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專家:中國經濟有很強經受衝擊的韌性

2020-04-19 07:47 來源: 經濟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中國經濟有很強經受衝擊的韌性
——專訪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在疫情暴發初期就採取了堅決果斷的措施,無論是疫情暴發程度還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全球都是相對較低的。

隨著國外疫情蔓延,我國正面臨著全球經濟衰退所産生的影響,就業壓力還可能持續一段時間。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是維護經濟穩定的重點,也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4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佈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數據。初步核算,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下降6.8%。究竟如何看待當前經濟形勢,經濟日報記者專訪了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

記者:您認為,應該如何看待疫情對今年經濟增長造成的影響?哪些方面的挑戰需要重點關注?

劉偉:疫情對我國和全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自疫情暴發以來,世界主要國際機構、各國政府與金融機構都在不斷調整疫情下經濟增長的預期,而且存在較大分歧。一季度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不僅對我國下一步制定經濟政策有重要參考價值,也對全球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要正視疫情對經濟增長造成的影響。受疫情影響,我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季度增幅。其中,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受到較大影響,分別下降9.6%和5.2%,第三産業下降幅度低於第二産業。從總需求來看,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固定資産投資分別下降19%和16.1%,這表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供給與需求都造成了很大影響。

應該看到,疫情影響是世界性的,對各國經濟都造成了沉重打擊。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在疫情暴發初期就採取了堅決果斷的措施,無論是疫情暴發程度還是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在全球都是相對較低的。

從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公佈的最新經濟預測來看,2020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會下降到-3%。其中,發達經濟體下降幅度將達到6.1%,美國下降5.9%、歐盟下降7.1%;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增長率下降1%;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是1.2%的正增長。同時,IMF預測2021年我國經濟增長9.2%。不管IMF預測精確程度如何,可以發現,國際社會對疫情對我國經濟衝擊相對較小是有基本共識的。疫情結束後,我國經濟也將率先進入復蘇。

就業等民生問題是在抗擊疫情中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今年3月份,我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9%,比上月下降了0.3個百分點。應該注意到,這個數據並不包含農村就業人口和農民工,全社會面臨的就業形勢可能更加嚴峻。隨著國外疫情加劇,我國正面臨著全球經濟衰退所産生的影響,就業壓力還可能持續一段時間。解決就業等民生問題是維護經濟穩定的重點,也是我們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

記者:您認為,我國經濟能否經受住疫情的衝擊?

劉偉:在全國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抗擊疫情已經取得了初步成功。我們有充分的信心能夠戰勝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衝擊。

第一,中國經濟歷來具有很強的韌性。從歷史經驗來看,我國經濟在歷次全球性與地區性經濟危機中都表現出較好的韌性,在危機之後也都出現了相對較快的發展。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越是經濟困難時期,我國經濟表現相對越是出色。

1997年戰勝亞洲金融危機之後,我國經濟迎來了近10年的高增長、低通脹發展黃金時期。2008年戰勝國際金融危機之後,我國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10年我國GDP總量僅相當於美國的40.4%,但到了2019年我國GDP已相當於美國的67%。

第二,與上月相比,一些重要經濟指標正在積極改善。在復工復産方面,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基本實現了比較全面的復工復産。3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微幅下降1.1%,比前兩個月大幅收窄12.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産出水平基本恢復到了去年同期水平。

在保障居民生活方面,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61元,同比名義增長0.8%。我們注意到,一季度名義GDP約為20.6萬億元,同比下降。在名義GDP增速下降的同時,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實現了微幅上升,這説明黨和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間高度重視民生問題。

由於一季度消費物價水平同比出現了較快增長,導致扣除物價因素之後居民實際收入下降了3.9個百分點,但隨著物價水平逐步恢復平穩,居民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將會進一步回升。根據最新數據,3月份消費者價格指數同比增速已經從2月份的5.2%回落到4.3%。隨著生豬生産與食品行業供給能力改善,物價水平還將進一步企穩。

記者: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您認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宏觀政策應如何作為?

劉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武器,這同時也是戰勝國內暫時性經濟困難的最有力武器,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戰勝過度悲觀預期,形成全社會共同努力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決心和共識。一季度數據表明,我國經濟韌性要遠好于早前的市場預期,具有通過積極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基礎。

第一,宏觀政策要形成合力。目前,中央各部門和地方都根據本部門和本地方實際出臺了很多經濟刺激計劃,需要統籌安排,以切實起到統籌推進和充分穩定預期的應有效果。中央各部門和地方要相互協調,形成合力,增強政策的感知度,提升政策有效性。

第二,宏觀政策要有底線管理思維。雖然我國疫情防控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依舊面臨輸入型疫情衝擊、外部經濟壓力和第三産業復工復産困難等多重不確定性。宏觀政策應當從過去“保增長”的數字目標轉向在不同階段具有不同內涵的底線管理。宏觀政策要有充分的預案,使我們的政策在基準判斷的基礎上具有可調性、彈性、可擴張性和多元組合性。

第三,針對疫情的巨大衝擊,宏觀經濟政策需要打破常規、積極創新,切實有效提升政策作用力度與效率,切實讓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前一時期我國未進行強刺激,這為採取進一步強化政策舉措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

第四,實事求是客觀科學地明確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一方面,在抗疫的同時,如期實現決勝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總體目標,並以此作為工作指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必須客觀準確判斷具體經濟增長和主要宏觀經濟指標,深入闡述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絡,使之切實符合實際。(記者 熊麗)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王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