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穩中求進 一步一個腳印

2016-12-17 07:32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

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效,預算安排要適應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分析,預算安排主要是指財政的錢往哪兒投、怎麼花:一是為深化供給側改革護航,二是減輕企業負擔,三是給民生保障兜底。“在保持宏觀政策穩定性背景下,明年積極的財政政策最大發力空間,是繼續大力實施減稅降費,真正把企業負擔減下來。政策立足點,應放在降低企業交易成本、制度成本和稅費成本上。”

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適應貨幣供應方式新變化,調節好貨幣閘門,努力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和機制,維護流動性基本穩定。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分析,“中性”這個提法值得關注,這是針對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作用而言的,意味著貨幣政策在“穩增長”的同時,未來還會兼顧“防風險”等其他目標。今年從二、三季度開始,金融資産價格上漲,金融風險冒頭。對此,今後貨幣政策在維持“中性”時,會更關注金融風險。

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決心處置一批風險點,著力防控資産泡沫,提高和改進監管能力,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穩”,不僅是經濟之穩,還是社會之穩。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福祉,重在深化社會領域改革,加強社會領域的制度建設。“要完善各項社會政策,努力提高就業、養老、教育、醫療、環境保護等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要守住民生底線,進一步完善城鎮低保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去産能中的下崗職工妥善安置。”

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推動五大任務有實質性進展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又一次成為經濟工作的“重頭戲”。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動我國經濟在新常態下順利實現轉型升級的關鍵改革舉措,是一項立足長遠的重在改善供給環境、激發供給潛力、提升供給效率和質量的深層的制度變革。“當前中國經濟處於新舊模式轉換、新舊動能更替的初始階段,傳統的發展模式依然具有巨大的慣性。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任務,可以説牽住了傳統模式之‘牛鼻子’,牽動其走向創新驅動的新發展模式。”

回顧2016年,“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初步成效。“這對保持經濟平穩增長,企業家信心和消費者信心溫和回升,産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表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潘建成説。

今年10月以來,鋼鐵、煤炭價格均出現回暖,這種情況下,“去産能”還有必要嗎?潘建成認為,“鋼鐵煤炭價格回升,既有長時間價格持續下跌形成的反彈需求,也有市場作用下主動減産後形成的短期供給不足的影響;更有運力不足、運輸成本上升、全球大宗商品市場價格回升等多種短期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很多不會長期存在。因此2017年繼續推動煤炭、鋼鐵的去産能工作十分必要。”

去杠桿方面,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繆榮分析,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十分迫切,有現實意義。“從2008年以來,很多企業不斷加杠桿,導致目前杠桿率高,影響企業效益與信用等級,甚至有可能導致系統性風險。”繆榮介紹,根據近三年中國企業500強的調研,除金融業以外的500強企業杠桿率多超過60%,降杠桿將有助於實體經濟的健康發展。

“既補硬短板也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也補制度短板”,格外引人注意。潘建成認為,相對於經濟增長來説,我國目前的社會發展更是短板。補這些短板,需要資金投入,也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文化建設,比如完善社會誠信體系,轉變脫貧觀念,通過稅收等制度設計促進環境保護等。“事實上,補軟短板比補硬短板要複雜得多,也困難得多,如果同時成功,也將更加有效,更加持久。”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培育更多“百年老店”

“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成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重要內容,被不少經濟界人士認為是“給實業家們加油鼓勁”。

專家認為,所謂實體經濟,主要是相對以證券和房地産等資本投資為主的虛擬經濟而言。“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就是要引導社會資本從過度關注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試圖通過短期投機獲利,回歸到踏踏實實做實業,通過創新産品與精益管理獲得市場認可而賺取利潤。”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説。

今年以來,資本“脫實向虛”引發全社會關注。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繆榮認為,振興實體經濟十分重要。近幾年,美國等發達經濟體都致力於製造業回流,因為相比虛擬經濟,實體經濟聚集效應更強,可以創造更多就業,帶來更有活力的社區與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石。“中國製造業産業鏈一直是成本導向,而不是價值導向。讓産業鏈適應消費升級,吸引購買力回流,就要像會議提出的,建設法治化的市場營商環境,更加重視優化産業組織,讓做高品質産品的企業可以有尊嚴、有利潤地生存。”

潘建成表示,振興實體經濟,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緊密結合,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而不是數量和速度。此輪振興實體經濟,老路已經走不通了,通過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至為關鍵。“我國目前的研發投入佔GDP的比重已經連續兩年超過2%,進入了國際上所謂的‘創新活躍期’,也有條件實現創新突破。只要堅定改革決心與耐心,堅決擯棄短期行為,專心致力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一定會顯著增強。”

統籌推進,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

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實現關鍵性突破,更有利於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會議提出:要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去年以來,中央企業和各地國有企業按照“1+N”方案積極探索改革路徑,亮點頻頻。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表示,明年,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標將更具體,發力更精準,將推動國企積極吸收社會資本,有利於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

對於加強産權保護制度建設,會議提出要抓緊編纂民法典,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組織和自然人財産權的保護。堅持有錯必糾,甄別糾正一批侵害企業産權的錯案冤案。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教授常修澤認為,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8年,正處在重要歷史時刻。強調完善産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産權,從制度基石、現代文明、恒産恒心三個角度來看,有極其重要意義。

“財稅改革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市場,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談到,會議提出要穩妥推進財稅和金融體制改革,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加快制定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總體方案,抓緊提出健全地方稅體系方案。作為深化財稅改革重頭戲,今年營改增全面推開,所有行業稅負只減不增,全年減稅5000億元。未來還要在完善增值稅稅率等方面繼續推進改革,讓“良稅”發揮更大作用。而金融是現代經濟核心,又是實體經濟的“血液”,加快金融領域改革,直接關係企業去杠桿、降成本,更好地防範金融風險。

“社保改革是基礎中的基礎,一些硬骨頭還需要啃。”會議提出要推動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加快出臺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談到,社會十分關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比如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目前已經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接下來要將其納入到正常軌道上來。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涉及面非常廣,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有序推進。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廣辟農民增收致富門路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指明了改革的方向。農業部經管司司長張紅宇表示,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必須在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上著力,核心是圍繞市場需求進行生産,優化資源配置,擴大有效供給,增加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真正形成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産品有效供給體系。

當前,我國農業進入了發展的關鍵時期,出現了一系列標誌性變化。張紅宇説,這些變化所構成的農業農村新的集成形勢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優勢。例如,農業産業邊界在拓寬;農産品供給端開始追求差異化供給、品質化供給和綠色原生態化供給;由注重産品導向轉變到注重收入導向,力求在收入、效益和競爭力上獲得新優勢等。

張紅宇表示,抓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抓住了提高農業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牛鼻子”。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農産品供求由低水平平衡向高水平平衡的躍升,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改革主線。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楊鵬認為,要把節本增效和綠色發展結合起來,研發推廣節本降耗、綠色增産、循環利用等技術模式,在優質高産品種、輕簡機械化、高值化加工利用等方面,開展科技創新和集成應用,打好節水、節肥、節藥三場硬仗,減少無效投入;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資源環境保護、科技創新條件建設、智慧農業引領等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加快補齊基礎設施條件裝備短板。

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張紅宇表示,圍繞“三個堅定不移”,立足我國農業新形勢、新定位、新舉措,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會取得新成就,安全食品會增加,農業供給會更豐富,農民錢袋子會更鼓。

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産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此外,去庫存,要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庫存過多問題。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就是要讓住房回歸居住的屬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認為,這與過去將房地産作為國民經濟重要增長支柱的提法有所差異,其背後是我國住房市場發展階段的變化,讓住房回歸居住屬性,需要對基礎性制度加以深度調整,通過設計科學合理的體制機制保障住房市場的多樣化供應,最大限度地滿足不同區域、不同收入水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而不能讓房價脫離經濟的基本面和老百姓的真實居住需求。

清華大學房地産研究所所長劉洪玉教授認為,從有效引導住房投資與住房消費的目標出發,房地産長效機制建設要有助於促使住房回歸其作為消費品的居住屬性,抑制其作為投資品的資産屬性。其手段應當是多方面的。比如金融手段,一方面要為首次購買普通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嚴格控制投機投資性購買者的杠桿水平。比如稅收手段,住房投機投資收益要能夠在投資者和社會大眾之間合理分享。比如土地供應手段,政府要努力開闢土地供應渠道,促進城市低效使用土地再開發,避免因土地供應緊張而導致房價過快上漲。總之,各地應逐步建立包括金融、稅收、土地等政策在內的一套制度體系,同時探索出一套適合新型城鎮化和城市群協調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模式,做好住房以外的文章。記者 李麗輝、高雲才、白天亮、陸婭楠、歐陽潔、劉志強、王觀、李心萍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陸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