妹參加培訓,並順利就業。

這是家的搬遷,也是“民心的喬遷”。阿妹戚托小鎮,融居住區、産業園、商業區為一體,新市民服務中心、便民超市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成為三寶彝族鄉鄉親們生活舒適便捷的美好家園。“五個體系”建設落地開花,李花妹等搬遷戶成了實實在在的“新市民”。

2018年底,省委主要領導提出建好“五個體系”。在總結過去經驗的基礎上,我省將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重心從搬遷建設向後續脫貧發展和社會融入管理的全面落實轉變。

從解決好“怎麼搬”向“搬後怎麼辦”轉變、從以搬遷為主向後續扶持和社會管理轉變、從“搬得出”向“穩得住、能致富”轉變……“五個體系”建設促進了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內涵效應的不斷釋放——

狠抓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整合財政資金、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等,重點聚焦公共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社區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確保滿足搬遷戶子女就學需求,確保每個安置點有1個衛生服務機構。

狠抓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緊緊圍繞搬遷群眾生計方式非農化轉變,結合省內外企業用工需求和貧困勞動力特點,統籌各相關部門培訓資源,強力推進搬遷勞動力全員培訓,逐戶建立培訓檔案,不斷提升就業技能,通過就地就近就業、組織化勞務輸出、返鄉創業帶動、強化産業配置、托底解決困難人群就業等方式,確保有勞動力家庭1人以上穩定就業。

狠抓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感恩教育、文明創建、公共文化、民族傳承“四進社區”,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移民夜校等載體,深入細緻做好思想引導,增強搬遷群眾社區歸屬感和身份認同感,培育感恩奮進、積極向上、自強自立的社會心態和精神風貌。

狠抓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根據安置點規模和區域實際,合理設置街道辦事處、社區居委會等管理服務單元,強化社會事務、治安管理等職能,把大數據融入社區管理之中,加強社會風險防範和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狠抓基層黨建體系建設。堅持安置點建到哪、黨的工作就開展到哪,把黨的全面領導貫徹到安置點各項工作中,合理設置黨總支、黨支部,配強幹部,完善機制,強化功能,確保每個安置點基層黨組織成為堅強戰鬥堡壘。

省生態移民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五個體系”是繼“六個堅持”後對我省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再豐富、再昇華、再發展,是做好“穩得住、能致富”後半篇文章的系統思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貴州特色。(記者 王淑宜 陳俎宇 見習記者 張懷予 鮑貝貝)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