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4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分析研究一季度經濟形勢,確定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措施。會議指出,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加強金融對“三農”發展的支持,對於強化糧食安全保障、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具有重要意義。(4月17日《新聞晨報》) 農業作為支撐國民經濟建設與發展的基礎産業,它的榮辱興衰直接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成敗。但在現有語境下,農業的發展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資金的制約,許多有能力、有想法的農民因為經濟的掣肘而不能“大展拳腳”,最終影響了農業發展後勁,削弱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於此來講,國家從頂層設計的高度來確定金融服務“三農”的發展措施,這既是對當下農業發展困境的正面認識,也是改善農業發展方式的有力保障。而從轉變農業發展觀念上看,金融服務向“三農”傾斜,也是建設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其正向意義不容忽視。 一方面,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的豐富,村鎮銀行的興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農民對經濟服務的選擇性,使得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不同的金融主體。一旦農村的經濟之憂得到了解決,農民不再為農業資金的獲取而大費周章,他們便有更多的時間和心思去考量農業發展的未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發展現代農業上,這對提升農業發展機遇、提高産業競爭力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促進作用。 而在另一方面,加大對農業發展領域的信貸支持,完善農業保險保費的補貼,這對那些相對保守的農民來説,無疑不是一針“興奮劑”。在過往語境中,農民對農業生産的投入,往往顧慮重重,既害怕金融機構不能按時放款,影響生産的正常進行。又害怕遇到其它突發狀況造成農業減産,給貸款償還造成無以復加的壓力。於此而言,農業保險保費的完善,便從國家政策的高度免去了農民的後顧之憂,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後續保障。 更為重要的是,“培育農村金融市場,豐富金融服務主體,發展農村金融普惠”要求的提出,其實也給金融行業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受農業投入成本高且風險大的影響,農村金融一直是整個金融體系中最為薄弱的環節,很多金融機構也因此不願意將資金投放到農村,即便有少量願意放貸的金融機構,其投放門檻也是高得讓人心生退意。從這個角度來看,國家要求金融市場向農村傾斜,這既是活躍農村金融市場,為農民提供多樣金融服務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反哺農業,為其提供細緻服務的必然體現。 長遠來看,如果金融能夠對農業發展提供後續幫助及資金支持,現代農業的實現,必然指日可待。(張劍)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