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臨近3月,距離全國“兩會”召開越來越近了。“兩會”不僅是公眾政治生活中極為重要的標記,也越來越成為民意匯聚的意見場。“兩會”就像是觀察中國社會的絕佳窗口。 “兩會”在即,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宏觀形勢?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經濟亮點頗多。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會計學家張連起通過《央廣財經評論》發表評論: 自去年6月中國股市異常波動和8月11日人民幣“閃貶”之後,全球市場出現過一輪恐慌性、交叉性下跌。全球市場問題的根由是,長週期增長動力不足,全球人口增長率下滑導致潛在增長率下移,日益嚴重的貧富分化制約了需求增長,過去幾年過度依靠量化寬鬆的貨幣刺激、結構性改革收效微弱,同時“量寬”又不斷製造著資産泡沫。試想,全球“真實經濟”增長乏力,全球市場的調整是勢所必然,遲早要來。 然而,絕不能連帶認為中國因素是“全球利空”因素。李克強總理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指出,有關監管部門存在主動作為不夠的問題,但去年針對股市、匯市異常波動,採取穩住市場的方針政策是正確的,避免了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事實上,中國2015年能維持6.9%增長,且就業比較充分、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跑贏經濟增速、單位GDP能耗降低,經濟新動能不斷提升,恰恰是對全球經濟的有力支撐。沒有這樣的中國經濟,全球市場的災難可能要深重得多。在整個經濟的金融化、虛擬化程度不斷提高,金融和實體經濟以及投資者、消費者心理的互動性越來越強的今天,如果群體喪失信心,任由負面預期蔓延,只會使結構性問題與矛盾進一步累積。 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是事實。真正該關注的不是GDP這個數字,而是中國經濟結構的關鍵轉型。2015年,服務業規模擴大了8.3%,而曾經主導經濟的建築和製造業總計只增長了6%。第三産業份額去年上升至中國GDP的50.5%,超過了2011年在第十二個五年計劃中制定的47%的目標,比第二産業(建築和製造業)佔比高出了整整10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結構的重大轉型對實現以消費者主導的再平衡戰略至關重要。服務業的發展有助於在城市創造就業,而就業是個人收入的基礎。相比于建築和製造業,我國服務業每單位産值需要的就業人數要高出30%。所以勢頭良好的服務業幫助遏制了失業率上升——這也是判斷是否硬著陸最常用的標準。就算GDP增速放緩,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還是達到了1312萬,全面完成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的目標。 雖然股市異常波動、人民幣也有一定幅度的貶值,但是張連起分析,A股市場投資者信心攀升,人民幣也不再有繼續貶值的基礎。綜合兩方面因素來看,還是要對中國經濟抱有信心: 一談到人民幣貶值,不少人驚慌失措,想賣了中國資産買美國資産,甚至急著辦海外移民。其實,過去十幾年,人民幣是世界上唯一對美元大幅升值的國家。2005年7月19日匯改,美元兌人民幣是1:8.11。按名義有效匯率,即使不扣除物價因素,按貿易加權的人民幣指數,從2005年7月到2014年4月也升值了40.5%,按照實際有效匯率(剔除物價水平)則升值了50%。這種單邊的大幅度升值預期推高了幾乎所有人民幣資産價格,導致虛業大熱,現在適當調整一下,回到市場決定的均衡水平,不僅合理,而且必要。當然,由於匯率“關係萬千重”,不可能搞“自由落體運動”。 關於股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的話具有啟示意義:如果波動性過高,監管當局進行干預是合法且可理解。投資者在市場波動大的時候,應該保持耐性。 從2月15日至19日股市一週的數據觀察,猴年第一週餘額寶情緒指數從週一到週四持續上漲,從整體趨勢上看,投資者情緒正在逐步升溫。上周前三天A股持續上漲,情緒指數也同步提升,週四股市震蕩盤整時,投資者情緒並沒有下跌,反而大幅上漲。情緒指數與股指的不一致變化也説明了投資者信心的提升。 近期市場上漲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今年央行一月份信貸投放高達創紀錄的2.5萬億,當前市場資金充足。同時A股在經歷三次暴跌後部分行業估值已經回歸合理區間,滬市僅12倍的市盈率有較大吸引力;其次,春假期間美元指數連續暴跌,美國最新公佈的一月經濟數據也不如預期,再一次加息預期大幅下降。由此,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得到緩解,這有利於改善市場風險偏好,緩解資金流出壓力;再次,臨近3月“兩會”即將召開,統計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中,兩會前股市上漲的概率高達80%以上,這種“兩會預期”也有力的提升了投資者入市熱情。 要改造中國股市基因,奠定A股長牛慢牛制度之基,實現資本市場有效支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目標,必須在以下方面深化改革:推動真正有益於新舊動能轉換的註冊制改革;踐行法治、從嚴監管;發展機構投資者;主流媒體不為股市背書,讓市場教育投資者;尊重市場、相信市場,摒棄工具性目的,讓市場自身規律起作用;嚴控杠桿,規範透明發展,有效降低杠桿;推動金融協調統一監管改革,在當前的“一行三會”框架上設置“金融穩定領導機構”;加強人才建設,儘快推動技術性崗位的旋轉門改革。 2015年是“十二五”計劃的收官之年,中國經濟6.9%的同比增速,雖比以往略低了些,但在放在全球坐標上來看,中國依然是標準的“高富帥”。對比發達經濟體,美國經濟增長表現最好,經濟增速也不超過3%;歐洲、日本的經濟增速則徘徊在1%左右。再看新興經濟體,巴西、俄羅斯出現負增長,南非經濟增速只有2%左右。 判斷一個國家經濟是硬著陸還是軟著陸,最終要看實體經濟,而中國的實體經濟遠比大家想象中強健。展望未來,張連起認為,中國經濟依舊穩中有進、穩中向好,不會硬著陸: 當前確實存在鋼鐵、煤炭等傳統行業産能過剩的問題,去産能是改革棋局中的“當頭炮”。不少人認為去産能會引發不良貸款率大幅度上升,然而從總體評估情況來看,去産能未必就一定會導致不良貸款率飆升。這些相關行業出現的銷售困境以及連年虧損等,並不是新出現的,而是在2010年經濟開始出現下滑以來一直都存在的問題,銀行和監管當局對此已經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並計提了壞賬誰備。採取去産能舉措並不會進一步加劇銀行的“惜貸”情緒,作為一個市場化的商業主體,商業銀行在過剩産能行業方面肯定會有“惜貸”,但是對於其他有需求的、新興的行業,相反就不會“惜貸”。按照正常商業邏輯,銀行貸款會進行結構性優化,因此,不用特別擔心去産能會對銀行貸款總量造成不良影響。 應該承認,一段時間內的股市、匯市異常波動意味著金融改革付出了重大代價,這些失誤應該得到正視,但不構成經濟硬著陸的前提。中國經濟信心不會倒,在適當增加總需求的基礎上,聚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經濟將更加堅韌有力。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