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穩就業 基礎條件沒改變

2020-03-24 07:16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穩就業 基礎條件沒改變
國家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為復工復産營造更好營商環境

如何進一步提高復工復産效率,幫助穩定就業?疫情衝擊下,就業新增長點在哪?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23日舉行的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高杲表示:“穩定就業的任務艱巨繁重,但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穩定就業的基礎條件也沒有改變,我們完全有信心、有條件能夠戰勝疫情、穩定經濟、穩定就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推動助企惠民政策落地見效

復工就是穩就業,復産就是穩經濟。提高復工復産效率,政府部門有哪些招?

高杲表示,發改委將會同有關部門結合“放管服”改革,推動各項助企惠民政策落地見效,為復工復産營造更好營商環境。

簡化辦事手續,打通復工“堵點”。“我們將梳理復工復産所需要的各種手續、程序、審批事項,對於法無據、不合理、不合時宜的要加快清理;對確有必要的,統一辦理標準,明確責任部門、辦理時限等,防止出現層層加碼、互為前置、循環證明等現象。”高杲説,尤其是要堅決制止以防控疫情為名擅自增設、變相設置行政許可等行為。

推動“一網通辦”,提升復工效率。梳理一批與企業復工復産、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高頻事項,率先實現全程網辦。“疫情發生以來,市場監管部門大力推行行政許可‘不見面’辦理,並將受理範圍從企業登記註冊擴大到低風險食品生産經營企業的許可辦理、檢驗檢測機構資質的認定等領域,進一步提高註冊審批效率。” 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孫梅君説。

清理違規收費,減輕企業負擔。“嚴禁向企業收取復工復産保證金。”高杲説,國家發改委將組織清理不合時宜的臨時管制措施和不合理的證明、收費等規定。

包容審慎監管,支持新模式發展。孫梅君介紹,針對疫情期間很多平臺開展的無接觸配送等新的經營模式,市場監管部門在堅持包容審慎監管的同時,還將充分發揮計量、標準、認證認可、檢驗檢測等技術優勢,為企業主體提供技術幫扶。

“截至3月15日,全國實有各類市場主體1.25億戶,其中企業3905萬戶,個體工商戶8353萬戶,農民專業合作社219萬戶,為穩定和擴大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孫梅君説,市場監管總局還將在壓減工業産品許可證産品目錄上繼續下功夫,營造更加寬鬆便捷的準入環境。

●培育就業新增長點

高杲説,為了進一步穩定和擴大就業,在積極採取措施加快恢復和穩定就業的基礎上,還要加力促進“雙創”,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創業的活力和潛力。

國家發改委正在研究啟動社會服務領域的“雙創”帶動就業示範項目計劃,重點發揮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優勢,推動養老、托育、家政、鄉村旅遊、家電回收等傳統服務業轉型升級,挖掘其中巨大的“雙創”帶動就業的潛力。

同時,將加快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積極運用中央預算內投資等各方面資金,加強包括5G、數據中心、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技術的集成創新和融合運用,加快培育一批吸納就業能力強的數字經濟産業,加快改造傳統産業,促進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培育更多的經濟和就業新增長點。

最近國家新興産業創投引導基金對3000家創新型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有67.3%的企業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其中,有約四成企業認為本領域蘊藏著更大的發展機會和潛力。

●助力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

疫情發生以來,大數據、移動支付等對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發揮了巨大作用,“雲辦公”“在線教育”等越來越廣泛地被接受。“未來一段時期,數字經濟將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引擎,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轉型步伐將大大加快。”國家發改委高技術司司長伍浩説。

不過對廣大中小微企業而言,由於轉型能力不夠、成本偏高等原因,一些企業面臨著轉型困境。國家發改委將按照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結果導向,從三個方面發力——

搭平臺降門檻,解決“不會轉”難題。通過開展數字化轉型夥伴行動,強化區域型、行業型、企業型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等公共服務能力建設,降低轉型門檻。

優服務強支持,解決“不能轉”難題。重點是實施好“上雲、用數、賦智”行動。探索推行普惠型的雲服務支持政策;重點在更深層次推進大數據的融合運用;加大對企業智慧化改造的支持力度。

聚合力建生態,解決“不敢轉”難題。“我們將探索打造跨越物理邊界的虛擬産業園和虛擬産業集群,支持建設數字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加快數字化轉型。” 伍浩説,同時也支持互聯網企業、共享經濟平臺建立共享用工平臺、就業保障平臺等,更好地發掘發揮企業間的協同放大效益,打造傳統産業服務化轉型的新生態。

在生活服務業,受疫情影響,線下服務業線上化的進程也進一步加速。“為更好滿足社會大眾的公共服務需求,近期國家發改委已陸續啟動了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家政服務提質擴容行動、普惠托育服務專項行動等,著力加大對相關領域的投入,也帶動各方面的社會資本參與其中。”高杲説。(記者 李心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