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團結”振興團結村——黑龍江拜泉縣團結村凝聚民心攻堅脫貧

2019-07-22 16:24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黑龍江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村民在菜園裏用不同顏色甘藍種出“團結”字樣(7月1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

新華社哈爾濱7月22日電 題:“團結”振興團結村——黑龍江拜泉縣團結村凝聚民心攻堅脫貧

新華社記者 孫英威、梁冬、黃騰

“這也不像農村啊,咋整得跟花園似的。”如今在黑龍江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時常有外來客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兩年來,團結村村兩委幹部和駐村扶貧工作隊努力不懈,以安定民心為起點,以凝聚民心為目標,用“團結”振興了團結村。

創新黨建工作 重聚渙散人心

“現在有3種價格不一的爐灶,大家看看選購哪種好。”

“先別談價格,咱得先看到實物啥樣才能下判斷。”

在團結村的一場黨員議事會上,新型爐灶的採購成為討論的重點。黨員們接二連三發言,最後大家拍板決定,3個型號爐灶都試試,哪個實用買哪個。

團結村所在的拜泉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全村2705名村民中有貧困人口245人。村裏有黨員50名,一小半經常在外務工。

“駐村工作隊來之前,黨員不拿自己當黨員。”提起從前村黨建狀況,團結村黨支部書記張文義説,那時支部要開會,黨員不願來,村民也離黨組織越來越遠。

2017年6月,中共黑龍江省委組織部駐村扶貧工作隊來到團結村。經走訪調研,工作隊和村兩委認為,團結村貧困的根本原因是黨組織在帶動農民致富方面未能起到核心作用。工作隊針對村黨組織渙散問題“有的放矢”,創新搭建了黨員議事會等平臺。

“過去有建議沒地方提,時間長了黨員們自然沒了心氣。現在通過開展黨員議事,黨員們有了存在感。”團結村老黨員丁甲林説,現在每月都要召開一次黨員議事會,每逢有重大事務還會臨時召開。前段時間,工作隊員們發現洋甘菊種植項目前景不錯,便在黨員議事會上徵求意見,收到良好效果。

為密切黨群關係,團結村還積極開展主題黨日、黨員設崗定責、“多幫一”聯建共建等活動。村民對黨組織和黨員越來越信服、越來越擁護。

69歲的老黨員王作臣常常在村裏“轉悠”,見到誰家門前衛生沒搞好,他馬上就去提醒,有時還自己拿著笤帚掃起來。“黨員設崗定責給我定了環境衛生維護崗,咱是老黨員,幹就好好幹,必須維護得乾乾淨淨的。”

黨組織重煥生機,村民也找回了主心骨。兩年多來已有多人提交了入黨申請書。


黑龍江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7月1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

厚植産業根基 增收致富“強心”

工作隊和村兩委一致認為,要徹底拔掉“窮根”,村裏必須擁有強健的産業根基。

團結村有蔬菜種植傳統,同時有鄰近縣城的地利。工作隊和村兩委對全村摸底後認為:發展綠色有機蔬菜種植大有可為。

這一方案得到拜泉縣相關部門大力支持。很快,67個蔬菜大棚在農家院裏拔地而起,不上化肥、不打農藥的綠色“小院菜”很快暢銷縣城。

貧困戶謝守龍的父親幾年前因病去世,沒多久謝守龍又突發腦出血,家裏為救治父子倆欠下大量外債,生活困窘。去年開始,謝守龍與母親在自家庭院裏種上了“小院菜”,全年增收3000余元。加上妻子在外打工的收入,一家人的好日子又有了盼頭。“侍弄好大棚就能增加收入供孩子讀書了。”謝守龍説。

種“小院菜”增收真切地改善了貧困戶們的生活。通過在周邊城市推廣、在微商電商平臺上零售,“小院菜”去年全年共吸引包年訂單200多份,成為村民增收重要項目之一。

此外,團結村還引進了一家食用菌企業。在該企業打工的貧困戶王秀霞告訴記者:“平時一天有80元錢的收入,一年能掙上一兩萬元”。

像王秀霞一樣在村裏企業打工的村民有120余人,除了務工收入,2018年通過折股量化分紅等方式,該村帶動團結村110戶185名村民人均增收930元以上。

另外,依靠黑龍江省扶貧政策,團結村還新建了佔地7000平方米的光伏發電站,預計將帶動60戶村民戶均年增收約3000元。

“這兩年村裏新建産業越來越多,守在家裏就能把錢賺了。”村民王會娟説,“這要是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黑龍江拜泉縣上升鄉團結村村民在蔬菜大棚裏勞作(5月11日攝)。新華社發

專注服務民生 美好生活“安心”

“以往村裏都是沙土路,一到大雨天,爛泥成坑,大人要背著孩子走上二里地,之後再換車到縣裏上學。村裏菜也運不出去,只能爛在園子裏。”王作臣説。

除了路不好走,吃水也困難。村裏每天供水時間固定。遇到農忙時節,錯過時間接不到水,就做不成飯。下地幹活回來身上又是汗又是土,也沒法洗澡。

為解決村民出行困難,團結村從省交通部門爭取投資近900萬元,對整村道路進行全面硬化;為解決村民吃水問題,村裏協調省水利部門爭取到二次供水廠項目,實現全天供水。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王作臣笑著説。

“再也不用存水了,想什麼時候用水就什麼時候用!”村民鄒翠玲説話時喜上眉梢。

如今的團結村道路寬闊、綠樹成行;村民家裏窗明几淨、庭院整潔。全村精神面貌也為之一變:村民們制定了村規民約,産生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內生動力。

“扶貧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要提升人的素質,進而引領大家團結一心,奔向幸福生活。”駐村扶貧工作隊第一任隊長王緒新説。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祁培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