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態環境部介紹“深化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等相關情況並答問

2020-08-28 19:27 來源: 生態環境部網站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生態環境部8月例行新聞發佈會實錄

8月28日,生態環境部舉行8月例行新聞發佈會。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劉志全出席發佈會,介紹“深化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相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佈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 劉友賓:新聞界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參加生態環境部8月份例行新聞發佈會。

今天新聞發佈會的主題是:深化環評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我們邀請到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劉志全司長,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今天的發佈會採用視頻連線方式舉行。

下面,我先通報一項我部近期重點工作。

持續推進夏季臭氧專項治理攻堅

近年來,全國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而臭氧(O3)濃度卻不降反升。2019年,全國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O3平均濃度為14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6.5%。O3已逐漸成為僅次於PM2.5,影響優良天數比率的重要因素。

揮發性有機物(VOCs)是形成臭氧(O3)的重要前體物。為有效應對夏季O3污染,我部印發實施《2020年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攻堅方案》,對VOCs治理工作重點和主要任務提出具體要求,對重點區域及蘇皖魯豫交界地區95城市提出了2020年6-9月優良天數提高目標建議,組織開展夏季O3污染攻堅行動。

按照“問題精準、時間精準、區位精準、對象精準、措施精準”的總要求,我部于7月中旬啟動夏季臭氧污染防治監督幫扶,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長三角地區、蘇皖魯豫交界地區、長江中游城市群、珠三角地區等區域79個臭氧污染較重城市,選取涉VOCs重點行業企業集中的重點縣區、典型園區、特色集群開展夏季監督幫扶,目前已完成三個輪次,共派出624個工作組2039人,檢查企業6.7萬家,幫助地方發現1.9萬家企業涉VOCs環境問題6.5萬個。此外,我部還創新工作方法,利用衛星遙感等技術對重點區域開展臭氧污染防治遠程監督幫扶,並組建線上技術專家團隊,全程指導重點區域城市做好涉VOCs企業排查整治工作。

在夏季監督幫扶工作的帶動下,各地積極研究部署O3污染專項防治行動,陸續出臺O3污染防治或VOCs整治專項行動方案,從源頭替代、無組織排放管控、末端治理、園區和集群綜合整治、排口規範化標準化、O3污染天氣分級分類管理等方面落實各項VOCs減排措施。加強對企業的幫扶指導,開展“送政策、送技術、送方案”等活動,切實幫助企業解決污染治理的實際難題。

經過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2020年夏季O3污染攻堅行動取得初步成效,7月份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陜西等重點區域O3濃度顯著降低,O3超標天數明顯減少,未出現明顯、大範圍區域性O3污染過程。95城市中有75個城市6-7月優良天數提升目標完成情況進展良好;監督幫扶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7月,52個監督幫扶城市O3濃度同比降幅為13%。

下一步,我部將深入推進夏季O3污染攻堅,持續做好監督幫扶。梳理各地VOCs治理和監管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評估重點行業VOCs治理技術和措施落實情況,篩選高效的VOCs處理技術,分析O3污染區域傳輸特徵、成因及演變規律,評估夏季O3攻堅及監督幫扶工作成效,探索PM2.5與O3協同控制路徑。同時,我部將定期通報各地優良天數提升目標完成情況,督促和指導各地落實夏季O3污染攻堅行動各項任務措施,穩步提升優良天數比率,確保圓滿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

劉友賓:下面,請志全司長介紹情況。

生態環境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司長 劉志全:謝謝主持人。新聞界的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環境影響評價與排放管理司,對大家長期以來對環評與排污許可工作的關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天,我重點就深化環評改革助力“六穩”“六保”、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實施、推動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三個方面,介紹有關工作進展和成效。

第一,積極主動應對疫情、推動復工復産,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統籌做好疫情防控、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各項工作,是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在今年我部3月10日的發佈會上,我向大家介紹了關於環評應急保障和環評審批正面清單的有關做法。幾個月來,我們狠抓落實,取得積極進展。

一是通過三個一批(豁免一批、告知承諾一批、優化服務一批)實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截至7月22日,納入改革試點的44個小行業中,全國已有13374個項目環評實施告知承諾制審批;納入豁免的30個小行業中,約7.6萬個項目豁免登記表備案手續,受到廣大小微企業歡迎。

二是對疫情防控急需的醫療衛生、物資生産、研究試驗等三類項目分情形豁免環評手續、實行告知承諾,或先開工後補辦手續。截至7月22日,全國共為5499個“三類項目”提供了環評應急服務保障,為各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是建立臺賬做好重大項目審批服務。主動與相關部委和地方對接建立協作機制,動態調度國家層面、地方層面和利用外資等三類重大項目環評工作臺賬,較好完成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水利工程、重大鐵路項目、煤炭保供、天然氣互聯互通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及重大會石化項目環評審批。

在做好環評審批服務的同時,嚴打環評文件弄虛作假,持續加強事中事後監管。自2019年11月我部發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以來,我部累計對50家環評單位和61名環評從業人員予以通報批評並實行失信記分,全國累計對227家單位和224人實行失信記分;已有10家單位和5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單或失信“黑名單”,受到禁止從業的懲戒。

下一步,將持續深化環評改革,加快修訂環評分類管理名錄,簡化環評編制;依法嚴懲環評弄虛作假;並加強對地方的指導和調度。

第二,推進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以“三線一單”和規劃環評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編制實施“三線一單”是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具體舉措,是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部署的重點任務,我部高度重視、全力推進,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一是加快推進“三線一單”編制實施。初步形成體系化的管理和技術規定。印發《關於加快實施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明確成果應用要求,細化了近岸海域、黃河流域“三線一單”工作要求,建立了對口包保機制。第一批,長江經濟帶11省(市)及青海省“三線一單”成果已全部通過我部組織的審核,其中10省(市)(重慶、浙江、上海、江蘇、四川、安徽、湖南、貴州、江西、湖北)成果已經發佈或即將發佈,雲南省、青海省正在抓緊推進政府審議。第二批19省(區、市)和兵團基本完成“三線一單”省內技術初審工作,其中吉林省和廣東省成果已率先通過我部技術審核。此外,全國12個省(市)陸續通過人大立法確立“三線一單”法律地位。

二是發揮規劃環評決策支撐作用。積極服務國家重大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推動指導上海市、廣東省等國土空間規劃在編制過程中開展環評,主動協調服務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等重大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加強部門協作,拓展深化了流域開發、礦産資源開發等多個領域規劃環評工作。

下一步,將繼續做好頂層設計,建立“三線一單”應用、評估、更新調整的管理機制,進一步加強産業園區等領域規劃環評管理。

第三,聚焦發證登記全覆蓋,推進構建排污許可核心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排污許可法規制度體系。陸續發佈和實施《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分類管理名錄(2019年版)》,《排污許可管理條例(草案)》已經報請國務院審議。發佈了全部75項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範,基本建立排污許可技術支撐體系。

二是排污許可制已覆蓋重點行業重點污染源。4月底已基本完成33個行業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工作,正在有序推進91個行業發證登記工作,擬於9月底基本完成。目前,全國共計發證34.1萬餘張,對250萬餘家企業進行了排污登記,管控大氣污染物排放口155.1萬個、水污染物排放口114.8萬個。

三是強化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信息化管理。建成並穩定運行全國統一的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初步建成全國排污單位電子地圖,推進整合“一企一檔”。

下一步,將繼續全力以赴,在2020年底前基本實現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全覆蓋。加快研究構建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加強各項制度的銜接、融合。強化排污許可證後監管,堅決懲處無證排污、不按證排污等違法行為。

謝謝各位!下面,我願意回答大家關心的問題。

劉友賓:下面,請大家提問。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今年上半年發生的深圳灣環評報告涉嫌抄襲事件,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大家擔心弄虛作假會影響環評制度的效力。請問生態環境部在環評打假方面有哪些考慮?

劉志全:感謝記者朋友對環評制度的關心,環評是約束項目和園區準入的法制保障,是在發展中守住綠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線。而環評質量是環評制度效力的生命線,生態環境部門對環評文件弄虛作假、粗製濫造、不負責任始終堅持零容忍態度,發現一起、嚴懲一起、曝光一起。

今年3月份,《深圳灣航道疏浚工程(一期)環境影響報告書(送審稿)》在公示階段被公眾發現抄襲行為,存在基礎資料明顯不實、內容虛假等嚴重質量問題。我部立即責成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依法嚴肅查處,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已於今年5月完成行政處罰程序並在官網公開,對建設單位深圳市交通運輸局、廣東省深圳航道事務中心分別予以罰款100萬元和200萬元;對環評文件編制單位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按環評編制收費的5倍予以頂格罰款,共計320萬元,並予以失信記分15分;對編制主持人兼主要編制人員予以5年內禁止從事環評文件編制工作的處罰,同時予以失信記分20分。彰顯了壓實建設單位主體責任的決心,不管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企業,一視同仁;落實了環評單位的直接責任,不管單位性質、大小,等量齊觀;既追單位責任,又溯及個人,依法落實“雙罰制”。

近期,我部又集中向浙江、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等六省(區)生態環境部門,移送了監管中發現的10項環評文件嚴重質量問題線索,要求依法開展調查取證,對存在的違法行為依法查處,涉嫌犯罪的,還將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後續調查處理結果我部和各地將及時向社會公開。

我部還印發了《關於加強環境影響報告書(表)質量監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以深圳灣事件為鑒,舉一反三,開展環評文件質量專項檢查工作。初步統計,各地已對248家環評單位進行了質量控制情況檢查,對163家單位進行了現場檢查,對近7000份環評文件進行了復核,延續了以質量為核心的監管態勢,強化了對環評弄虛作假等違法行為的震懾和警示。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上下聯動形成合力為抓手,以信用管理和大數據校核為手段,堅持問題導向和嚴懲重罰,強化環評責任溯源和追究,堅決維護環評制度效力。

一是組織與開展環評與排污許可監管三年行動計劃,研究制定嚴懲環評弄虛作假有關意見,明確違法情形,壓實各方責任,嚴格責任追究。

二是強化靶向復核,對重點地區、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以及重點編制單位和人員,加大環評文件復核力度。

三是提升互聯網+監管水平,將2020年以來全國審批的環評文件全部納入大數據智慧校核,擴大監管範圍,並提高監管精準度。

四是繼續推進環評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對地方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的指導,加大宣傳曝光力度,全面落實“一處失信、全國公開”和“多處失信、全國受限”的跨地區環評失信懲戒機制。

央視二套:環評正面清單制度在復工復産期間極大激活了發展活力,如何保證政策延續性,特別對於週期長,規模大的項目如何實現持續助力。怎樣確保釋放政策紅利的同時不破壞來之不易的生態紅利,謝謝。

劉志全: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生態環境部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開展環評審批正面清單改革試點,實施豁免一批,告知承諾一批,優化服務一批,積極支持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

一是豁免一批。對10大類30個小類的環評登記表項目實行豁免,不再填報環境影響登記表,截至7月,約有7.6萬個項目豁免了登記表備案手續。受益項目主要是餐飲、娛樂等受疫情衝擊較大的社會服務業,食品加工製造等民生行業,以及排污許可登記管理能夠兜底的工業行業,主要是小微企業。

二是告知承諾一批。對17大類44小類行業項目實行環評報告書或報告表的告知承諾制審批改革試點,最大程度壓縮審批時間。截至7月,全國按告知承諾制方式審批的項目環評共13374個,主要是裝備製造業等工業項目、公路等交通運輸業項目、農副食品加工製造業和社會事業項目。各地在實施中做了積極探索和實踐,山東、河北、河南、江蘇、浙江等分別告知承諾1000余個項目。同時,指導各地同步加強監管,切實強化建設單位的主體責任和環保要求的落實。許多地方發文明確在審批後要對承諾內容真實性和環評文件規範性進行核查,對申請人未履行承諾的,撤銷行政審批決定並追究申請人的相應責任。

三是優化服務一批。目前各地均結合本地實際,創造性的採取各種舉措,如“不見面”審批、開通審批綠色通道、局長現場辦公等方式優化環評審批服務。

對於一些重大項目,建設週期比較長的項目,我們建立了臺帳式環評審批服務制度,逐項調度,提前介入,幫助解決環評文件編制和審批中的問題。同時,建立國家和地方的上下聯動機制,各地也制定了當地的重點項目臺帳清單,推動項目落地。

環評應急服務保障方面,剛才介紹已經為5499個醫療衛生、物資生産、研究試驗等“三類項目”提供了環評應急服務保障。

環評審批正面清單試點是我們積極探索環評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下一步我們將在指導各地繼續做好政策落地的同時,總結各地的成效和實施中問題,研究延長執行正面清單的時間或擴大清單範圍,並將疫情期間好的的經驗做法規範化、制度化,持續為助力“六穩六保”發揮積極作用。

每日經濟新聞:從總體社會反響看,環評改革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發揮了明顯作用。但我們也了解到,個別網民反映一些小微企業對環評“放管服”改革的獲得感還不夠強,請問生態環境部下一步將如何推動加強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劉志全:今年以來,由於疫情影響和外部環境變化,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新的困難和問題,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困難凸顯,他們對改革有更多的期待,希望環評費用更低一些、編制時間更短一些、服務更便捷一些。對此,我們非常理解,也竭盡全力加強改革和幫扶力度。應該説,近年來環評改革的紅利仍在持續釋放,環評市場徹底放開,環評收費總體穩中有降,編制時間有所壓減,審批服務得到優化,市場主體的獲得感總體是強的。

上面談到的一些問題,有環保主體責任落實的問題,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有服務不到位的問題,也反映出改革仍在路上、仍有空間。下一步,我部將積極推進環評改革,以環境影響相對小的建設項目為重點,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增強小微企業的獲得感,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一是儘快完成《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的修訂,進一步合理界定納入環評管理的範圍,將環境影響很小、可以通過其他手段管理的建設項目,不再納入環評管理,從而減輕小微企業的經濟負擔,減少時間成本。

二是推進環評審批正面清單的制度化,評估這項改革舉措近半年來的實施成效,研究延長清單的執行時間或者擴大清單的範圍。

三是研究優化量大面廣的環境影響報告表格式和內容,較大幅度精簡此類環評文件的編制要求,降低編制費用。

四是進一步規範環評市場,嚴厲打擊環評文件弄虛作假、粗製濫造、不落實環評要求等違法違規行為,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五是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微企業的服務和政策宣傳力度。

同時,我們也希望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建設單位能夠自覺履行環評和環保的主體責任,不要在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之間做選擇題,與生態環境保護要求相向而行,我們也將依法加強監管,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北京青年報記者:我們注意到,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將首次對國家能源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兩個部門開展督察試點,請問為什麼要督察國務院有關部門,將聚焦哪些內容,與此前的督察有哪些不同之處?為什麼首選這兩個部門督察,後續督察是否還會擴大到其他國務院組成部門?

劉友賓:對國務院有關部門開展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是按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要求並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的。

對有關部門開展督察重點聚焦三個方面:一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新發展理念,建立健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政策體系情況;二是職責範圍內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及其處理處置和推動解決情況;三是落實“管發展、管生産、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的“一崗雙責”情況。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對部門督察也是如此。但考慮到部門的特殊性,在督察方式方法上作了針對性調整,特別採取了自查與督察相結合的方式,在督察組開展督察的同時,被督察部門圍繞督察的重點方向同步開展自查工作,做到自查與督察協同推進,自查報告與督察報告相向而行。

選擇國家能源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兩個部門開展督察試點,是經黨中央、國務院研究確定的。這兩個部門在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的藍天保衛戰、長江大保護、黃河生態修復等重點工作中承擔重要職責。選擇這兩個部門開展督察試點,不僅有利於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而且在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一崗雙責”方面具有示範引領作用。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規定》要求,根據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做好後續部門督察工作。

時代週報:這幾年,環評制度改革出臺了很多政策措施,在落實“六保”任務中環評主要發揮了哪些作用?

劉志全:謝謝您的提問。近年來,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並持續深化環評領域“放管服”改革,在環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各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簡政放權方面,一是精簡審批事項,環評涉及的5項行政許可中,僅保留建設項目環評1項。二是減少審批數量,將佔環評總量80%左右的登記表項目改為備案,10分鐘辦結。三是壓縮審批時間,不斷提高審批效率,全國平均審批時間已壓縮至法定時限的一半。強化監管方面,一是嚴把項目環境準入關,嚴格依法執行“五個不批”要求。二是出臺實施事中事後監管、後評價等管理辦法,推動環評要求落實。三是創新和加強環評單位和從業人員監管,實施誠信記分、曝光黑名單,加快建立以質量為核心、以信用為主線、以公開為手段的信用監管體系。優化服務方面,一是建立三本台賬環評審批服務機制;二是對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重大項目提前介入,開闢綠色通道;三是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實施網上審批、不見面審批,方便群眾辦事。

今年以來,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著力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做好“六穩”“六保”工作。一是制定實施了環評審批正面清單,指導做好疫情期間環評應急保障服務工作,助力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産;二是推進生豬養殖告知承諾制審批,助力生豬産能恢復;三是針對石油天然氣開採業,印髮指導意見,創新提出“區塊環評”替代單井環評。截至7月,全國共審批11.2萬個項目環評,總投資11.4萬億元,其中,市、縣兩級合計審批數量和投資分別佔全國的98.6%和80.3%。此外,全國共備案登記表44.3萬個。其中,基礎設施建設、能源行業、民生領域項目及小微企業項目穩步推進,尤其3月份以來恢復性增長態勢較為顯著。

一是“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項目建設投資增長強勁。上半年全國共審批交通項目環評2222個,同比略有下降,總投資1.95萬億元,同比上升9.4%。審批水利項目環評1373個,同比下降5.5%,總投資2544.20億元,同比上升16.6%。信息、融合、創新基礎設施等新基建相關行業增長顯著,5G通訊項目備案數同比上漲近30倍;人工智慧項目、充電樁項目投資同比分別上升12.4%、14.3%;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投資同比上升164.3%。成為上半年和今後一段時間拉動經濟的有力支撐。

二是能源行業綠色發展趨勢顯著。上半年,全國共審批火電項目環評36個、同比下降44.6%,總投資128.0億元、同比下降67.8%。其中新建19個,無傳統燃煤發電項目,技改項目17個,均為超低排放改造、節能提效改造項目。審批煤炭開採和洗選項目環評375個,同比下降47.1%。審批水電項目環評252個,同比上升53.6%。審批海上油氣開發項目環評277個,同比下降2.5%。

三是推進生豬産能恢復。據初步統計,上半年全國約有2.28萬個生豬項目完成環評手續,涉及産能約1.57億頭。其中,1302個年出欄量5000頭以上的項目中,80%均採用告知承諾制進行環評審批,涉及生豬産能約9500萬頭,大大縮減了辦理時間,我部開展月調度,地方做了大量工作,受到廣大生豬養殖企業的歡迎。

四是助力小微企業發展。各地普遍深入開展“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活動,推行“一對一”幫扶、“點對點”服務,專人包保、跟蹤服務,專家下基層、現場辦公等服務舉措,提前介入,及時協調解決環評編制和審批過程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下一步,我部將持續深化環評改革、優化審批服務,將改革探索制度化,加快推進項目科學落地實施,堅決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南方都市報:按照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要求,今年要完成全覆蓋的任務,總體工作進展情況如何,能否如期完成目標?

劉志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完成覆蓋所有固定污染源的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任務非常艱巨。

為實現全覆蓋目標,我們開展了以下工作:一是開展清理整頓試點。按照“先試點、後推開,先發證、後到位”兩個兩步走的工作思路,在2019年選取了8個省份24個重點行業開展了排污許可清理整頓試點,通過試點形成了“摸清底數、排查無證、分類處置、整改清零”即“摸、排、分、清”四步工作法,為下一步全覆蓋提供了寶貴經驗。二是制定了全覆蓋“路線圖”。印發了《關於做好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2020年排污許可發證登記工作的通知》,將2020年全覆蓋任務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完成2020年前應發證登記的33個行業清理整頓,建立固定污染源清單;第二階段,九月底基本完成2020年應發證登記的91個行業發證登記;第三階段開展排污許可全覆蓋“回頭看”。三是加強組織保障成立了工作專班。工作專班設置了三個工作組和八個包保組,全面對接全國3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建立了日調度、週報告、半月通報制度,持續加強幫扶指導。

經過各級生態環境部門的努力,目前已經建立了全國固定污染源清單,目前發證登記率已達98.9%,其中第一階段任務已於今年4月底完成,除湖北外,全國其他各省區市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基本實現33個行業73.8萬個固定污染源全覆蓋;第二階段91個行業發證登記工作正有序推進,截至8月21日,已完成280.7萬家企業分類處置,第二階段完成率達到98.1%。

受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各地工作都遇到了很多困難。儘管如此,我們各地環保工作者發揚環保鐵軍精神,迎難而上,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工作目標,目前第二階段任務也正在有序推進,我們有信心在年底前完成全覆蓋任務。

下一步我們將不斷完善排污許可制度,紮實推進全覆蓋進程,繼續加大質量檢查力度,重點抓好發證數量和進度,防止遺漏固定污染源、分類降級;對已經完成的排污許可證、整改通知書和排污登記表質量進行檢查,開展對特殊情形標記類排污單位的現場核查,保證全覆蓋工作質量。另外要繼續加大對排污單位主體責任的落實,加強環評與排污許可制度的銜接。

路透社:最近全球的銅精礦供應有點緊張,很多銅冶煉廠希望申請建造混礦工廠,請問生態環境部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會不會批准有污染的相關項目環評?

劉志全:謝謝您的提問。對這一問題,我國有一個標準、一個公告提出了明確要求,分別是國家標準《重金屬精礦産品中有害元素的限量規範》(GB20424-2006)和《關於公佈進口銅精礦中有毒有害元素限量的公告》(國家質檢總局、環境保護部、商務部公告2017年第106號)。超過前述要求的高砷銅精礦屬於禁止進口的商品,不得進口超標銅礦在國內進行配礦。青島市、福州市均有因檢測砷含量超標退運進口銅精礦的案例。

銅精礦建設項目應按照有色金屬礦採選等行業相關要求開展環境影響評價,重點關注生態類影響以及砷等重金屬遷移和擴散對地下水、土壤等帶來的污染。涉及到利用銅精礦進行冶煉的項目,我們重點關注硫的治理和重金屬的治理問題。據初步了解,今年尚無銅精礦混礦項目環評文件通過生態環境部門審批。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最近,青海木裏礦區非法開採一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生態環境部也在第一時間派出調查組開展調查,請問調查處理進展如何?生態環境部對此有何評價?下一步有何舉措?

劉友賓:媒體報道青海木裏煤田聚乎更煤礦非法採煤造成生態破壞問題後,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部黨組書記孫金龍、部長黃潤秋第一時間作出批示,副部長翟青就開展現場調查作出具體部署。

8月4—8日,由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辦公室會同有關部門、單位組成調查組,對青海木裏煤田涉及的生態環境問題開展了現場調查。調查組重點調查了木裏煤田聚乎更5號採坑違法採礦産生的生態環境問題,逐一檢查了礦區全部11個採坑和19個渣山生態修復情況。

調查發現,2014年8月,針對木裏煤田違規開採和破壞生態環境等問題,青海省制定了《木裏煤田綜合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大力推進木裏煤田生態恢復治理,基本完成全部渣山種草復綠、全面拆除礦區違章和臨時建築、積極整治礦區河道和濕地,並開展礦區基礎設施建設,木裏煤田生態修復治理取得積極進展。

但是在2017年礦區生態修復治理進入鞏固提升階段後,工作力度有所減弱、節奏有所變慢、投入有所降低、管理有所放鬆,導致修復治理工作未達到鞏固提升效果,反而出現局部生態退化問題。個別企業違反自然資源管理相關法律法規,違法開採煤炭資源,問題十分突出,性質十分惡劣。

我部已致函青海省,建議其認真梳理排查木裏煤田生態修復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科學編制新一輪生態修復治理方案,全面統籌完成渣山和採坑生態恢復治理,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進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我部將對木裏礦區生態修復治理工作進行重點督辦,在加強日常調度的同時,每年對木裏礦區生態修復治理情況組織開展一次全面檢查,推動地方切實整改到位。

華夏時報:目前社會上出現一些環評造假問題,請問如何深化環評信用制度改革,利用信用監管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劉志全:剛才我已就環評造假有關內容做了介紹,除了依法監管執法,加大處罰措施之外,很重要的是對量大面廣的環評單位和人員,建立以質量為核心、以信用為主線、以公開為手段、以監督為保障的環評質量監管體系,信用監管非常重要。生態環境領域信用建設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要求和生態環境部總體部署,環評領域在信用監管上率先突破,取得了積極進展。

特別是隨著《環評法》修訂,取消了環評單位資質許可後,我部以部令出臺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監督管理辦法》,以規範性文件出臺了《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編制單位和編制人員失信行為記分辦法》以及能力建設指南和信息公開管理規定三個文件,上線了全國統一的環境影響評價信用平臺。目前已有5700余家單位和34000余名從業人員在平臺建立誠信檔案,大家可以登錄生態環境部官網或者網絡搜索這個平臺,全國環評從業單位和人員信息、業績、是否被納入“黑名單”、記分情況,都一目了然。

通過這個全國統一的平臺,一是實現了信息公開。從業單位和從業人員按規定通過平臺提交本單位、本人以及編制完成的環評文件基本信息。切實便利全國建設單位查詢和擇優選擇,便於社會監督,推動提升環評從業隊伍誠信意識,也為環評責任追究提供了基礎保障。

二是實現了信用監管。實現環評編制單位和人員全國範圍的信用記分和監管。截至8月20日,我部累計對50家環評單位和61名環評從業人員實行失信記分;全國累計對227家單位和224人實行失信記分;10家單位和5人列入限期整改名單或環評失信“黑名單”,受到禁止從業的懲戒。

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進一步推動環評信用管理體系建設。一是積極指導督促地方生態環境部門落實環評信用監管工作要求,對地方監管記分情況開展定期調度,並建立通報機制。二是加強基礎建設,完善紅、黑名單機制,加快研究推動環評信用平臺與相關領域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提升智慧化管理水平。目前,生態環境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推動實現全國建設項目環評統一申報和審批系統與全國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開展數據共享。三是加大宣傳力度,探索建立聯合懲戒機制,進一步提升信用監管效力。

封面新聞記者:我們了解到日前多地發佈三線一單,請問目前各地“三線一單”編制和發佈實施情況如何?重點區域有哪些進展?下一步如何推動“三線一單”方案落到實處?

劉志全:編制和發佈實施情況。剛才在開場介紹中,我已經介紹了“三線一單”的總體進展情況,目前總體進展情況良好。第一批試點省份基本上都已經進入了應用實施階段,8個省正式發佈實施,2個省已經省委省政府審議通過,正在發佈過程中,雲南省和青海省正在抓緊推進政府審議。第二批19省市和兵團的技術工作也基本完成,即將報我部開展技術審核,已有12省(市)通過地方人大立法確立了“三線一單”的法律地位。這些工作成果來之不易,特別是一些省份,克服了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創新工作方式,線上線下相結合,多次深入到市縣各管控單元進行對接,反復論證“三線一單”的內容和有關要求,推動發佈實施,充分展現了新時代環保鐵軍風采。

在推動“三線一單”落地應用方面,生態環境部在推動“三線一單”工作中,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指導成果編制與成果應用同步謀劃,發佈後積極研究如何在空間管控上發揮作用,目前不少成果已在綜合決策、區域規劃、項目準入等方面得到有效應用。如重慶等地將“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與國土空間規劃雙評價工作充分銜接,相互支撐,實現生態空間管控的深度融合;江蘇、浙江、湖南、四川、安徽等省將“三線一單”成果在融入本省優化産業佈局、規範園區管理、指導重點項目落地等領域,提升了決策效能。

下一步推動“三線一單”方案落到實處的工作安排。

生態環境部將繼續發揮包保機制,從管理和技術兩個方面加強對各地“三線一單”編制發佈工作的包保指導,指導各地:

一是發揮“三線一單”成果對“十四五”規劃的支撐作用。為區域“十四五”規劃中資源開發、産業佈局和結構調整、城鎮建設、重大項目選址提供參考依據,也為系統謀劃生態環境保護目標、重點任務、重點區域、重大政策提供支撐。

二是建立成果應用的跟蹤評估機制。加快“三線一單”數據共享系統建設,實現“三線一單”管控要求與環保日常管理工作的結合。加強部門聯動和信息反饋,在實踐中不斷提高“三線一單”成果的戰略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持續推進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環境預防體系,探索構建以“三線一單”為環境空間管控基礎,以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為環境準入把關,以排污許可為企業運行守法依據,以執法督察為環境監管兜底的全過程環境管理框架,助力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積極爭取將“三線一單”列入國家改革事項、將“三線一單”列入國家層面的有關法律法規,為“三線一單”行穩致遠提供制度保障。

紅星新聞記者: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十四五”開局之年,請問貴部“十三五”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情況如何,“十四五”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有哪些思路?

劉志全:今年是總結“十三五”,謀劃“十四五”的關鍵年,環境影響評價工作也一樣,也在積極總結和謀劃下一步工作,“十三五”期間,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按照國務院“放管服”改革總體部署,我部積極推進環評改革,絕大部分改革任務都已順利完成或即將完成,具體進展情況剛剛已經有所介紹。總的來看,環評協同推進“放管服”,簡和放的力度空前,監管相對薄弱環節正在補強,優化服務舉措切實提升了群眾改革獲得感;排污許可作為機構改革後的新任務,法規制度體系和技術規範體系初步建立,“全覆蓋”工作有序推進,將如期完成清理整頓和全覆蓋任務;“三線一單”從理念走向實踐,從試點推向全國,不少地方已經納入地方立法並落地實施,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加快建立。

改革只有進行時。我們清醒認識到,環評與排污許可改革還面臨許多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對照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命題,環評與許可優佈局、控規模、調結構、促轉型等推進綠色發展的任務依然艱巨;對照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核心任務,環評與許可推動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源頭預防和監管能力亟待提升;對照行政審批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的形勢任務,環評與許可協同推進“放管服”、強化制度剛性約束的改革創新尚需深化;對照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環評與許可在厘清責任邊界、豐富制度內涵、提升管理效能、夯實基礎支撐等基本能力建設任重道遠。

“十四五”時期,我們總體考慮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推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持久戰為目標,以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為引領,充分發揮制度效力,協同推進區域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在環評領域,重點推動“四個轉變”,即由偏重微觀向既抓宏觀又抓微觀轉變,由偏重事前審批向既抓審批又抓事中事後監管轉變,由單打獨鬥向協同發力轉變,由坐等上門向主動幫扶轉變;同時堅持“三個不變”,即堅持嚴格準入把關的定位不變,環評制度基本的統一和權威不變,制度責任的落實不變。在排污許可領域,重點推動三個“全”,即推動相關制度與排污許可制度的全聯動,實現排污許可管理的全覆蓋,貫穿固定污染源監管的全週期。

改革目標,是要健全以環評制度為主體的源頭預防體系,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制度體系,不斷提高環評與排污許可精細化管理能力、充分發揮多元主體參與環境治理能力、持續增強科學技術支撐能力、著力強化環評與排污許可隊伍能力,通過上下游整合,推動構建“六位一體”環境管理框架體系。主要任務包括,一是以“三線一單”落地實施為抓手,構建完善全國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二是以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把關為抓手,嚴格規劃、園區、項目不同層面環境準入,進一步優化項目環評管理;三是以制定實施監管行動計劃為抓手,提升環評文件質量,強化環評要求落實;四是以證後監管執法為抓手,鞏固排污許可全覆蓋成果,推進重點區域流域精細化管理;五是以法律法規制度建設為抓手,推進環評與排污許可深度銜接,推進出臺《排污許可管理條例》強化改革成果法治保障;六是以信息化智慧化建設為抓手,提升基礎能力,推進依法、科學、精準管理。

劉友賓:今天的發佈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我要糾錯】責任編輯:朱英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