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發佈會: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

2019-09-29 18:08 來源: 新華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聞發佈會現場。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在梅地亞中心二層新聞發佈廳舉辦第四場新聞發佈會,請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副部長黃潤秋、副部長翟青介紹“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並回答記者提問。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負責人田玉紅。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活動新聞中心負責人 田玉紅

女士們、先生們,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參加由新聞中心舉辦的第四場新聞發佈會。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重要內容。70年來,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重大進展和實質成效。今天,我們非常高興地邀請到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先生、副部長黃潤秋先生、副部長翟青先生,請他們向大家介紹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情況。首先,請李幹傑先生作介紹。

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幹傑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生態環境部部長 李幹傑

謝謝主持人。記者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和我的兩位同事黃潤秋副部長、翟青副部長,很高興有機會就“提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這個主題向大家介紹有關情況,與大家進行交流。長期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得到了新聞界的理解、關心和大力支持。借此機會,我代表生態環境部向大家表示衷心感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從萌芽起步到蓬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工作,推動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乃至生態文明建設從實踐到認識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具體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一是戰略部署不斷加強。70年來,我國先後提出並確立保護環境為基本國策,可持續發展為國家戰略,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不斷提升。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形成並確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生態文明寫入了憲法和黨章,生態環境保護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要和突出。二是治理力度持續加大。70年來,我國污染防治方式不斷創新、領域不斷拓展、力度不斷加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堅決向污染宣戰,發佈了三個“十條”,就是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

三是生態保護穩步推進。70年來,我國堅持生態保護與污染治理並重,實施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保護重大工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推動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劃定生態保護紅線,中國人民生於斯、長于斯的家園日益美麗動人。四是制度體系逐步完善。70年來,我國堅持依靠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從“32字”環保工作方針,到八項環境管理制度,再到生態環境指標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性指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排污許可、河湖長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制度出臺實施,生態環境治理水平有效提升。

五是體制改革不斷深化。70年來,從1974年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到1982年在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設立環境保護局,到1988年成立國務院直屬的國家環境保護局,1998年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再到2008年成立環境保護部,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省以下生態環境機構垂管等改革舉措加快推進。2018年3月組建生態環境部,統一行使生態和城鄉各類污染排放監管與行政執法職責,並整合組建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隊伍,生態環境保護職責更加優化強化。六是執法督察日益嚴格。70年來,我國基本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立法力度之大、執法尺度之嚴、守法程度之好前所未有。先後制修訂9部生態環境法律和20余部行政法規,“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自2015年開始實施。第一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累計解決群眾身邊的生態環境問題15萬多個,第二輪第一批督察共交辦群眾舉報問題約1.9萬個,有力推動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七是國際合作不斷擴大。70年來,我國批准實施30多項與生態環境有關的多邊公約或議定書。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率先發佈《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自覺扛起建設生態文明的政治責任,傳承黨的紅色基因,擦亮國家發展的綠色底色,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下面,我和黃潤秋副部長、翟青副部長願意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謝謝大家。

田玉紅

謝謝李幹傑先生。下面進入答問環節,提問前請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請問李幹傑部長,剛才您介紹了新中國成立70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成就,可以説是令人印象深刻。據我了解,您在生態環保系統工作多年,作為中國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您認為中國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能夠取得現在這樣的成就,有哪些值得總結的做法和經驗?謝謝。

李幹傑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正如我剛才在開場白中向大家介紹和報告的,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有力領導下,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確實成績斐然。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確實探索和積累了許多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好做法、好經驗。其中有六條我認為是比較突出的,正如剛才你講的我在環保領域工作很多年,是親身參與者、經歷者,也是見證者。我體會有六條:

第一條,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我認為其中有“八個觀”很重要,對我們開展工作特別有針對性和指導性。一是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深邃歷史觀;二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三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觀;四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五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整體系統觀;六是用最嚴格的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嚴密法治觀;七是建設美麗中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大家一起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行動觀;八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我認為這“八個觀”很重要,對於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既是重要的價值觀,也是重要的方法論,是我們謀劃工作、解決問題、推進事業的定盤星、金鑰匙和指南針。

第二條,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有實實在在的內涵。一方面,我們要為了人民群眾、服務人民群眾,要著力解決人民群眾身邊的突出問題,努力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提供優質生態産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另一方面,要緊緊地依靠人民群眾、依賴人民群眾,把人民群眾當成我們的同盟軍,把人民群眾的信訪舉報當成我們發現環境問題、解決環境問題的“金礦”,使人民群眾成為我們監督隊伍中的一員,我們共同打一場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人民戰爭。第三,堅持一崗雙責、黨政同責。強化黨的領導,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對本行政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負總責,明確各有關部門按照“一崗雙責”的要求,管生産的、管發展的、管行業的也得管環保,將過去的“小環保”變成今天的“大環保”。所謂“小環保”就是環保部門一家單打獨鬥,“大環保”就是大家都參與進來。眾人拾柴火焰高,齊抓共管就能見成效。

第四,堅持以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過去我們是以總量為重點、為核心,現在我們是以質量為核心。這非常重要,因為它有利於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有利於聚焦解決突出的環境問題,也有利於增進老百姓的直觀感受,增強他們的獲得感。圍繞這一點,我們不斷建立健全一整套包括監測、預警、公開、排名制度,有效傳遞了壓力,推動了工作開展。第五,堅持“六個做到”。這“六個做到”,我在之前的新聞發佈會上向大家介紹過,既是我們看待環保工作的基本態度和立場,也是推動工作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六個做到”分別是:一是做到穩中求進,既打攻堅戰又打持久戰,既要有堅定的決心和信心,又要有歷史的耐心和恒心;二是做到統籌兼顧,既追求有好的環境效益,又追求有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三是做到綜合施策,既運用好行政和法治手段,特別是凡事都要堅持法治思維,依法行政、依法推進;同時運用好市場經濟和技術手段;四是做到兩手發力,既抓好宏觀,做好頂層設計、面上的推動,同時更要著力抓好微觀,通過微觀上的著力,傳遞壓力、抓好落實;五是做到點面結合,既整體推進又突出重點,通過重點突破,帶動面上的工作;六是做到求真務實,既要妥善解決好歷史遺留問題,更要夯實基礎,為未來創造更好的條件。再苦再難,也不能再搞“口號環保”“數字環保”“形象環保”、弄虛作假這些東西。這“六個做到”作為基本的策略和方法,我認為也是非常好的、非常重要的做法和經驗。

最後一個好的做法和經驗是,堅持不斷加強能力建設。不斷加強機構隊伍和技術能力建設,加快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全力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體會在很多好的做法和經驗中,這六點是比較突出的。因此,這些寶貴的經驗、好的做法,應該在後續工作中繼續堅持發揚,並不斷豐富完善,讓它們在未來污染防治攻堅戰,以及整個生態環境保護、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更好的作用。謝謝。

中國日報社記者

我們注意到,生態環境部聯合有關部門開展的“綠盾行動”,查處了一批違規自然保護區的問題。另外,我們也注意到,明年在昆明將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能否介紹一下中國在自然生態保護方面面臨的挑戰,以及下一步將採取的措施。謝謝!

李幹傑

謝謝您的問題。這個問題請黃潤秋副部長來回答,他在部裏分管這一塊工作。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黃潤秋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黃潤秋

各位記者朋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一直秉承生態為民、生態利民、生態惠民理念,不斷地加大自然生態保護和修復力度,在許多方面我們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總體有四個方面:一是生態保護的理念實現了從跟隨到引領的歷史性飛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正像李幹傑部長剛才談到的,我們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踐行生態興則文明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等理念,把提供更多的優質生態産品、更高品質的生態服務功能,作為發展的目標,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應該説我們一系列的理念、一系列的思想,為全球生態保護提供了中國思想、中國方案和新的價值觀。我們的生態保護理念也實現了從過去的借鑒、跟隨到原創性引領質的飛躍。

剛才這位記者朋友提到,明年我們國家將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次締約方大會。近期,我們經與大會秘書處協商,也徵得締約方相關國家的同意,確定會議主題為“生態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這一主題充分彰顯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鮮明的世界意義,也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成就的高度認可。

第二,我們的生態治理體系實現了由粗放到嚴密的歷史性轉變。70年來,我國生態保護監管體制由過去的從屬到現在的獨立、由分散到系統,尤其以2018年組建生態環境部為標誌,形成了與我國國情相適應的生態保護監管體系。比如制度建設方面,生態文明寫入黨章、寫入憲法,生態保護紅線列入環境保護法,生態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近期中央發佈《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生態補償等制度也得到了逐步落實。應該説,生態保護監管的制度化、規範化、法治化建設不斷增強。

第三,我們的自然生態保護實現了由弱到強的歷史性跨越。70年來,我們國家建立了2750個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有474個,自然保護區的總面積達到147萬平方公里,這個面積佔到我們陸域國土面積的15%。如果算上我們國家別的保護地加在一起,我們各類自然保護地是11029處,這些面積加在一起佔到陸域國土面積的18%。也就是説,我們提前實現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提出的到2020年保護地面積達到17%的目標。

第四,我們的生態狀況實現了由局部改善到總體改善的歷史性轉折。70年來,我國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大的生態保護工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創新開展了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性生態保護修復,開展了國土綠化行動,不斷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顯著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質量。我給大家報告一下,全國的森林覆蓋率已經由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僅約8%提高到目前的22.96%。還有一些監測數據顯示,近20年來我國新增植被覆蓋面積約佔全球新增總量的25%,居全球首位。

當然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一是森林、灌叢、草地、濕地這樣一些自然生態空間被擠佔嚴重;二是部分區域生態退化問題依然突出;三是生態系統脆弱,存在生態風險隱患;四是優質生態資源供給和人民群眾需求還有較大差距,我們的人均森林面積和濕地面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下一步,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加快建立完善我國的生態保護監管體系,守住守好生態保護紅線,堅決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持續深入推進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大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示範試點,不斷提高我們的監管能力和水平,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實的保障。謝謝。

新華社記者

我們注意到,最近兩年關於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的報道常常見諸報端,社會關注度很高。請問,您怎麼評價中央環保督察發揮的作用?另外,我們也注意到有些地方存在”督察來了就重視,督察一走就放鬆“這樣的現象。請問,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謝謝。

李幹傑

謝謝你的提問。翟青副部長是分管生態環保督察工作的,請他來回答這個問題。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翟青介紹相關情況。新華網記者 焦鵬 攝

生態環境部副部長 翟青

謝謝新華社記者同志的提問。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是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大制度安排。這項工作開展三年多來,從2015年年底試點到2017年,實現了所有省份的全覆蓋,2018年我們對其中20個省份的整改情況進行“回頭看”。今年上半年,對6個省份和2家中央企業進行了新一輪的例行督察。

這項工作開展以來取得了顯著成效,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各地各部門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認識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當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理念,“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得到了貫徹落實;還有“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管發展要管環保、管行業也要管環保,工作責任體系初步建立起來。這些年,全國各地涌現出一批環保書記、環保市長。應該説,在思想認識上所發生的這些根本性深刻的變化,是做好生態環保工作的重大基礎,非常重要。

第二,工作作風實現重大轉變。這幾年督察的過程,實際上也是我們生態環保領域正風肅紀的過程,通過嚴肅查處一些表面整改、敷衍整改,甚至是假裝整改的突出問題和典型案例,推動生態環保工作求真務實、真抓實幹。正像剛才李幹傑部長講到的,當前環保數據準了,環保任務實了,環保幹部隊伍敢於擔當、敢於碰硬的鐵軍精神、鐵軍素質、鐵軍形象顯著提升。特別是在督察過程中,把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從嚴治黨的各項要求,貫穿于督察的各環節、全過程,確保督察工作能夠成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招和硬招。

第三,推動解決一大批問題。第一輪督察解決老百姓身邊的問題大約15萬個,並且通過督察報告、專項督察等方式,推動各地解決了2100多個比較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實際上這些問題,我們了解到,也是地方多年來想解決的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地方借著中央環保督察的機會,推動解決這些問題。應該説,這些問題的整改得到了群眾的歡迎和稱讚。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宣傳貫徹、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的落實情況,作為督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剛才記者同志問下一步怎麼辦?我們將繼續深化新一輪的中央環保督察,繼續堅持問題導向,敢於較真、敢於碰硬,切實解決問題;繼續堅持群眾路線,大力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另外,繼續堅持徹底的信息公開,保障群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效。謝謝。

李幹傑

我補充一下。這位記者朋友以及社會各界對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特別關心,基本上每次生態環境部的例行新聞發佈會與記者交流的時候,都是必問之題、必答之題。感謝大家的關心,這確實是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個非常重要的、有力有效的抓手。我們是從2015年底開始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的,到去年底完成第一輪,用了三年時間,前兩年是例行督察,2018年是”回頭看“。從2019年開始,我們準備用四年時間開展第二輪督察,前三年是例行督察,第四年是”回頭看“。今年已完成第一輪第一批督察,下半年還有第二批,相關情況,我們會及時向記者提供信息,也請大家關心支持這個非常重要的有效機制。我就補充這些。

毛裏求斯快報記者

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相對於其經濟增速來講處於一個較低的水平,大約在2%左右。但是與此同時,中國也在資助“一帶一路”有關沿線國家來修建火電廠。請問這樣如何能夠幫助中國更好地實現它在減排方面的承諾?謝謝。

李幹傑

謝謝這位外國記者朋友的提問,也感謝您對“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的關心。中國政府對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是非常重視的。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要把“一帶一路”建成“綠色之路”;要堅持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將綠色作為底色,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綠色投資、綠色金融。

“一帶一路”倡議從發起到實施,五年多時間,從理念、願景到實施落地取得了非常明顯的進展和很大成效。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生態環境部一直大力推動“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盡我們的努力來服務、支持、保障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開展頂層設計。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制定印發了《關於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的指導意見》,也制定了《“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合作規劃》,從頂層角度明確了總體思路、目標和任務。

二是健全合作機制。我們與沿線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部門以及有關國際組織共簽訂了50多份合作文件。另外,我們正式成立了“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關心這件事情的記者朋友都知道,因為參與面、影響面還是很大的,大概到目前為止一共有130多家相關的政府機構、企業、智庫和國際組織作為成員參與到這個聯盟中間,在推動“一帶一路”綠色發展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三是搭建合作平臺。我們啟動了“一帶一路”綠色供應鏈平臺,同時成立了瀾滄江-湄公河環境合作中心。與柬埔寨合作成立了中柬環境合作中心,現在正在與非洲國家一起積極籌建中非環境合作中心。正式發佈了“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

四是推動政策對話。今年4月的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我們與發改委等相關部門一起舉辦了綠色之路分論壇。組織了一系列的研討交流活動,每年大概20多次,參加人數非常多,影響也是非常廣泛的。

五是加強能力建設。包括加強自身能力建設,也幫助沿線發展中國家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綠色發展方面的能力建設。我們幫一些國家培訓一些生態環保方面、綠色發展方面的人才,這幾年每年都支持300多名人員來華進行交流培訓。我們在深圳正式設立了“一帶一路”環境技術交流與轉移中心。

應該説,這些工作為實現“一帶一路”綠色發展還是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通過這些實踐也表明,“一帶一路”既是經濟繁榮之路,也是綠色發展之路,而且只有將生態環境保護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全過程各方面,“一帶一路”才能行穩致遠。應該説這既是我們理論的認識,也是我們實踐的體會。我們既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幹的。實踐證明,確確實實是行之有效的。推進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問題,我們也及時指導,幫助推動解決。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這些重點工作,把相關工作做好。進一步加強政策對話,包括法規、標準的對接,也包括推動建立禁止、限制、鼓勵投資項目清單,也可能與相關方面聯合開展項目環境績效評估。另外,繼續開展人員培訓,加強能力建設,為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的實施,尤其是“一帶一路”的綠色發展發揮好作用,做出我們的貢獻。謝謝。

中新社記者

在70週年大型成就展中有一件特殊的展品,那就是1979年頒布的第一部環境保護法。這麼多年來,國家又陸續出臺了多部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請問在推進生態環境領域的法治建設方面都開展了哪些工作?謝謝。

李幹傑

謝謝您的提問,這個問題請黃潤秋副部長回答。

黃潤秋

我想借這個話題,和大家一起簡單回顧一下70年來我們國家生態環境法治的進程。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法治建設。早在41年前,也就是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將“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載入憲法。40年前,也就是1979年,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法(試行)》。十年以後,1989年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法》。由此,我們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逐步進入了法治化軌道。

目前,經過努力,我們已經基本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覆蓋大氣、水、土壤、自然生態、核安全等這樣一些主要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指示精神,堅持高質量立法、立改廢並舉,生態環境法治體系得到不斷完善。這幾年,我們先後制修訂了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環境影響評價法、核安全法和環境保護稅法等9部生態環境法律。也就是説,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生態環境領域的主要法律都經過了一輪修訂,過去沒有的,我們也填補了空白,進行了新的制定,包括土壤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和生態環境保護稅法。我們也制修訂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20余部生態環境行政法規。其中,尤其值得指出的是,2014年修訂的環境保護法,我們引入了按日連續罰款、查封扣押、限産停産、行政拘留、公益訴訟等措施,這被輿論評為“史上最嚴”的環境保護法。應該説,新環保法自2015年實施以來,在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我這裡有一組數據,2018年全國實施環境行政處罰案件18.6萬件,2014年只有8.3萬件,兩相比較,增加了124%;罰款總數2018年已經達到152.8億元,2014年只有31.7億元,增加的比例是382%,這個比例還是相當可觀的。

各位記者朋友,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採取積極的措施,以整合體系、填補空白為重點,推動加快構建與美麗中國目標相適應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各領域有法可依。

我們下一步準備在兩個方面努力:一是要進一步加強重點領域立法。配合立法機關抓緊制修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長江保護法、排污許可條例、生態環境監測條例等法律法規,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供堅強的法治保障;另一方面,我們還會大力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法治建設,包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等方面的立法,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同時,也確保各項改革措施于法有據、落地見效。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記者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的保護和治理提出了要求。我們知道,黃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比較脆弱,許多支流污染也比較嚴重。我的問題是,應該怎樣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保障黃河的長治久安?謝謝。

李幹傑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黃河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親自主持召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併發表了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韆鞦大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是國家重大戰略,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中國人民的幸福河。我本人非常榮幸參加了這次座談會,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特別受教育、特別有感觸。後續我們將認真地把這次會議精神,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抓好貫徹落實。

因為黃河在七大流域中非常重要,近年來,我們會同沿黃9個省區以及相關部門,一起研究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第一,積極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剛才給大家介紹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沿黃流域一直是我們工作的重點。2016年、2017年對沿黃9個省區開展了督察,去年對7個省開展了“回頭看”,今年又開展了第二輪第一批督察,通過督察推動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崗雙責”、“黨政同責”的落實和推進。

第二,開展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包括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沿黃流域自然保護區、各類自然保護地也是重點,“綠盾”行動發現解決了一大批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我們還會同相關方面,積極推進山水林田湖草試點工程,包括把三江源、祁連山納入支持範圍,同時,還組織沿黃9個省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劃定。這裡我也補充一句,剛才黃潤秋副部長提到我們國家的自然保護地,自然保護區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15%,各類自然保護地加在一起佔18%,這超過全球確定的2020年達到17%的目標,實際上這還沒包括我們現在新劃定的生態保護紅線,如果把這一塊納入進去,會大幅度超過全球17%的目標,當然這項工作我們還在推進。我繼續給大家彙報圍繞黃河流域,我們做了哪些工作。

第三,強化流域污染防治。這也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儘管黃河沒在七大標誌性戰役之中,不像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作為七大戰役之一,黃河沒有單列,但實際上黃河流域相關工作一直是我們的重點,包括飲用水水源地整治、黑臭水體治理、基礎設施建設,應該説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

第四,嚴格把好生態環境準入關口。我們組織沿黃相關省區、城市開展“三線一單”編制和實施工作,所謂“三線一單”,就是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這些工作也取得了積極進展。同時,還開展了一些重點行業的戰略環評、規劃環評等。

通過開展這些工作,我們會同相關部門、地方,一起使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有了明顯成效。比如説,黃河流域水質的改善,這兩年是比較明顯的。在這裡我給大家報個數,大家知道,2018年全國好于III類水的比例,同比提高了3.1個百分點,劣V類水下降了1.6個百分點,黃河流域2018年好于III類水提高了8.7個百分點,大大超過全國的平均水平,劣V類下降3.7個百分點。可見, 黃河流域污染治理、生態環境保護,都取得了明顯成效。水環境質量的改善,不僅僅是治污減排的結果,也是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的結果。我們知道,水質的改善既要減排做減法,還可以通過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來擴容增容,二者相加效果會更好。按照中央的要求,也鋻於黃河流域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敏感,底子比較薄,後續我們要做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工作,還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對我們來講,確實還要下更大的功夫、更大的力氣來全力推動。

我想未來著力的方向有以下這幾個方面:一是繼續做好頂層設計。二是推動分區分類生態保護修復。黃河流域上中下游情況差別非常大,不能搞“一刀切”,還得因地制宜,上遊是上遊的問題、上遊的辦法;中游是中游的問題、中游的辦法;下游是下游的問題、下游的辦法,得分類指導。三是繼續大力推進治污行動,儘管改善得比較快,但從絕對值來講,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仍是比較差的,相對長江來説,差距還是比較明顯的。四是大力推進高質量發展,著力提升相關能力建設。提升環境治理能力,為落實好中央要求,尤其是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要求,繼續作出努力、發揮作用,做出貢獻。謝謝。

香港陽光雜誌社和瞭望中國雜誌社記者

自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建設美國中國,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護戰以來,國家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的成就,大家有目共睹。請問我們在沙漠治理保護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謝謝。

李幹傑

謝謝這位香港記者朋友的提問。生態環境保護我們講一般是兩大方面: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與修復。你提的問題是有關生態保護與修復的。我剛才給大家介紹和報告了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與修復取得的成績,實際上就包括了沙漠的治理。黃河流域的沙漠,我記得大小有五個,包括大家熟知的騰格裏、巴丹吉林、毛烏素、庫布齊、烏蘭布和,大概是五大沙漠。在這些年,我們一直在加強沙漠治理,並且取得了成效。

毛烏素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沙漠治理方面一個非常突出的亮點。原來是一片沙漠,現在到處都是綠洲。最近我看延安市還播出了有關毛烏素治理的成效,看了以後很有感觸,很受啟發。另外一個是庫布齊,庫布齊沙漠治理最主要的一個主力就是億利集團,億利集團的董事長王文彪先生2017年獲得了地球衛士獎,表彰億利集團在沙漠治理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及創造的好經驗。這些經驗不僅對中國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對全球其他各地的沙漠治理也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我幾次到庫布齊參觀,確確實實感受非常深刻,也很受啟發,並且也很感振奮。

我覺得只要是有毅力、有恒心,當然也要依靠科學、依靠技術,我們沙漠治理,沙漠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一定能取得更大更好的成效。當然要講科學,找到一個好路子。我們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中評社記者

近年來,我國空氣質量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特別是最近兩年大家感覺是更加明顯。但是進入秋冬季,重污染天氣仍然不時發生。請問李部長,您如何評價這幾年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所取得的進展?另外,您之前也提到過目前我們仍然處在一個“靠天吃飯”的階段,今後將如何進一步採取措施來擺脫這種局面?謝謝。

李幹傑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看來這位記者朋友可能參加了今年3月份的兩會新聞發佈會,那個發佈會我講我們仍然處在一個“靠天吃飯”的階段。當然之前我也講過,也可能你參加的是其他場。就像剛才講的督察問題一樣,大氣污染防治問題也是大家非常關心的生態環境領域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每場必問,每場我必答的問題。應該説,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黨中央、國務院一直高度重視,這些年來一直作為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中之重在全力推進,應該講也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

我這裡給大家報一些數據,以説明為什麼講取得了明顯成效。以大家關心的PM2.5為例,2013年是我們向污染宣戰“大氣十條”實施的第一年,僅僅六年時間,第一批開展PM2.5監測的74個重點城市,2018年相對2013年,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41.7%。北京更為突出一些,下降了43%,尤其是這兩三年更加明顯,每年都是下降兩位數,2017年同比下降了20.5%,2018年同比下降了12.1%,今年依然保持了比較好的勢頭,1-8月份同比下降14.3%。所以,大家感覺北京的空氣質量變好了,確實跟我們的數據是相吻合的。這也説明我們治理還是有成效的。

另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是二氧化硫,因為過去我們的二氧化硫濃度是比較高的,由二氧化硫引發的酸雨區面積比較大,程度也是比較嚴重的。這幾年二氧化硫下降幅度非常大,全國地級以上城市二氧化硫濃度由2013年的35微克/立方米,下降到了去年的14微克/立方米,下降了60%。另外,重污染天氣影響的範圍、發生的頻次以及每次發生後的嚴重程度都明顯減輕。

我們自己跟自己比,感覺到還是比較快的。我們也做了國際比較,和很多國家相比,我們這些年的重視程度之高、治理力度之大、環境質量改善速度之快都是比較罕見的,在國際社會上很難找到這麼一個先例。我們還是做得不錯,也確確實實贏得了大家一致肯定和好評。

之所以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主要是做了這樣一些工作。一是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和治理格局。2013年制定發佈《大氣十條》,五年過去,去年接續制定發佈了《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成立了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建立了汾渭平原、長三角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通過這些工作把我們的頂層設計、治理格局確定了下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大力調整優化“四大結構”。治理大氣污染“四大結構”是最為重要的,必須進行調整優化,不調整優化“四大結構”,大氣污染治理肯定做不好。産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這幾年變化都非常大。比如説産業結構方面,火電超低排放改造比例已經達到80%以上,鋼鐵的超低排放改造也取得了相當的進展。我們煤炭所佔的比重過去一直很高,2011年、2012年是70%左右,去年降到59%,這是很不容易的。非化石能源比重去年提高到14.3%。另外,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比如運輸結構方面,這些年我們淘汰了老舊車、黃標車2400多萬輛,這方面大大減少了污染排放。

三是持續加強能力建設和科技支撐。這些年我們建立健全國家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設立1436個監測點位,基本上實現了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的有效監控,並確保數據真實準確,使得數據和老百姓的感受是完全一致的,也解決了過去“兩張皮”的問題。另外,我們成立了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為摸清污染來源,以及主要傳輸規律發揮了很好作用,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了很好的支撐保障。

四是著力強化執法督察和公眾參與。這方面我們下了很大功夫,既抓宏觀又抓微觀。微觀方面,一個機制就是強化監督,實施常態化的強化監督,並且效果非常好。2017年,通過強化監督,我們發現和交辦了3.89萬個涉氣環境問題,去年發現和交辦了5.2萬個問題。這些問題整改率很高,達到了99%以上。今年我們繼續“照單抓藥”,現在看起來效果仍然非常好。正因為抓好微觀壓力的傳導、工作的落實,所以使得頂層設計的一些要求都落地見效。同時,還積極推動公眾參與,尤其是發揮公眾包括非政府組織等各個方面,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方面的主觀能動性,發揮他們的積極作用,也成為我們很好的幫手。比如我們發現交辦的問題裏面,有差不多一半都是群眾的舉報、各個方面提供給我們的信息,這也使得我們工作效率成倍提高。我們借此機會也要感謝包括記者朋友,感謝社會各個方面。正是因為有了大家的幫忙支持,才有這麼好的效果。

確實正如您剛才講的,一方面我們取得了成效,我們也有信心,説明現在的方向、路子是對的,但是確確實實現在仍然不容樂觀,甚至可以説藍天保衛戰、大氣污染防治的形勢依然嚴峻,仍然還處在一個“靠天吃飯”的階段。這個“靠天吃飯”階段沒有變,仍然處在氣候敏感型、氣象條件敏感型階段,排放還是太大。如果氣象條件好,我們日子就好過,氣象條件不好,仍然還會有重污染天氣。我們大氣攻關中心的專家也做了深入的評估,氣象因素對PM2.5濃度的影響大概是多大呢?以年度為單位,一般性的城市大概在正負10%,個別城市正負15%,如果是月度,那就更高,可達正負30%以上。什麼概念呢?污染排放恒定不變,其他的條件、其他的因素也不變,就是氣象條件變,如果天幫忙,它能夠幫你將PM2.5濃度拉低10%,如果天不幫忙,它能夠幫你抬高10%。去年幫忙了,壓低了10%,今年不幫助,又抬高了10%,前後可以差出20%來。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有些波動也是正常的。

這裡我特別想跟大家講,我們一方面取得了成效,要有信心,另一方面確確實實任重道遠。因此,要打攻堅戰,有決心和信心,包括天不幫忙,人就得更加努力。同時,確實還得要有打持久戰的耐心和恒心,包括有時候看待問題要客觀,要有平常心。因為有些工作有它的規律和過程,慢不得也急不得。請大家放心,我們生態環境部作為主責部門,一定繼續努力,堅決把藍天保衛戰打好,讓老百姓有更多的藍天幸福感,切切實實落實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確定的目標任務。謝謝。

田玉紅

最後一個問題。

新加坡海峽時報記者

王毅外長最近在聯合國的講話,是否意味著中國有可能提前實現2030年碳排放峰值目標呢?

李幹傑

謝謝這位記者朋友的提問,這個問題很重要。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心、也是共同面臨的重大全球性挑戰。中國政府一直對應對氣候變化非常重視,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應對氣候變化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因為它是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也一直是這麼做的。

9月23日,聯合國召開了氣候行動峰會,王毅國務委員作為習近平主席的特別代表,出席會議並作了發言。在發言中,全面闡述了中國政府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和主張。我領會王毅國務委員的發言,強調就國際社會而言,一定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信念不動搖、力度不降低。應對氣候變化要有“三個心”:即要有必勝的決心、行動的恒心、合作的誠心。強調在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要堅持多邊主義,恪守”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這些基本原則。強調要充分尊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權、發展需要和特殊國情。另外,發達國家一定要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他們的應對能力。這是就國際社會而言。

就我國而言,王毅國務委員講,我們作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一員,言必信、行必果,無論國際風雲怎麼變化,我們應對氣候變化保持“三個不變”:一是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不變,二是深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意願不變,三是推進應對氣候變化多邊治理進程的努力不變。我覺得在王毅國務委員的發言中,把我們的立場和態度講得非常明確、鮮明。

這些年,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我剛才給大家報告的,我們非化石能源現在已達到14.3%,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降低了45.8%,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了45.6億立方米,這些都是非常可觀的。我們新能源汽車發展非常快,去年一年新增125萬輛,這在全球遙遙領先。在減排、碳匯、森林蓄積量等方面,我們付出了很大努力,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前不久報道説2000年以來,全球新增綠化面積約1/4來自中國。後續我們還會把這些工作抓好落實。

這裡我必須向大家説明一點,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取得這樣的進展和成效,是非常不容易、不簡單的,付出了艱苦卓絕的努力,不是説説就能夠做得到的。我們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還有諸多困難和挑戰,並且有些困難和挑戰還非常大,我們要實現這些目標非常不容易。當然,我們會繼續認真履行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巴黎協定》相關義務,如期實現向公約秘書處提交的自主承諾目標。同時,在推進氣候變化進程中不斷邁出新的步伐。我就回答這些,謝謝你。

田玉紅

再次感謝三位發佈人,也謝謝大家。今天發佈會到此結束!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