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博物館條例(草案)》。條例規範了博物館的設立、變更和終止程序,在設立條件、稅收優惠等方面對國有和非國有博物館一視同仁,要求加強藏品尤其是文物藏品的保護和管理,禁止博物館獲得來源不明或不合法的藏品,同時支持博物館事業發展,鼓勵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強化服務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和大眾生活的社會功能,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産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當前,我國博物館數量已達4165家,全年接待觀眾數量超過6億人次。近年來,博物館建設無論從數量、規模還是速度上來説,都是我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但是與其他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明顯。截止到2011年底,美國有1.7萬餘座博物館,日本有5500多座博物館,很多發達國家幾乎每幾萬人就有一座博物館,而中國目前平均每40萬人才擁有1個博物館,按照目前的增長速度,預計到2020年,方可發展到每25萬人擁有一個博物館。因此,從人均的角度來講,我國博物館數量並不多。現在博物館的快速發展某種程度上是在還過去的“欠債”。 此外,現在各地政府雖然加大了對文化設施建設的投入,但博物館為什麼要建、如何建、建成什麼樣,往往由政府決定。而且由於缺乏科學和長遠規劃,“買得起馬備不起鞍”,重建設輕經營,缺乏專業人員和經費的運營,博物館成了政府裝點門面的擺設。 博物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是我國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功能豐富多樣,主要體現在文化建設、科研、教育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其非正規教育功能。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63777萬人次,日均170余萬人次。然而,看似驚人的數字與13億人口的比較,平均每位公民約2年才走進一次博物館。博物館非正規教育功能的發揮,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作家趙玫曾説:“博物館是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一種地域的象徵性符號,也是其歷史文化的沿革與濃縮”。博物館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如何讓“躺著”的歷史站起來,是新時代對博物館提出的新需求。在此語境下,《博物館條例(草案)》的出臺可謂恰逢其時。其所要求的,“鼓勵博物館向社會免費開放,強化服務教育、科研、文化建設和大眾生活的社會功能,開發相關文化創意産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無疑切中了當前博物館發展的要點所在。 《條例》是綱,真正落實還需要一系列具體舉措。博物館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在某種意義上反應著一個城市、甚至一個國家的溫度。老百姓是否願意走進博物館,與博物館是否“動”的起來,是否“奇幻”有很大關係。因此,要想真正讓躺著的歷史站起來,還需在條例的指導下,大量策劃特展,從選題到內容到形式,根據觀眾的興趣,結合社會熱點等設置特展主題。每個展品背後都有一段傳奇歷史,觀眾在博物館走馬觀花並非對歷史不感興趣,關鍵要用通俗、生動的講解方式讓遊客著迷。(筱雅)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