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西修水: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2020-05-23 14:45 來源: 新華社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位於江西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的本村移民搬遷安置點(5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村民林英華(右)和鄰居在屋前晾曬金銀花,他平時就在村裏的藥材産業合作社工作(5月20日攝)。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村民在菊花合作社工作(5月20日攝)。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修水縣上奉鎮移民搬遷安置點,麻洞村村民胡尚海和妻子在安置房內準備午飯,一家人2017年搬遷至此(5月21日攝)。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的移民搬遷安置點,村民為月季花除草施肥(5月20日攝)。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修水縣黃龍鄉易地搬遷安置點,都嶺村村民冷芬滿(右)一家在安置房內看電視(5月19日攝)。2017年,冷芬滿一家從山大溝深的村組搬到安置點,冷芬滿還當上了村裏的生態護林員,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返鄉創業大學生李平(右)和水産合作社的工作人員準備去放對蝦蝦苗。他創辦的水産合作社吸納了周邊的移民就業,年産對蝦兩萬多斤(5月20日攝)。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搬遷移民冷清柳在修水縣古市鎮楊坊村的蠶桑合作社工作(5月20日攝)。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修水縣上奉鎮移民搬遷安置點,麻洞村村民胡尚海和妻子在安置房內和孩子們玩耍,一家人2017年搬遷至此(5月21日攝)。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修水縣黃沙鎮湯橋村村民在村裏的林果合作社查看桃子的生長情況(5月20日攝)。

地處贛西北的江西省修水縣是山區大縣,山地面積佔80%,不少群眾居住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邊遠山區,就地扶貧難度大、效果差。多年來,當地一直通過大力推進易地搬遷和後續産業就業幫扶,幫助山區貧困群眾挪窮窩、謀富業。

“十三五”期間,修水共建設易地搬遷安置點141個,依據群眾意願,實行縣城園區、中心集鎮、中心村三級安置,一萬多名建檔立卡對象順利挪出“窮山窩”,實現了就醫、就學、就業的便利化,生存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為了讓移民群眾“穩得住、能致富”,修水縣因地制宜,按照“一茶一桑、林果飄香”産業格局,投入産業發展扶持資金4.46億元,通過産業帶動、就業創業扶持,讓搬遷群眾“有産業、有就業、有家業”。目前易地搬遷安置點附近已打造産業基地121個,建立扶貧車間20個,2746戶10370名建檔立卡對象通過易地搬遷實現了穩定脫貧。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00.jpg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陳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