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15國完成RCEP談判,爭取明年簽署,“最大貿易協定”將帶來什麼

2019-11-08 20:32 來源: 上觀新聞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剛剛過去的一天,對於亞洲區域一體化而言是個值得銘記的日子。4日,第三次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領導人會議發表聯合聲明,宣佈RCEP除印度以外的15個成員國結束全部文本談判及實質上所有市場準入談判,並將致力於確保明年簽署協定。這標誌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取得重大突破性進展。

聲明指出,印度有重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所有RCEP成員國將共同努力以彼此滿意的方式解決這些未決問題。印度的最終決定將取決於這些問題的圓滿解決。

“7年長跑終於將迎來‘撞線’時刻,”有評論如此形容談判成果的來之不易。分析人士認為,RCEP達成有三大意義:一是引擎作用,在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受到逆全球化等力量侵蝕、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提振市場信心,為全球經濟注入活力。二是示範效應,將西太平洋沿岸打造為探索全球經濟發展渠道的亮點,為亞洲乃至全球的雙邊和多邊自貿安排做出積極表率。三是社會效用,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地區各國企業、各國人民帶來實惠和便利。

約30輪“馬拉松會談”

“當美國總統特朗普築起關稅壁壘時,亞洲卻押注于自由貿易。現在,你聞所未聞的最大貿易協定的關鍵時刻到來了。”《外交政策》雜誌寫道。

RCEP是目前亞太地區規模最大、最重要的自由貿易協定。它由東盟十國于2012年發起,邀請中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共同參加。這16個RCEP成員國旨在通過削減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建立統一市場的自由貿易協定。

相比去年底生效的“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等自貿安排,RCEP是名副其實的“大塊頭“。它涵蓋約全球人口的一半,32.2%的全球GDP,29.1%的全球貿易以及32.5%的全球投資,達成後將成為全球涵蓋人口最多、最具潛力的區域自貿協定,也將進一步促進本地區産業和價值鏈的融合,為區域經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

那麼多國家要坐在一起,達成一個“讓你滿意,我也不吃虧”的協定,顯然並非易事。這也是RCEP自開談以來各方不斷博弈,進行了約30輪“馬拉松會談”的原因。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指出,RCEP談判成員國縱跨南北半球兩大洲,既有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也有柬埔寨、老撾等欠發達國家,還有印度這類依靠國內消費驅動、市場相對封閉的內需型經濟體,可以説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市場差異度顯著。舉個例子,發達國家日本的GDP,比最落後的緬甸高出300多倍。而RCEP談判的核心之一就是市場準入門檻。設高還是設低,事關各國經濟命脈,這是談判曲折反復的原因。

更重要的是,RCEP各成員國高度關注自身敏感領域,如印度製造業能力弱,而且平均關稅在RCEP各國中最高,擔心RCEP令相關産業受到傷害;韓國和日本則聚焦農業和糧食生産者的切身利益;還有一些國家服務業開放程度相對較低,提出漸次開放條件和具體範圍等等。這些核心問題的糾結都延緩了RCEP談判進程。

危機驅動,談判加速

而如今,RCEP談判為何終於踢出“臨門一腳”?在許利平看來,這首先是“危機驅動”的結果。

面對特朗普“美國優先”政策引發的貿易保護主義的逆風,各國正凝聚起共識:要保護自由貿易秩序、將全球經濟拉回發展軌道。

許利平説,近期世行等主要國際組織多次下調今明兩年全球增長預期,世界經濟下行甚至出現衰退風險,將給包括東亞在內的世界各國帶來新的嚴峻挑戰。綜觀亞洲各國經濟增長情況,就連昔日穩定在2%—3%的新加坡也令人堪憂,上半年經濟僅增長0.6%,這是從未有過的。日本、印度等國經濟同樣陰霾籠罩。亞洲國家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提振市場信心。這些因素使談判多年的RCEP步入衝刺階段。

《外交政策》雜誌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RCEP成員國,最初對這一協定的溫和條款並不熱心。但隨著特朗普發起貿易爭端為全球帶來寒意,並引發人們對數十年之久的全球貿易秩序“生死存亡”的疑懼,它們變得願意妥協,只為幫助支撐受到威脅的秩序。

其次,一系列中小型FTA(如東盟-澳新FTA,中國-新加坡FTA,中國-澳大利亞FTA,日本-菲律賓FTA等)的談判及其成果,為RCEP談判奠定基礎,降低了RCEP成員國之間斡旋難度。它們所帶來的早期收穫更讓成員國嘗到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的甜頭,使各方對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有更熱切的期待。

最後,談判取得令人鼓舞的進展,還與中國發揮的建設性作用密不可分。RCEP多年談判過程中,中國積極“促談、促合、促成”。今年8月,RCEP部長級會議在北京舉行。這是在RCEP談判關鍵階段舉辦的一次重要會議,促成談判取得了重要進展。

著眼降稅,有升級空間

RCEP和以往達成的自貿安排有何不同?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所所長劉卿指出,不同首先在於,RCEP的參與方以亞洲發展中國家為主,凸顯東亞經濟一體化的強勁勢頭。東盟與中國,東盟與中日韓的合作關聯性趨強,區域合作發展到達一定程度,是時候需要進一步拓展空間。

其次,正因為RCEP的標準是根據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情況設定的,它相比TPP/CPTPP而言標準沒那麼高,而是表現出更大的靈活性和舒適度,充分體現參與方發展訴求的最大公約數,也為今後朝著更高水平升級留有空間。《外交政策》雜誌稱,RCEP著眼于降低成員國之間的關稅,採取一些措施開放服務貿易,協調解決爭端等。但它不包括任何嚴格的勞動或環境標準。

第三個特點在於,RCEP覆蓋國家廣泛,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自貿協定。主要以減免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關稅、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主。減稅範圍有多廣?在沒看到最終文本前不得而知。但根據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報道,2017年東盟方面同意RCEP的簽署國應該在5至10年內至少去除90.3%的産品貿易壁壘。未來不排除95%甚至更多稅目産品被納入零關稅範圍。

劉卿表示,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印度此次暫時“缺席”RCEP,可能基於兩點。第一,經濟因素。印度經濟增速降低,國內保護主義勢力抬頭,擔心一旦加入造成大量外國低價商品流入印度市場,衝擊本國産業。第二,國內政治因素。印度國內反對黨利用RCEP議題施壓,要求莫迪政府為“經濟放緩、失業率飆升、農業危機”等問題負責,令莫迪背負“政治失分”的壓力。“但RCEP的大門依然向印度敞開,印度可以在開放條件更成熟的情況下加入。”

新德里印度公共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納塔拉吉指出,RCEP對印度和中國都是絕佳的機會,可以將雙方在所有共同關心的領域的合作提升至新水平,並向世界展示一個統一的戰線。印度工業需要變得更有競爭力,並做好有效準備,以應對來自所有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涌入。而政府必須做出協調一致的努力。

IHS Markit分析師比斯瓦斯表示,雖然RCEP在商品貿易方面的長期經濟收益預計相對溫和,但印度仍將受益於服務貿易和投資流動。另有分析指出,近年來印度對外開放態度正在轉暖,它在積極推進南亞區域合作聯盟,同這一區域的國家共同推動降低關稅。

自貿體系注入“強心劑”

RCEP將給中國、給亞洲和世界帶來什麼?

“對中國老百姓而言,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的乳製品、來自東南亞的水果關稅會降低,會更便宜。而中國的手機、紡織品也能夠更多地出口到對方市場。”許利平説。

“國人的出國旅遊觀光也會更方便快捷,因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一大重點就是人員的自由流動。”許利平表示,“對中國企業而言,最大的利好莫過於‘走出去’有了制度性保障,它們同日本、東盟地區國家做生意時,會在貿易協定的制度框架內運行,保障其海外利益。”

從區域看,貿易的背後是投資。RCEP將帶動服務貿易和投資在本地區的流動,促使區域內成員國經濟網絡深度連接,更好地實現優勢互補。通過貿易便利化,還可以實現原産地規則和相互認可等機制的簡化。這對整個區域生産網絡的發展以及營商環境都是一次大幅度的提升。

許利平説,從區域的角度看,中國可以更好地利用RCEP整合亞太地區價值鏈、供應鏈,服務於中國國內供給側改革,朝著高質量發展和更高層次的開放新格局不斷邁進。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合作也將被注入新動力。對於其他區域合作夥伴而言,則擁有更多元的市場選擇,可挖掘更多合作潛力。

總而言之,RCEP的達成,反映區域經濟融合在升值升級,東亞合作內涵在不斷充實,東亞國家正朝著構建東亞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

從世界範圍看,RCEP達成的意義同樣不容小覷。劉卿、許利平兩位專家認為,RCEP為維護自貿體系注入一針“強心劑”——在國際多邊貿易體系受到逆全球化等力量侵蝕、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提振市場信心,為全球經濟注入活力。此外,RCEP也對亞洲乃至全球其他正在談判的雙邊和多邊自貿安排産生積極示範效應。

談及RCEP面臨的挑戰,兩位專家指出,一是RCEP協定在簽署前有待成員國各國權力部門通過,不排除出現波折的可能性。二是亞太自貿安排很多,呈現“意大利面碗效應”。相互之間能否形成補充、促進關係而非對衝、競爭關係,考驗各方智慧。三是美國作為全球頭號經濟體,在印太戰略框架下對印度等國有拉攏之意。目前,歐洲、美國都想與印度談自貿協定,由西方國家主導構建的自貿安排是否會對RCEP構成衝擊,值得觀察。

專家認為,近年來,各種大型、小型自貿安排相繼出爐。僅在今年,就啟動了非洲自貿區建設,達成了南共體歐盟自貿協定。這表明越是在全球保護主義抬頭、貿易風險加劇之時,各方開放合作的政治意願表露得越是強烈,都認準了開放合作乃時代大勢。而這,就是RCEP躍步向前的深層邏輯。(張全)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