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集中治理“吃空餉”——堵住蠶食財政資金的黑洞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12-16 13:34 來源: 經濟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中央層面治理“吃空餉”的行動從未中斷。可為何連年整治,“吃空餉”現象仍很突出?對此,專家表示,要建立嚴格制度並認真執行,要堅決嚴肅查處責任人,要從源頭禁止“發空餉”。最關鍵的是,整治清理“吃空餉”應常態化,要定期開展“大掃除”——

    12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集中治理機關事業單位“吃空餉”問題,堵上蠶食財政資金的黑洞。

    實際上,治理“吃空餉”一直沒有中斷。早在2005年,中編辦就在全國開展了清理“吃空餉”工作;2006年,原人事部出臺《關於加強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管理防範虛報冒領工資問題的通知》,直指機關事業單位虛報冒領工資等問題;2007年,中編辦、監察部頒布實施《機構編制監督檢查工作暫行規定》;2013年,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完善和規範公開招聘制度,研究制定治理公職人員“吃空餉”和解決超編用人、編外用人的政策措施。

    儘管如此,從部分地方公佈的清查情況來看,還在“吃空餉”的人不在少數。《經濟日報》記者根據各地曬出的“整改成績單”統計後發現,在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開展的兩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30個省份共清理清退16.2萬“吃空餉”的人。

    根據中編辦此前下發的《關於對“吃空餉”問題開展督促檢查的通知》,“吃空餉”現象主要包括5種情況:在編不在崗的;已經調離,但不辦理核減編制等有關手續的;虛報人員編制,騙取財政撥款的;已經死亡未核銷編制的;其他形式“吃空餉”的。在今年部分地區已公佈的涉及“吃空餉”問題專項整治的通知中,“吃空餉”被進一步劃分為10種情形。具體包括:未經組織人事部門批准私自離職經商,但仍領取工資人員;受紀律處分、被司法機關羈押和受到刑事處罰未按規定進行工資調整的人員等。

    從小概率個案到一查一連片,為何連年整治,“吃空餉”現象反而愈演愈烈?

    記者調查發現,機關事業單位發生“吃空餉”現象的原因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利益驅動,一些領導幹部,尤其是在基層縣、鄉鎮一級的幹部,存在著謀私心的想法,借職務之便,為自己的子女提供好的就業崗位。二是由於執行制度不嚴,一些單位對“吃空餉”現象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

    記者注意到,各地已開展的“吃空餉”清理活動以自查自糾為主,採取個人申報、單位內部自查、舉報反映、核對核實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但由於法治空白區客觀存在,對違規官員處理時,程序上有時缺乏法律依據。比如,專項整治中清理清退的16.2萬名“吃空餉”人員,主要以清退為主,大多並未入刑,對負有領導責任者也主要以警示談話為主,一些地方對違規官員的處理表現出隨意性傾向。

    對此,業內專家表示,應把“吃空餉”視情況進行分析,該追究法律責任的必須追究。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就表示,要從嚴追究“以權為親屬熟人謀私者”的責任,不能讓問責成為“橡皮筋”。

    要從根本上堵住“吃空餉”的漏洞,關鍵在於建章立制並認真執行。近期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明確要求,對各種名目的“吃空餉”,要堅決嚴肅查處責任人。對治理工作中弄虛作假、頂風違紀的,要從嚴問責。此外,要建立規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管理的長效機制。這意味著,未來的專項整治,不僅僅是圍繞已存在的“吃空餉”個案進行清理,還要在外部環境建立“無法吃”的制度機制。

    目前,各地已經開始在制度上進行探索。比如,江西省南昌市規定,超過清理期限若發現單位仍有2人及2人以上“吃空餉”,對主要領導實行撤職處分。陜西省規定,凡不如實自查自糾,經群眾舉報並查證屬實的“吃空餉”人員,除退還已領工資和相應福利補助外,還要予以黨紀政紀處理,並對單位主要領導實施問責。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表示,治理“吃空餉”,從源頭禁止“發空餉”更為重要。一方面應公開編制人員、建立舉報獎勵制度,讓“吃空餉”無機可乘;另一方面,整治清理“吃空餉”常態化,定期“大掃除”。對於人事、財務等監督管理不力、失察瀆職的相關責任人也要加大問責力度。(韓秉志)

責任編輯: 宋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