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鼓勵社會辦醫 回應民生關切——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四審稿體現“開門立法”成效

2019-12-26 15:47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新華社北京12月26日電 題:鼓勵社會辦醫 回應民生關切——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四審稿體現“開門立法”成效

新華社記者屈婷、田曉航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草案日前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這是這部法律草案第四次提請最高立法機關審議。針對此前各方反響強烈的社會辦醫、鄉村醫生等問題,草案四審稿作出回應,增加鼓勵社會辦醫、村醫職業發展等規定,體現了“開門立法”成效。

參與審議的常委會組成人員指出,草案四審稿回應廣大人民群眾的關切,進一步增強了制度規範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已經比較成熟。

多款條文修改更加符合基層實際

作為衛生健康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該法律草案自2017年12月面世以來,至今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經歷了4次審議,3次徵求社會公眾意見。

多位法律專家指出,草案在修改完善過程中充分發揚民主,高度重視來自基層一線實踐的鮮活經驗。

比如,相比三審稿,草案四審稿令社辦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享受的優惠“半徑”進一步擴大,在享受與政府舉辦的醫療衛生機構同等的稅收、財政補助、用地之外,又增加了用水、電、氣、熱等政策,並“依法接受監督管理”。

在業內人士看來,從各地推出的鼓勵社會辦醫實施細則來看,不少地方已經有類似或者更擴大的優惠措施,立法對此進行了積極、審慎的吸收,並加強了引導和規範。

鄉村醫生是億萬農民健康的守門人。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國家衛健委等有關部門專程到貴州省麻江縣,對村衛生院實現員額制管理改革進行了調研。最終,草案四審稿中明確了國家建立縣鄉村上下貫通的鄉村衛生人員職業發展機制。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飛躍認為, 草案四審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關注群眾,關注農村,關注基層,強基層的導向非常鮮明。

多項改革成果寫入法律

鼓勵社會辦醫、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是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堅持“三醫聯動”改革是新醫改推向縱深的關鍵所在。此次草案四審稿再次吸收了多項改革成果。

比如,有的常委會委員、部門建議進一步明確部門職責分工,加強部門間協調溝通,促進“三醫聯動”。因此,草案四審稿八十五條明確了國家醫保局的有關職責,並強化了其與國家衛健委、國家藥監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財政部等有關方面的協調聯動。

值得注意的是,草案四審稿還新增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衛生健康、醫療保障、藥品監督管理、發展改革、財政等部門建立溝通協商機制,加強制度銜接和工作配合,提高醫療衛生資源使用效率和保障水平。

此前,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要求在全國推廣福建和三明醫改經驗,其中之一就是“建立高效有力的醫改領導體制和組織推進機制”。國家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王秀峰説,把改革經驗上升為法律條文,體現出立法堅持與改革相銜接的鮮明導向。

此次立法的亮點之一,就是提出完善對鄉村醫生的多渠道補助機制。在日前舉行的分組審議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陳竺表示,近年來,村醫隊伍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還面臨著隊伍不穩、業務能力不強、待遇保障偏低等問題。他建議,在多渠道的補助之外,還應加入“服務收入保障機制”的內容。

“草案中應該進一步加大對社會力量辦醫的支持力度。”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景漢朝表示。多位常委會組成人員表示,考慮到社會辦醫在實踐中仍有許多客觀限制,法律草案可以在其與公立醫院合作機制、退出機制等需繼續改革探索的問題上留出空間。

積極回應重大民生關切

草案四審稿此次再次“擴容”公共衛生服務內容,增加了公共場所應當配備急救設備、發展婦幼健康服務、殘疾人康復等規定。在健康促進章節,有關學校體育、全民健身的內容也得到進一步充實。

比如,開設體育與健康課程、開展廣播體操、眼保健操等將成為學校必須履行的法律義務。國家將鼓勵單位的體育場地設施向公眾開放。

在分組審議中,常委會組成人員還針對罕見病患者、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群體的關切,提出了建議。

當前,我國有40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照國際通行標準,至少需要1000多萬養老護理人員,但實際只有幾十萬名,供需不平衡問題突出。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張春賢建議,在“建立適應行業特點和社會需求的醫療衛生人員培養機制和供需平衡機制”中,增加養老護理人員培養和教育相關內容,為醫養康養相結合做實人才支撐。

“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作為基本法,有必要重視罕見病的防治工作。”李飛躍建議,在立法工作中對罕見病患者予以特殊的關心、關注和關愛,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肖懷遠説, 像院前急救體系建設、分級診療、家庭醫生、健康影響評估等,還存在制度上的“空白點”。建議這部法律通過實施後,相關部門應加快制定相關配套的政策措施,加快讓民生期盼儘快“落地”。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劉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