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國務院新聞辦發佈會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

2020-05-19 16:20 來源: 中國網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20年5月19日(星期二)下午2時舉行新聞發佈會,請科學技術部部長王志剛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圖為新聞發佈會現場。中國網 董寧 攝

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局局長、新聞發言人 胡凱紅: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新聞發佈會。今天我們非常高興請來了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先生,請他向大家介紹“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出席今天發佈會的還有: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先生,重大專項司司長陳傳宏先生,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先生,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先生。首先有請王部長做介紹。

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 王志剛: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在全國“兩會”前期與大家見面,就科技創新相關問題進行交流。首先,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感謝大家對科學的尊重、對科學的理解和對科學的支持,尤其在這次科技抗擊疫情方面,做了大量積極、客觀的報道,再次向各位媒體表示感謝。

過去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科技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強研發攻關,加快成果轉化應用。主要指標穩步提升,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佔GDP比重為2.19%;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整體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新進展。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是一次重要檢驗。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按照中央部署要求,會同國家衛健委、藥監局、教育部等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設立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10個重點工作專班,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産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五個方向,部署83個應急攻關項目,組織動員全國優勢力量開展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科研攻關格局,科技支撐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取得積極成效。

我們第一時間分離鑒定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科學家開展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礎;逐步深化對新冠病毒致病機制和傳播規律的認識,為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迅速篩選評價了氯喹、法匹拉韋、托珠單抗等有效治療藥物,以及恢復期血漿治療、幹細胞治療等新療法,建立了適合不同階段患者的治療方案;短時間內建立形成了核酸檢測、抗體檢測相配套的檢測技術體系,不斷提高靈敏度和便捷化;盡一切可能加快研發進程,並行部署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研究,重組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滅活疫苗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同時,積極推動開展疫苗、藥物、檢測試劑等領域國際合作,及時分享我國抗疫科研成果,為全球抗疫做出積極貢獻。

這些成果的取得來之不易,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正確指揮和科學決策,得益於全體科研人員的奮力拼搏、無私奉獻,也得益於近年來國家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國家創新體系的不斷完善。借此機會,我謹代表科技部,向全體科技界特別是戰鬥在科研一線和抗疫一線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過去一年,科技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在支撐高質量發展、改善民生福祉、保障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是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取得新突破。加大基礎研究支持力度,突出“從0到1”的原始創新,加強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建設。通過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加強前沿技術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涌現一批創新成果,首次觀測到三維量子霍爾效應,嫦娥四號成功登陸月球背面,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懸浮試驗樣車下線。

二是科技創新為高質量發展增添新動能。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攻關,在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集成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産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産業化全面推進。國家自創區和高新區成為培育高新技術産業的核心載體,169個高新區生産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佔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三是科技創新更加貼近生活不斷增進民生福祉。科技支撐鄉村振興成效明顯,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1.15萬家企業。推進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關,新增18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入推進京津冀等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為打贏藍天保衛戰提供支撐。

四是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生態建設加快推進。近年來,我們統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一批基礎性的科技制度建立起來,打通了科技、金融、産業和成果轉化的通道。通過破除“四唯”傾向,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斷完善,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萬億,超過了2019年度全社會研發支出總額。

五是科技開放合作邁出新步伐。深化開放合作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科技領域落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體現。中國與主要國家進一步加強創新合作對話,圍繞氣候變化、清潔能源、生命健康等深化研發合作。繼續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推進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和技術轉移4項行動。把港澳地區打造成為科技開放合作的樞紐,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澳門成為國家創新體系對外連通的重要窗口和通道。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謀劃“十四五”的關鍵之年。我們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發揮科技在“六穩”“六保”“脫貧攻堅”中的重要作用,為高質量發展創造有利條件,為確保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做出積極貢獻。同時立足長遠,為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做好謀篇佈局。

下面,我很高興就大家關心的問題作進一步交流,謝謝各位。

胡凱紅:

謝謝王部長,現在開始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記者:

按照規劃,今年是我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之年,也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請問目前創新型國家建設進展怎樣?下一步,科技創新在“十四五”期間有什麼考慮和安排?謝謝。


圖為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中國網 董寧 攝

王志剛:

謝謝你的提問。創新型國家的內在邏輯,我們是這樣來考慮的。一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二是,科技創新要與體制機制創新與管理創新、商業模式等其他方面創新同步推進,實現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三是,要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緊密結合,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更高,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為世界科技作出中國的貢獻。

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一是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二是人才、科技應該作為我國重要的戰略資源。三是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設方面,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的核心要素。四是科技要對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國家安全起到核心支撐作用,真正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

2019年有一些案例和數據與大家分享一下:一是創新能力指數,按照一般的説法,創新能力指數達到前15位應該説進入了創新型國家,今年有兩組指數,一組是世界知識産權組織把我們評為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我國排在第15位,這是進入創新型國家的一個重要標誌。二是綜合性指標基本完成規劃任務,2019年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2019年全社會研發支出達到了2.17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6倍以上,佔GDP的比重達到了2.19%,大體上和歐盟的平均水平相當。另外,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有望在今年實現60%的目標。三是一些高新技術産業進入了世界前列,比如高鐵、5G移動通信、新能源等。

科學技術本身是無止境的,創新也沒有止境,創新型國家建設也一直在路上。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要求,我們正在組織編制面向未來15年的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圍繞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科技需求,加強科技改革發展的頂層設計。我們主要的思路:一是堅持“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我國重大戰略需求,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二是要緊跟研判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特徵,要研判新階段的特點,要堅持中國特色,制定好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規劃。重點要依靠科技人員,科技活動重點是人的活動,是一批科技人員、掌握科學技術知識的人的活動,所以要圍繞他們做好服務,讓他們能夠投身並安心做好科研,在科技領域作出一番事業。三是加強基礎和前沿研究,為世界科技發展作出中國貢獻。

總的講,在新的時期我國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面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科技既要頂天也要立地,要真正為我國的全面發展,為我們國家老百姓的生活改善,為我們國家更加安全作出科技的貢獻。謝謝大家。

中國新聞社記者:

我們都知道這些年中國科技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已經取得了長足發展,但是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這個問題備受關注。針對這個問題,科技部今後在加強基礎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有什麼具體的規劃和部署?謝謝。

王志剛:

謝謝你的問題。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我們都知道,很多問題實際上都是在基礎上沒有説清楚,所以才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不足,甚至於不知道方向在哪兒、路徑在哪兒。我們説牛頓厲害,厲害在哪兒,就是在基礎研究方面,不僅有三大定律的發現,而且寫出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像香農,他的厲害之處在於別人都忙著通訊設備製造、系統建設的時候,他寫出了通信的數學原理,今天的3G、4G、5G還是按照他的原理。麥克斯韋方程把電學和磁學結合到一起形成“電磁場理論”。這些都是基礎研究帶來的一些顛覆性的、前瞻性的甚至於改變人們的生産生活和各方面認識的重大進展。

所以,我們把基礎研究作為非常重要的方面來不斷部署和推進,包括剛才介紹的,我們在過去一年,取得了像三維量子霍爾效應、非常規新型手性費米子、原子級石墨烯可控折疊等,包括現在講的有熱脹冷縮的材料,也有熱縮冷脹的材料等,都是在基礎研究上的突破。我們在原始創新方面相對薄弱,這確實是中國科技需要加強和改進的地方。在這點上,我們在國家規劃、政策制定、資源安排方面把基礎研究擺在更重要的位置上,過去一年我們在前沿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加大了投入,這個投入相對於其他技術創新和應用轉化等方面來講增長更快,達到了10%以上的增長。

同時,我們也在考慮,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技術創新各有不同的特點,也有相同之處。基礎研究的特點是,問題很難提出來,問題提對了,包括方向、科學性提對了,基礎研究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做好基礎研究:

一是應從提問題開始,講的問題要是一個基礎問題,當然這是非常難的一件事情。在這方面我們要加強和科學家的交流,包括和國際科學界的交流。

二是強調數學、物理等理論和方法。這也是基礎研究的一個難點。但這方面如果不突破,可能其他方面就缺少理論。為什麼牛頓要寫一本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是要在數學上有具體描述,形成一般方法論和規律,這就是基礎研究要達到的一個境界,或者説要完成的任務。

三是強調應用研究的基礎支撐。今天的人工智慧、大數據廣泛應用,但是真正突破人工智慧的一些算法現在還是很難的,基本算法還是沒有取得太多的突破。大數據到底是靠計算能力來提高的,還是靠數學算法來提高的,現在也沒有定論。這方面的基礎研究對中國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全球科學界也是很大的挑戰。

另外,什麼叫“從0到1”,什麼叫從1到N,0到1的躍升怎麼做?怎麼實現?規律是什麼?這都是我們搞基礎研究時反復和科技界、科學家一起交流以及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時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到哈佛大學波爾實驗室,和波爾實驗室主任就一起討論過量子力學,去的時候帶了五個問題,出來的時候帶回來10個問題。像牛頓力學、新的希爾波特空間這樣一種想象,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但對政府科技部門的工作來講必須加強這塊工作。

再就是加大政府支持,完善多元化投入機制。在基礎研究方面,怎麼樣想辦法讓企業、社會投其他領域時多投一點給科學,讓科學家能夠更安心地在基礎研究方面自由探索,靜下心來做這件事情。當然基礎研究還要鼓勵坐冷板凳,基礎研究的事情和商業化應用還不太一樣,這件事要做成了,你的一篇論文要經得起全世界科學家一起質問你,這中間不管是邏輯模型、數學模型還是本身這個領域的原理,必須都要搞清楚,並且是可重復、一致性的。真正的科學發現,就是可重復的,每次做都一個樣,這就是科學驗證的一種方法。

最後改革完善基礎研究評價機制,突出原始創新導。這一點很重要,不能把基礎和應用、商業化的事情攪到一起,它們中間有聯絡,但更重要的是基礎研究怎麼為技術創新提供更多的源頭支撐,這就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總之,加強基礎研究是國家科技工作的一項重中之重的工作。科技部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和科技界的期待訴求,努力把基礎研究做得更好一些,更上水平,同時也願意和全球科學家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方面的交流合作。謝謝。

科技日報記者:

接著王部長剛才介紹的疫情防控科研攻關的問題問一下,大家都知道疫情防控科研攻關在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現比較搶眼,請問科技創新在這方面開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有價值的成果?能不能舉個例子。謝謝。

王志剛:

這個問題交給我們的司長們來回答。請吳遠彬先生來回答這個問題。

圖為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中國網 董寧 攝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 吳遠彬:

謝謝科技日報記者的提問。這次的疫情防控科研攻關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明確要求下開展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專門成立了由科技部牽頭、12個部門參加的科研攻關組,科研攻關組又成立了由鐘南山院士作為組長,14位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整個科研攻關把握方向。科研攻關組圍繞病原學和流行病學、藥物和臨床救治、檢測技術、疫苗研發、動物模型構建這五大方向來開展科研攻關。根據工作的需要,先後成立了10個工作專班來組織全國精幹科研隊伍來參加相應的專班工作。在整個科研攻關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全力推進防控和防疫需要。我們第一時間分離出病毒毒株,並向世界衛生組織共享了病毒全基因組序列,為全球科學家開展藥物疫苗診斷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我們逐步深化對新冠病毒致病機制和傳播規律的認識,開展了接觸傳播、飛沫傳播、糞口傳播、氣溶膠傳播等多種傳播途徑的研究,明確主要傳播渠道和相應的條件,為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

疫情之始對檢測的需求非常迫切,根據發佈的病毒序列,我們有關的檢測企業和研究機構兩周之內完成了核酸檢測試劑的研發和産業化應用,並進一步加強抗體檢測、抗原檢測方面的研究,快速實現檢測試劑從無到有的突破。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根據需要,在檢測的靈敏度、便捷性方面持續改進,産品的性能也不斷提升。從開始至少需要4個小時,到後來逐漸達到平均水平一個半小時,現在有一些檢測的産品只需45分鐘,在這方面不斷取得進步。

總體來看,我國檢測試劑的技術水平和産品的性能與發達國家處於同一水平,檢測産品的産能以及目前的檢測能力基本滿足當前需要。在整個科研攻關過程中,特別強調科研攻關與醫療救治的結合,所以加強相應的藥物篩選和治療技術研發就非常重要,科研攻關組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三藥三方案,包括磷酸氯喹、法匹拉韋、可利黴素等藥物篩選,也包括在中醫藥救治、幹細胞應用和恢復期血漿等救治技術的應用上開展了相應的科學研究,特別是中醫藥在這次防疫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中醫藥篩選過程中又進一步細化了“三藥三方”,包括清肺解毒湯、蓮花清瘟等中成藥的應用,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科研攻關組把疫苗的研發作為重中之重,佈局了五條技術路線來同步推進,國家科技計劃重點支持了12項疫苗的研發任務。在疫苗的研發過程中,進一步加強科研攻關、組織管理方式的調整,加強對研發機構的服務,特別是加強研審結合,加快疫苗研發進程。正如剛才志剛部長所講,我們在這個過程中還是依法依規,要依據疫苗研發的規律性要求,一個步驟都不少,但是要加強服務,要加強組織來加快相應的進程。目前,我們研發的五條技術路線,腺病毒載體疫苗已經完成了一期二期臨床研究的受試者接種,一期的結果也初步進行了評價。另外有4個滅活疫苗也已經開展臨床試驗,據我們了解,現在全球開展臨床試驗的疫苗總共有10個,我們的疫苗研究還是和世界一併在同步推動。當然在疫苗研究過程中我們也加強和國際組織,包括WHO、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等機構的合作,一些企業也開展了和國際機構的合作。

總的來講,科研攻關就是在圍繞需求、圍繞問題導向來加強整個科研攻關的組織,圍繞重點問題解決關鍵需求,在整個防疫和救治過程中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也得到社會的認可。謝謝。

王志剛:

我補充一下,一是這次疫情一開始,我們也認識到,科技在抗疫歷史上發揮著關鍵作用,今天更要發揮關鍵作用,所以我們整個科技界有這樣一種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我們從年三十就已經進入戰時狀態,來加強科技研發支撐抗疫。二是全國一盤棋,全國不管在疫情一線的還是在科研崗位的,大家都是一盤棋,通過視頻交流等方式來形成全國聯合攻關、集體抗疫這樣一種科技創新的局面。三是我們講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目標就是要通過科技,不管是藥物、檢測試劑,還是疫苗,就是要通過科技産品成果來抗疫。問題導向就是圍繞這樣一個目標,到底有哪些不足,哪些科技問題需要解決,這就是我們聚焦的問題。最後,問題的解決不以我們發表論文、産生數據為目的,而是為抗疫發揮作用,甚至發揮關鍵性作用,這就是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和結果導向之間的關係。現在整個抗疫不管在中國還是全球都在進行中,所以科技抗疫這項工作也在進行中,不管在疫苗、老藥篩選,還是在新藥的研發方面,我們還會在這中間更多發揮科技的作用。

還有檢測試劑,從一開始我們就著力解決有和無的問題。後來在使用過程中,逐步完善,解決了靈敏度、檢測速度、檢測條件相對寬鬆的問題。當然,為了疫苗、藥物和檢測試劑的研發,我們建立了動物模型,並且走在世界前列。謝謝。

人民日報記者:

我比較感興趣的是科技體制改革的問題,十八大以來我國的科技體制改革可以説是大刀闊斧,全方位推進,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存在改革措施不到位、任務落實不均衡的問題,請問王部長,今後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方面還有哪些考慮?謝謝。

王志剛:

謝謝你的問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的任務要求。科技發展應該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符合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如何能夠對國家發展起到支撐和引領作用,一方面要發展科技,另一方面是改革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和環境,我們把它叫做兩個輪子一起轉。在具體做法上,我們叫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

我們圍繞人特別是科技人員,怎麼能夠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造性,如何有更好的政策環境,如何能夠讓他們在科技創新這樣一個平臺上、崗位上更加體現自身價值、得到社會的尊重、可以體面的生活,這是我們推動科技改革的重點任務。圍繞促進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也是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重點。科技本身的發展,一方面是能夠發現什麼,認識自然規律;另一方面就是如何為改善提升人們的生産生活、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很大程度上既是一個經濟生活水平高的國家,也是一個科技發達的國家,這兩者是有必然聯絡的,從歷史上看也是這樣,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代表,十八世紀中葉發生在英國,第二次以電氣化為代表,包括法拉第電磁感應、麥克斯韋方程等,發生在美國和德國,發電機、電動機在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中葉出現。圖靈的可計算理論、馮·諾依曼的計算機架構出來後,形成了信息化時代,也發生在美國。可以説,科技的發展和傳播應用,與經濟社會發展是有必然聯絡的,隨著科技發展和經濟社會的形態更高,這裡面的聯絡就更加緊密。所以,改革要圍繞著科技和經濟的結合以及社會治理等方面來推動。

再就是營造一個好的平臺、好的環境,讓大學、科研院所、企業以及其他一切願意參加到科研活動中的人,都能夠依靠機會公平、權利公平、規則公平參加進來。在這一點上,政府主要是搭建一個好的環境和平臺,當市場做不到,個人做不到的時候,就需要政府伸一把手,營造一個好的環境。就像用一個爐子燒一壺水,上來就講這壺水哪個水分子先到100度,這個可能指不了,它的運動是隨機的,但是只要火不斷、一直燒,總會到100度的,我們就是要做這樣的事,把環境營造好。另外,科技改革要面向新時代新要求,與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重大需求結合在一起,堅持“三個面向”的戰略方向,把準世界科技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經濟社會主戰場當中一些需要科技解決的問題,這是我們的主要任務。要發揮好科技的顛覆性、擴散性、滲透性作用,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老百姓生活改善作出貢獻。

改革永遠在路上。科技體制改革走在最前列,同時也是改革任務最重的一個方面,責任也最大。科技創新發展對體制機制改革和環境、政策都會提出新的要求。科技是生産力,改革主要解決生産關係、上層建築。生産力是決定生産關係的,生産關係只是服從和能動於生産力。從這點上來講,生産力只要往前走,生産關係總要做調整。比如,如何吸引和穩住更多的人才參與科技,全社會都學數理化、都來搞科技需要什麼政策?西方一些國家搞Stem,把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作為重點,我們用什麼方式吸引更多的人來學並把它作為終生職業,這是要通過改革來解決的,讓更多的人參與科技、安心科技、獻身科技。再比如,科技如何為國民經濟、人民福祉、國家安全提供支撐引領和保障?作用點在哪兒?作用力有多大?影響面有多大?這些都是在推動改革中要考慮的。第三,科技創新體系怎麼完善,怎麼增強?我們不斷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但真正要完善要增強,這也是永無止境的。剛才我們講到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每一項新發現,包括引力波,今後可能都有應用價值。歷史證明,每一項基礎研究最後都和應用結合了。我們要有這樣的準備。第四,怎麼規範引導科技的功利性,使它能更合理,這是我們要重點做的。特別是在學風作風方面,我們對科技人員到底要求多高,怎麼要求,哪些方面應該寬容,哪些方面應該支持,這都是要改革的地方。

剛才我講,科技本身的滲透性、擴散性和顛覆性是很強的,當馮·諾依曼提出計算機架構時,誰能想到計算機能發展到今天的互聯網、物聯網?不但應用在地面上,還應用到空中,不單有固定的,還有移動的。科技體制改革如何去適應科技發展的新趨勢新變化?另外是廣泛的國際合作如何做,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籍,但是科學的發展又需要科技人員交流,大家合作來推動科學發現、掌握規律、總結方法,為人類留下更多科學成就。科技創新體系能力在抗擊疫情這樣一種緊急狀態下,怎麼能夠發揮得更好一些,也是要考慮的問題。疫苗、藥物篩選研發能不能再快一些,檢測試劑能不能又簡便又快速又靈敏?總之,科技改革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解決剛才講的這些問題甚至更多的問題,我們想到的和沒想到的,都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任務。所以我想,改革永遠在路上。謝謝。

中國青年報記者:

我的問題和人工智慧相關,我們知道在這次疫情的防控期間,人工智慧和大數據這些新的技術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大家也很期待它們成為新的增長點,下一步國家在人工智慧方面有什麼新的部署?行業內其實也很關心是否會出臺一些扶持政策。謝謝。

王志剛:

謝謝你的問題,請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先生回答。

圖為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秦勇。中國網 董寧 攝

科技部高新技術司司長 秦勇:

首先,感謝你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關注。

人工智慧技術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發展的必然階段,也是信息技術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當前整個信息技術領域研究和發展的重點和全球關注的熱點。世界各主要國家紛紛在作出發展規劃,加大投入來推動人工智慧的發展。為了推動我國人工智慧的發展,2017年經黨中央批准,國務院發佈了我國的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從發展目標、發展重點、人才培養、産業應用和公共治理這幾個方面作出了系統全面的部署。《規劃》發佈以後,經過各個方面的大力推動落實,我國的人工智慧取得了積極的進展。科技部一直高度重視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把落實規劃的各項部署作為一項重要任務,主要採取了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一是組織實施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項目。重大項目瞄準世界前沿、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圍繞數據智慧、群體智慧、跨媒體智慧、人機混合智慧和智慧系統這五大主題方向,從基礎理論、關鍵技術、支撐體系和産業應用四個層面作出了重點安排。目前,重大項目已經啟動實施了兩批研究項目,中央財政投入約10個億。

二是佈局建設了一批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希望通過這個平臺鼓勵我們的科研院所、領軍企業積極開源開放,來降低人工智慧開發和應用的門檻,形成人工智慧開發和應用的生態,帶動中小企業發展和行業智慧化提升。目前已經建設了15個創新平臺,主要包括基礎軟硬體、智慧醫療、智慧供應鏈和智慧城市的治理等。

三是設立了一批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的試驗區。通過試驗區來推動人工智慧技術應用的試驗發展,促進人工智慧創新創業,發展人工智慧産業,促進傳統産業智慧化升級,推進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目前已經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設了11個試驗區。

四是積極推進人工智慧倫理治理工作。成立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專業委員會,向全球發佈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的八項原則,核心是強調要發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

在這些措施的推動下,我國人工智慧技術開發和應用得到了快速發展,正如你剛才提到的,在這次疫情防控中,一批人工智慧的産品和技術得到了應用,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大家都知道的輔助診斷系統、人臉識別、智慧測溫、語音機器人等等。

下一步,科技部將加快規劃任務的落實,加大對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的支持力度,特別是要進一步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發,正如剛才志剛部長提到的,整體上我們的基礎還不夠強,所以下一步要把基礎理論研究作為加強的重點,同時強化應用示範、強化倫理治理、促進我國人工智慧的健康發展。謝謝。

王志剛:

我補充一點內容,剛才秦勇主要講的工作部署。一是,今後人工智慧肯定是以一個系統或一個設備的方式來出現,那麼對於這個系統到底是什麼,設備到底包括哪些,以及相關的芯片、算法、軟體、器械等等方面,科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二是,目前有兩條技術路線都在考慮中。一個是以大數據為基礎的人工智慧,如Alpha  go;另外一個是與人腦相似的,屬於類腦研究的人工智慧,這些我們也在積極關注。當然,關於人工智慧發展和第四次工業革命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全世界都在研究,包括世界經濟論壇,很多人都認為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人工智慧引領,就像前三次工業革命由蒸汽機、電氣化、信息化引領,那麼這次工業革命是不是由人工智慧引領,還是由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還是加什麼?現在的熱點,還有區塊鏈等等。這些問題,都還需要科技界來共同探討研究。謝謝。

香港紫荊雜誌記者:

請問部長,在當前及未來可以預期的國際環境下,中國開展國際科技合作的主要領域和主要目標是什麼?謝謝。

王志剛:

謝謝。國際科技合作是一個大方向,科學無國界,科學家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夠更好更快地推動科技發展,也才能更好更快地以科技來惠及人們的生産和生活。這方面,中國堅定地支持和踐行科技方面的國際合作,這點毫不動搖,不管國際形勢怎麼樣。科技只有合作起來,人員交流起來,思路有碰撞,才會産生新的提升,新的發現和突破,這就是科學發現的規律。不少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最早的思路,實際上就是在飯桌上和人碰撞産生的。搞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工程師,各類專家,坐在一起討論,就能形成一些思路,再往下一研究,能有新的發現,新的貢獻。這就是科學發現和技術創新的一般性規律,我們要尊重這一規律。所以我們堅定地在科技領域,包括其他領域,堅持開放合作。這是科學研究本身的必然要求。

從國家科技發展來講,我們也希望和各國科學家交流合作,形成更好的科學成果,為各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提供支撐。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這句話用在科技上也是一樣。習近平總書記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科技共同體應該是其中的應有之義,我們也在踐行。

具體工作上,一是繼續加強政府間的科技交流合作,包括雙邊的、多邊的政府間科技合作。部分國家科技部長每年一起交流,就關心的問題交流看法,包括基礎研究、環境、農業、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從政府來講,就是要搭建平臺、溝通渠道,積極推動。

二是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這個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中包括科技人員交流、聯合實驗室、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科技園區合作。這也是我們開展國際合作的重點。

三是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的治理。剛才講到人工智慧有倫理問題,這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各國科技政策怎麼相互溝通,相互借鑒,使政策能夠更好的為科技人員提供好的環境,還有管理、服務等方面,都需要各國科技界、科技部門一起加強交流。

科技的開發合作,我們肯定是要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的,這一點不會動搖。我們也希望各國都和中國一樣,共同開展科技的國際合作,一起把科技水平提高,惠及人類。中國願意攜手世界各國作出更大的貢獻。謝謝。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國廣記者:

科技界的學風和作風一直都是各方高度關注的問題,請問科技部如何加強科技界的作風和學風建設的?謝謝。

圖為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中國網 董寧 攝

科技部副秘書長 賀德方:

謝謝記者對科技界學風作風問題的關注。剛剛志剛部長在介紹科技體制改革進展時已經講過,科技界的學風作風建設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優良的作風和學風是科技工作的生命線,事關科技事業的長遠發展。黨中央國務院有兩份重要的文件,一個是《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還有一個是《關於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作風建設的意見》。這兩份文件實際上構建了科技界學風作風建設的戰略佈局和整體安排。科技部始終把學風作風建設擺在事關全局的重要位置,全力推進。主要工作有三個方面:

一是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在科技界倡導正確的價值導向。重點突出愛國愛崗、遵紀敬業,突出過硬的能力水平和讓人信服的成果,突出“敏于行而訥于言”,突出“甘為人梯、桃李天下”的高尚風範。多講貢獻,少講得失,努力在科技事業的發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國家的繁榮昌盛中實現個人的價值。剛剛志剛部長也講了,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廣大的科技人員全力投入抗疫科研攻關,把論文寫在抗擊疫情一線,為打贏疫情阻擊戰貢獻了科技力量,也涌現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二是嚴肅處理學術不端的行為。對於學術不端行為,科技部的態度一貫是非常鮮明的,也是堅決的,那就是零容忍。對學術不端行為,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絕不姑息。要讓浮誇浮躁、投機取巧的,在科技界沒有市場;讓弄虛作假、違紀違規的付出應有的代價。在調查這些學術不端事件的過程中,我們也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尊重規律,始終堅持學術評議和行政調查兩條線,充分發揮學術委員會和學術共同體作用。當然,我們也保障被調查人相應的申訴權利。對於確實存在嚴重學術不端的違規人員,其不當獲得的所有榮譽和利益,包括學位、職稱、人才稱號、各種獎勵獎金,都要全部清退歸零。我們就是要讓守信者一路綠燈,失信者處處受限。高校和科研機構等法人單位,要肩負起科研學風作風建設的主體責任,加強教育引導,強化學術管理,嚴懲違規行為。廣大的科研人員要恪守科研規範,珍惜學術聲譽,管好自己的團隊和學生。

三是營造導向鮮明、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建立健全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分類評價體系。在資源配置上,對那些嚴謹求實、潛心研究、無私奉獻、成就突出的科研人員給予傾斜,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平臺,更多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更加身心舒暢的投入到科學研究事業當中。同時,也倡導“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劍”的專注精神,營造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努力奮鬥的良好的科研生態。謝謝。

王志剛:

我補充一點。首先,科技界的學風作風總體是好的,絕大多數科技人員值得尊重,他們的貢獻值得肯定。我講一下我的親身經歷,前30年我一直在研究院、研究所、企業工作,50多歲才到政府工作。在科研單位裏,我接觸了很多科技人員,他們真是講家國情懷、有科學精神,特別是很多人都“敏于行,訥于言”,不説什麼,埋頭幹活。他們的主戰場是實驗室,是工程現場,是帶研究生,是在講臺上,這些是真正做科學研究的人,所以我是非常尊重他們。其中一些甘當人梯、不計名利的,見榮譽就讓。自己水平高一些,為了提攜年輕人,甘願自己作為課題組成員,讓年輕人當組長。對於這些人,我們要多宣傳。還有一些人,古人講叫“責己嚴、責人勿嚴”,對自己要求特別嚴,對別人要求寬,本來科學研究就有不確定性,但是他研究沒做出來就責怪自己。像這樣有精神追求的科學家是絕大多數的。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確實有一些學風作風事件,不符合科學操守。剛才德方秘書長説了,我們對此絕不遷就。因為科研生態對於每一個科學家來講,確實是生命線,是能不能長出豐碩果實的土壤。我這裡想講,對出現的學術不端,一例也不能忍,既然有了相關規定,就要按規定進行嚴格查處,並且要嚴肅處理。沒有這樣的操守,沒有這樣一種精神,沒有這樣一種人生價值觀,很難成為一個受人尊敬的科學家。每個行業有每個行業的價值觀,科學家也應該有自己的價值觀。

第三個問題是怎麼辦?一方面是通過改革,解決“不能做”的問題,要通過學風作風建設,形成好的環境土壤,通過政策規定和文化引導,讓社會氛圍好起來;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制度約束,讓違規的必然受到處理。總的講,科技部把學風作風問題作為國家科技事業重要工作在抓。這既是一項改革工作,也是一項建設工作,我們會始終抓下去。要讓每位科研人員都知道,倡導什麼,反對什麼。好的氛圍、好的環境對於科學發展、科學家成長,確實是生命線,至關重要。謝謝大家。

胡凱紅:

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王部長,謝謝其他四位發佈人,謝謝各位。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