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短期衝擊不足懼——疫情影響下的中國經濟觀察

2020-03-15 08:0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帶來困難和挑戰,此時此刻,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當前中國經濟形勢。

“我們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既要徹底戰勝疫情,還要完成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中國經濟韌性強勁,內需空間廣闊,産業基礎雄厚,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特別是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重點任務。”“越是在這個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待我國發展,越要增強信心、堅定信心。”“疫情不會動搖中國長期穩定發展的堅實基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科學判斷、全面部署,鼓舞全黨全國人民堅決奪取疫情防控和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雙勝利。

怎樣正確看待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如何迎難而上、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從今日起,本報推出“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系列述評,從多個角度觀察研判經濟形勢,見證中國經濟在困難和挑戰面前的強大韌性與活力,解疑惑、增信心、鼓實勁。

春節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疫情究竟會對中國經濟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産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習近平總書記高瞻遠矚、洞察大勢,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暫時性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同時,對疫情帶來的衝擊和影響,也應堅持底線思維,積極應對。

科學理性地看待疫情帶來的影響

“剛剛副區長給我打電話,説明天就帶50輛大巴車去貴州安順那邊招工,親自把工人拉回來!” 2月11日復工之後,浙江白馬實業有限公司到崗工人數不足員工總數的1/3。正當董事長馬妙武眉頭緊蹙的時候,企業所在的金華市金東區領導一通電話,讓他一下子振作起來。

為了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推進復工復産,各地區各部門紛紛伸出援手,幫企業共渡難關。

租大巴、包高鐵、管食宿、有補貼……政企聯手,跨省對接,浙江嘉興嘉善派出5支招工小分隊,讓員工乘專機返崗;福建福州包下數十輛大客車,招工隊火速抵達雲湘川;廣州黃埔區更是送上“真金白銀”,規模以上企業一季度投産獎勵100萬元,實現兩位數增長最高獎勵500萬元。

免租金、減稅額、降社保、不抽貸……援企穩崗措施招招給力,最大程度緩解企業因疫情造成的經營困難。工信部出臺20條措施,幫助中小企業協調解決原材料供應、物資運輸等難題;銀保監會加大對受困小微民營企業信貸支持力度;稅務總局公佈185個“非接觸式”網上辦稅繳費事項清單;京滬粵蘇等多地推出了延長社保繳費期、減免房租、貸款適當展期等舉措。

目前,復工復産取得積極進展。截至3月13日,除湖北省外,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開工率超過95%,企業人員平均復崗率約為80%,中小企業開工率已達到60%左右。

客觀地説,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疫情大大減少了人口流動,對消費需求,尤其是對餐飲、影院、交通旅遊、酒店住宿等服務性消費的衝擊最為明顯。從供給側看,受防疫防控影響,原材料、勞動力等生産要素流通有所不暢,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企業復工復産速度。

不過,多位專家學者表示,對疫情給經濟帶來的影響要科學理性地分析。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國採取了最全面、最嚴格、最徹底的防控舉措,當前,疫情蔓延擴散勢頭已經得到基本遏制,防控形勢逐步向好。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看未來,隨著疫情結束,生産要素流動將恢復正常,在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獲得反彈性釋放,中國經濟將回歸既有的增長趨勢。“新冠肺炎疫情雖然會對經濟活動産生負面影響,但終究是一次性衝擊。”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蔡昉説。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從發展實踐看,疫情對大型經濟體的衝擊往往是短期的、階段性的,一般在疫情結束後一個季度恢復正常增長。

看當下,儘管疫情會給中國經濟造成一定損失,但我國有能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現階段我國的經濟實力、物質基礎和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明顯增強,有能力將疫情帶來的不利衝擊化解到最小。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認為,疫情對多數行業和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影響程度有限,目前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已經出臺了不少政策,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産恢復,這有助於對衝疫情帶來的影響。

良好的基本面有利於戰勝疫情、保持經濟發展好勢頭

疫情影響的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節奏,而不是趨勢。

在專家們看來,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僅如此,良好的基本面還有利於戰勝疫情、保持經濟發展穩中向好、長期向好。

——實力大、家底厚,基礎扎得牢。

2019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接近10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220多種工業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是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外匯儲備規模超過3.1萬億美元,為第一大外匯儲備國。中國生産的齊全性、規模性,金融市場的厚實性,使外生衝擊難以引起經濟趨勢性變化,更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充足“彈藥”。

“家底厚了,抗衝擊能力肯定更強。”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王孝松表示,我國財政收入從2002年的1.89萬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9萬億元,增長了9倍多,這意味著我國能更好地運用財政政策,實施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並向受疫情影響的地區加大轉移支付力度。

——動力足、潛力強,發展空間大。

中國仍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處於城鎮化過程中。促進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改造約1億人居住的城鎮棚戶區和城中村、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是“剛需”,不會因疫情而消失。中國擁有14億人口,超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仍在穩步擴容,國內市場潛力巨大。

“疫情對生産要素供給和生産率不會産生長期影響,更不會削弱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説。

——調控強、經驗豐,應對更從容。

中華民族是歷經磨難、百折不撓的民族,困難和挑戰越大,凝聚力和戰鬥力就越強。從九八洪災、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到亞洲金融危機、國際金融危機、國際經貿環境變化,中國經濟都展現了驚人的風險抵禦能力。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依靠中國人民的萬眾一心、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強大的物質和技術基礎,以及豐富的實踐經驗,我們依然能保持中國經濟平穩運行。

“我國宏觀調控政策的空間仍然是十分充足的。在貨幣政策方面,我國在國際主要經濟體中仍然是少數實施常態化貨幣政策的國家,工具箱是充足的,可以有效地對衝疫情的影響。”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局局長潘功勝説。

積極應對,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疫情造成的暫時性干擾總體上不會延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定量要求來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夠如期實現。”蔡昉判斷。

蔡昉算了一筆賬:從實現兩個“翻一番”目標來看,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增速達到5.7%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到1.9%,便可實現統計意義上的準確達標。從決戰脫貧攻堅來看,結合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鞏固脫貧成果,今年實現551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的目標也能夠達到。

説千道萬,既要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又要把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降到最低,奮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還得靠實幹。

——逆週期調節力度加大,援企政策送上“大禮包”。

拿到寧波市區信用聯社首筆500萬元貸款,凱福萊特種汽車有限公司負責人謝建浩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疫情發生以來,國內負壓救護車的訂單陡增,公司資金週轉不過來,只能幹著急!”讓謝建浩沒想到的是,打電話申請貸款才過了18個小時,就獲得3200萬元的授信。“不需抵押一分錢,還執行優惠利率,我們肯定要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3000億元專項再貸款、下調貸款利率、延期還本付息、免收高速公路通行費……短短幾天,一攬子政策密集出爐,助力重點民生行業恢復生産,扶持中小企業渡過難關。截至3月11日中午12點,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為抗擊疫情提供的信貸支持超過15315億元。

——城鄉政企攜手紓困,産業鏈受惠“及時雨”。

政府忙搭橋,物資不用愁。

“2月底前公司恢復正常生産水平。”2月10日復工後,福建普斯特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蔡文坤一度為疫情防控成本而擔憂。當地有關部門立即將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品的平價供應渠道聯絡好。“去年底接了不少訂單,我們對今年的發展充滿信心。”

轉行有渠道,生計有保障。

36歲的武漢市民柳淑芬失去了超市營業員工作,轉身當上了京東的兼職客服,“在家就能上班,每天最少時只需工作3小時,就能掙六七十到100塊錢,挺滿足。”疫情發生以來,京東集團先後提供超過3.5萬個就業崗位,讓柳淑芬這樣的普通人成功轉行。

農超來對接,增收有希望。

運輸受阻、用工不足,讓海南一些冬季果蔬爛在地裏。海南王品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余慧勤,緊急聯絡沃爾瑪、大潤發、永輝等全國大超市,打通物流渠道,“目前已運出1萬多噸新鮮果蔬,單價跌到6毛錢的辣椒恢復到2元!”

——經濟新動能加快孕育,轉型升級抓住“新契機”。

智慧診療輔助醫生分析患者肺部圖像,大數據技術輔助政府部門進行流動人員管理,在線教育打造互聯網課堂,智慧製造幫助企業按時交付訂單……在傳統經濟受疫情影響的同時,經濟新動能也在迸發涌現。危中有機,危中尋機。應對疫情造成的衝擊,也為中國産業鏈、産業集群脫胎換骨邁向高質量發展提供契機。

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全國人民的萬眾一心,我們一定能把疫情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記者 陸婭楠 李心萍 趙展慧 鬱靜嫻)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李潤發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