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精準細嚴”,滿足水利等基本公共需求

2019-11-20 11:12 來源: 鳳凰網·政能亮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善為國者必先治水,水利興則天下定,天下定則人心穩,人心穩則國運昌,國運昌則百業興。”

11月18日,五份地圖擺在國務院會議室的會議桌上,它們是南水北調工程總體佈局圖和有關後續工程規劃示意圖。

當天上午,李克強總理在此主持召開南水北調後續工程工作會議。“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等具有戰略意義的補短板重大工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也有利於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拉動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和增加就業。”總理要求,“有關部門和地方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抓緊協調推進。”

密切關注時事的人會記得,總理11月14日上午考察江西旱情。在一處乾涸的水庫邊,總理蹲下身,摳起一塊泥土,感慨道,“這裡旱得可不輕啊!”

“江西過去是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但今年持續大旱。我仔細察看了土地墑情,幾乎快與河南秋季的土地墑情差不多了。”在18日的會上,總理説,“如果這裡的水利工程佈局更合理的話,會對抗旱減災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

縱觀歷史,幾千年來,以農耕為核心的華夏文明,一直在跟水旱搏鬥。讓民眾免於水旱災害,成為貫穿中國歷史的基本公共需求。

興修水利,不能有半點鬆懈。水利工程是國家重大工程,很多項目經過長期論證,投資規模大,複雜性高,對政治、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環境保護、公眾健康與國家安全具有重要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在增強防災減災能力、鞏固農業基礎、帶動相關産業和裝備發展,為農民工等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方面,能發揮巨大作用。

例如,“南水北調”即“南水北調工程”,是我國的戰略性工程,分東、中、西三條線路,有效解決當前我國北方嚴重缺水的問題;“治淮工程”有效形成了淮河防洪體系。這些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水利工程,功在當代、利在韆鞦。

中國眾多水利工程,對緩解水資源南北不平衡、河道治理、防災減災等發揮了作用。舉例來説,筆者在參與大渡河水利樞紐工程建設期間,面臨“先移民後建設”和“兼顧生態環保”雙重壓力,後將“精益建造管理”引入水利工程建設中,取得了降本增效的效用。不過,在實際建設過程中也發現,因水域周邊企業和居民搬遷,不可避免地給當地政府經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品質帶來影響。

水資源缺乏和時空分佈不均衡、洪水氾濫等諸多問題,仍將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這也對水利建設提出更緊迫的要求。

總理強調,要遵循規律,以歷史視野、全局眼光謀劃和推進南水北調後續工程等具有戰略意義的補短板重大工程。

未來的水利工程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既要保障經濟效益,又要跟精準扶貧相結合;水利工程建設,要完善保障移民生活的機制,確保其安居樂業,提升幸福指數。

水利工程建設,要注重創新機制,以“精、準、細、嚴”為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實現水利工程的可持續發展。

建設過程中,要兼顧水域生態系統的健康和可持續。水利工程開發程度加大,使得天然漁業資源嚴重退化,雖然在工程建設中採取建設增殖放流站、過魚設施建設、開發魚類等資源培養場等措施,但效果如何尚難評估。

國家可加大保護措施和科技投入,增加魚類增殖站和珍稀魚類全人工繁殖等魚類保護措施。科研人員要從科學角度探討水域生態系統的評價標準,客觀公正地評估水域生態系統的狀況,各級地方政府及環保職能部門也可據此加大監管力度。如前期環評階段,增加項目對水域生態系統影響的評價,凡是破壞水域生態的項目,堅決予以制止並加大處罰力度。

建設過程中,還要兼顧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水資源即便豐富的地區,也不能無限制開發,需要在科學分析研究水資源與生態環境承載力的基礎上,保證有序開發,踐行綠色環保理念,實現水利工程開發的可持續。

目前國家對環境保護非常重視,已進行了幾輪的環保督察。地方也越來越重視,對企業工程建設的環保要求越來越嚴,不達到環保要求的企業要整改整頓甚至停産停工。企業要嚴格按照環評報告書要求,落實環境保護措施,環保資金不得挪用。

目前,對水資源與生態環保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還處於淺表層面,需要深入挖掘影響生態的機理與機制,這就需要科研人員不懈努力,保障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修復,並保持百年、乃至萬年不被破壞。

另外,水利工程建設運營對環境的影響極為複雜,如水庫大量蓄水造成庫區地殼結構變化,易引發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水質變化易影響下游的生物;水庫面積增大,有些流行性和傳播性的疾病會對庫區周邊的民眾身體健康産生影響,這些都需要統籌考慮。

“道固遠,篤行可至;事雖巨,堅為必成。”國家始終把民眾的安居樂業和健康幸福放在首位,不斷完善惠民政策,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各地政府應切實貫徹國家方針,完善移民保障機制,以精準扶貧帶動致富,帶動經濟發展,做好移民安置工作;企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使得水域周邊民眾能夠享受水利工程帶來的福利。(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 劉炳勝;天津大學副教授 李靈)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范梓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