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力挺"三産融合" 探索商業化運營農村服務業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12-24 13:43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字體: 打印本頁

作為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的扶持政策在近日密集謀動。

12月2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深化結構改革,實施創新驅動激發“雙創”活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交叉融合,是促進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的重要舉措。

根據部署,將鼓勵各地因地、因業制宜探索多種融合方式、商業化運營農村服務業,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支持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髮現,“三産融合”的概念是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正式提出,“十三五”規劃建議亦強調要推動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近日,財政部、農業部發文,擬選擇10個省份進行“三産融合”試點。

“三産融合”接軌“雙創”

“三産融合”成為深化結構改革、激發“雙創”活力的重要舉措。

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將鼓勵多種融合方式的探索,發展大田託管、農産品加工、倉儲物流等市場化服務;壯大多元經營主體,帶動農民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建立利益聯合機制,強化龍頭企業連農帶農與國家扶持政策挂鉤的激勵機制;強化政策支持,中央財政安排資金支持農村産業融合發展試點,投資向産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農産品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

“這是當前農業發展的重大機遇,也是激發新型業態産生、擴大農業發展空間的重要措施。”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據李國祥介紹,“在歐美日韓等國家,農業佔本國GDP比重在1%~2%,但因其農業與二三産業的融合很發達,就打開了農業影響度,佔比很低的農業卻能帶動比重佔到10%左右的産業。對於目前面臨增産不增收、比較效益過低的我國農業而言,‘三産融合’是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推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被定義為延伸産業鏈、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延長産業鏈,可以向産業上下游跨界發展;通過提升價值鏈、精深加工和精細化管理,提高附加值;通過共享利益鏈,讓農戶分享到産業鏈的增值收益;通過催生新業態,將“互聯網+”等現代新理念引入生産經營活動,進而創新生産方式、經營方式和資源利用方式。

需解決“誰當旗手”難題

眼下,“三産融合”將以“試點先行”的方式進行創新試驗。財政部、農業部近日發文,擬在全國選擇10個省份,以中央財政扶持,圍繞水稻、小麥等口糧作物以及部分農業特色産業,開展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試點。在政策激勵下,目前相關省份“三産融合”政策亦密集出臺。

在李國祥看來,“三産融合”當前亟須克服的一個痛點是誰當“旗手”。農村一二三産融合,是以農業為基本依託,通過産業聯動、産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等方式,將資本、技術以及資源要素進行跨界集約化配置,使農業生産、農産品加工和銷售、餐飲、休閒以及其他服務業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最終實現農業産業鏈延伸、産業範圍擴展和農民增加收入。

前景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在政策推動下,農村“三産融合”正面臨“誰來幹”這個最大問題。

李國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中國農民普遍存在年齡偏大、科技素質不高、對市場把握力、控制力不強以及抗風險力亦相對弱的問題,那麼誰能在‘三産融合’裏擔當旗手?”

他進一步表示,“曾經的龍頭企業被認為是可以帶領農民將農業接連上加工、服務等産業,促進農民增收,或者是遍地開花的合作社,可我們調研發現,大部分的龍頭企業在利潤驅使下更希望將利潤留在自己手裏而不與農民分享。至於合作社,全國只有不到10%的合作社是真實活動的,這裡面又有許多被各種企業控制,而不是農民形成的組織。”(記者 張雯)

責任編輯: 方圓震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