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新聞發佈>> 其他
 
 
林業局舉行退耕還林工程“十一五”構想新聞發佈會
中國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5年11月16日   來源:中國網

    退耕還林工程大大加快了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的步伐,生態狀況得到明顯改善。據水利部第二次全國水土流失調查和年度監測結果表明,我國水土流失面積有所減少,由過去的367萬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356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強度也不斷減輕。近年來,全國大江大河土壤流失量大幅度減少。據長江水利委員會監測報告,2003年長江上遊宜昌水文站年輸沙量減少了80%,主要支流的輸沙量低於多年的平均值。其中寸灘以下各站的平均含沙量減少了50%-79%。專家認為,長江輸沙量減少,退耕還林工程功不可沒。

    四川省1999年-2004年實施退耕還林1200多萬畝,據他們調查,累計減少土壤侵蝕量是2.67億噸,年均減少0.53億噸,佔全省森林年滯留泥沙總量近1/4,長江支流泯江、涪江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分別下降了60%和80%。據貴州省對10個縣的定位監測,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由退耕前的3325噸/平方公里減少到2003年的739噸/平方公里,下降了78%。據水利部門監測,黃河龍門水文站在年徑流量近似的情況下,輸沙量由1998年的4.48億噸降為2002年的2.35億噸,減幅達47.5%。可以説,退耕還林工程為我國生態建設步入“治理與破壞相持階段”做出了重要貢獻。

    退耕還林不僅改善了生態狀況,同時也為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作出了貢獻。一是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大大加快了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同時也促進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退耕還林工程幾年來使3000多萬農戶1.2億農民直接受益,還保障和提高了工程區及中下游地區的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另外,正是由於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六年來,通過林草結合、林藥結合、林材結合等等,大大改變了過去的種植結構,增強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後勁。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退耕還林起到了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在近幾年來全國糧食單産下降3.67%、總産量下降15.9%的情況下,西部地區糧食單産由1999年的497斤/畝,提高到2003年526.8斤/畝,糧食總産量僅僅下降6.3%,一些地方還實現了減地不減收。退耕還林重點區域通過退耕還林確確實實做到了減地不減收。同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不僅使基層幹部和群眾的生態意識明顯增強,更重要的是使他們看到了改變現狀的希望和契機,使其生存、生活和發展的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正因為如此,所以退耕還林深受廣大農村幹部和群眾的熱烈擁護,被大家譽為“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

    退耕還林工程得到了廣大幹部和群眾的熱烈擁護,工程進展順利並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效。我們總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經驗:一是退耕還林工程在確保生態效益優先的情況下,與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村産業結構緊密結合,維護了廣大退耕農戶的根本利益。二是退耕還林與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生態移民、後續産業發展、禁牧舍飼結合起來,改善了退耕還林地區的生存、生産和生活條件,保障了退耕還林成果的鞏固。三是國務院頒布了《退耕還林條例》,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還草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完善退耕還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國務院有關部門及各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辦法、規程和標準,使工程管理規範化、科學化、法制化。四是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將退耕還林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重要任務來抓。五是各級林業部門認真履行工程實施主管部門的職責,嚴把設計、種苗、質量、驗收“四道關”,狠抓責任落實、管理監督、指導服務、科技支撐“四到位”,保證了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實施。

    但目前工程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工程規劃滯後,給各地實施帶來了很大困難;工程的後續補助政策不明確,配套措施不到位,鞏固成果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補植補造和工程管理經費缺乏,基層難堪重負,導致工程管理不到位。另外,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上和執行層面上還有一些問題,比如少數地方幹部和群眾對退耕還林政策把握不準,生態優先未能充分體現;基層管理不規範,個別地方在政策兌現環節出現了一些違紀現象等。我們將從事關我國生態建設全局、事關解決“三農”問題的高度,科學規劃,完善政策,加強指導,強化管理,進一步做好退耕還林的各項工作。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