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改革創新促進了我國就業持續擴大

2017-03-29 07:2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就業是民生之本。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就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近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穩定就業,實施了一系列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深入,我國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有力地支撐了經濟穩中向好,成為經濟運行中的突出亮點。下階段,應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以解決就業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完善宏觀調控,努力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發展態勢,不斷提高民生福祉。

新常態下我國就業持續擴大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經濟增速換擋的同時,就業保持總體穩定。2012—2016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增速分別為7.9%、7.8%、7.3%、6.9%、6.7%,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穩定在5.1%左右;城鎮新增就業連續4年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4.0%—4.1%的區間。同時,就業格局呈現出以下幾個新特點:

一是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體。2012—2016年,三産就業人數累計增加6067萬人,而一産、二産就業人數分別減少4277萬人、891萬人。服務業就業比重大幅上升。2012—2016年,三産就業人數佔比從36.1%升至43.5%,上升7.4個百分點,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産業;一産、二産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比重分別從33.6%和30.3%降至27.7%和28.8%。從服務業內部看,現代服務業就業增長最為迅速。2012—2015年就業增長最快的3個行業依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體業,分別增長72.7%、50.3%、38.7%。

二是民營經濟成為創造新增就業崗位的主力。從城鎮就業來看,2015年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就業人數分別比2012年增長38.2%和47.9%,佔城鎮就業的比重分別為19.3%和27.7%,分別比2012年提高4.1和7.3個百分點。從規模以上企業看,私營企業就業明顯好于國企。近3年,私營企業就業人數雖然在2014年和2015年有小幅波動,但2016年三季度末同比增長0.9%;國有企業就業人員連續減少,2014和2015年末分別比上年末下降6.3%和12.2%,2016年三季度末同比下降5.4%。

三是小企業就業增長快於大中型企業。受市場環境影響,近年來規模以上企業就業人數有所減少。2015年比上年減少1.7%,2016年三季度同比減少0.6%。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小企業用工情況好于大型企業。2013年和2014年,在大中型工業企業用工人數持續收縮的情況下,小型工業企業用工數分別增長7.2%和2.6%;2015年以來,小型工業企業用工雖然也出現了小幅下降,但降幅遠小于大型和中型工業企業。重點行業服務業企業中,小企業就業增長明顯快於大企業。2015年,重點行業規模以下服務業企業用工增長10.2%,增速比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快4.4個百分點。

四是中西部地區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過去,我國勞動力流動的主要方向是由中西部鄉村向東部城鎮集中,東部城鎮就業持續高速增長;而近年來,伴隨著産業梯度轉移,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顯現,西部城鎮就業增速開始出現反超。2012—2016年,西部城鎮就業人數累計增長16.8%,東部增長10.9%,中部和東北分別增長10.4%和6.5%。2016年中西部地區城鎮就業佔全國比重比2012年提高0.7個百分點,而東部佔比下降0.3個百分點。2012—2016年,中西部地區城鎮就業增長對全國的貢獻率達到50.9%,比東部地區高6.8個百分點。

五是南方地區就業形勢好于北方。如果以秦嶺、黃河為分界線,可將全國劃分為南北兩大地區(見備註)。2016年,南方18個省區市就業人數為56515萬人,佔全國的比重為72.8%;北方13個省區市就業人數為21088萬人,佔比為27.2%。南方城鎮調查失業率平均比北方低1個百分點左右,主要緣于南方民營經濟發展態勢好于北方。2016年,南方私營企業就業人數佔比為27.6%,比北方高7.8個百分點;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佔比為22.6%,比北方高1.7個百分點;國有控股企業就業比重為6.2%,比北方低5.7個百分點。

改革創新激發了積極就業效應

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通常會上升,為什麼近年來我國就業能夠保持穩定甚至好于預期呢?主要原因:

一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就業創造效應持續顯現。黨中央、國務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新動力,市場主體大量涌現,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創造了大量新職業新工作新崗位,成為就業增長的重要源泉。2016年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1651萬戶,比上年增長11.6%,其中新登記企業553萬戶,同比增長24.5%。如果按照前兩年新設企業吸納就業水平測算,2016年新登記企業創造就業超千萬人。根據國家統計局“三新”統計調查資料推算,在全部增加的就業中,新動能的貢獻達到70%左右。

二是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中經濟增量在擴大,對勞動力的基本需求穩定增加。面對複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黨中央、國務院不斷創新宏觀調控,不搞大水漫灌,經濟增長總體穩定。儘管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所對應的經濟增量在擴大。2012—2016年,經濟增量(按2015年不變價計算)分別為40611、43253、43824、44477、46097億元,逐年遞增。在勞動生産率基本穩定的情況下,經濟增量規模逐年增加,意味著經濟吸納新增就業需求的增加和就業規模的擴大。初步測算,2016年經濟增量對應的就業比2015年多增182萬人。

三是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增強。黨中央、國務院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的政策,促進了服務業發展。2013—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0%,增速比第二産業快1.1個百分點。服務業佔國民經濟的比重也快速提升。2012年服務業首次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産業;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佔經濟比重上升至51.6%,佔據了半壁江山,服務業主導特徵愈發明顯。與第二産業特別是製造業相比,服務業單位增加值能吸納更多就業。按照2015年不變價計算,2016年第三産業每100萬元增加值吸納的就業為9.1人,比第二産業高1.6人。2012—2016年,國內生産總值每增長1%,平均吸納非農就業172萬人,比2009—2011年多吸納30萬人。

四是區域協調發展深入推進,中西部成為吸納就業的新增長極。黨中央、國務院統籌推進“四大板塊”和“三大戰略”,加大産業轉移和扶貧攻堅力度,中西部地區後發優勢繼續顯現,主要指標增速明顯快於全國,有效帶動了就業增加。2013—2016年,中、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分別增長8.6%和9.1%,分別快於全國1.4和1.9個百分點。經濟較快發展有力促進中西部地區就業形勢向好。2012—2016年,重慶城鎮就業人數累計增長13.4%、貴州增長20.9%、雲南增長18.9%、甘肅增長18.3%、湖北增長14.1%,均高於全國城鎮就業增速。

五是積極就業政策不斷完善,重點人群就業成效明顯。針對高校畢業生,通過提供社會保險補貼和小額貸款貼息多種方式鼓勵企業招聘,擴大政府行政事業單位招聘大學生比例,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等,努力增加就業。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年底就業率都保持在90%以上。針對下崗分流職工,通過完善勞動力市場,加強就業培訓,適當增設公益性崗位托底等多種方式,為其再就業創造條件。2016年,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169萬人。

堅持就業優先,進一步完善積極的就業政策

新常態下我國就業形勢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黨中央國務院順應新常態規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保證了就業總體穩定。但我國轉型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就業總量壓力猶存,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質量亟待提高。今後一個時期,我們要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就業優先,以穩就業促就業為核心,完善宏觀調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堅持就業優先是緩解就業壓力的需要。今年,我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高達795萬人,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有500多萬,海外留學歸國人員超過40萬,還要考慮100多萬去産能行業職工安置和三四百萬新增農民工就業問題,就業壓力不容忽視。從中長期看,我國3.7億農村勞動力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口還需要轉移到城鎮就業,必須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堅持就業優先是擴消費穩增長促轉型的需要。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不斷增強,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2013—2016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超過50%。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擴大消費關鍵是要穩定就業、增加收入。只有就業穩定,居民收入來源才有保障,消費預期才能穩定,才能為經濟增長提供穩定支撐。堅持就業優先是有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需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進我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的主線,改革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人才等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去産能過程中的人員安置。據測算,在化解過剩産能過程中,僅煤炭和鋼鐵行業就需分流安置職工100多萬人。堅持就業優先是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需要。我國已經步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進入社會矛盾多發易發期和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期。能否成功跨越這個階段,關鍵是解決好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2016年我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65,明顯高於0.4的國際警戒線。只有堅持就業優先,解決好就業問題,才能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奠定堅實基礎。

從國際經驗看,堅持就業優先也是多數發達國家宏觀調控目標的首要選擇。因此,我們要順勢而為,堅持就業優先,以穩就業促就業為核心,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一是紮實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斷培育壯大就業新主體。實踐證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興産業、增加新就業的重要舉措,要持續深入推進。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極培育新的市場主體,強化就業帶動效應。二是大力發展服務業,積極拓展新的就業空間。我國服務業增加值佔比雖然已超過50%,但就業比重僅為40%左右,與發達國家70%以上的水平差距依然明顯。尤其是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為代表的幸福産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要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促進以幸福産業為代表的新型服務業健康發展,擴大就業容量。三是大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穩步推進新型城鎮化不僅有利於擴大就業規模,而且有利於穩定勞動者隊伍,提高就業質量。目前,我國農民工總量2.8億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7億人,大量農民工處在“候鳥式”就業狀態,既不利於社會和諧穩定,也不利於提高勞動者素質和技能,嚴重影響就業的穩定性和産業結構升級。推進新型城鎮化關鍵是解決好三個“一億人”的問題,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著力擴大中西部地區就業。四是加大教育培訓力度,全面提升勞動者素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關鍵在於人才。儘管我國居民教育文化程度提高取得長足進步,但勞動力素質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不少差距。勞動者素質與崗位技能要求不匹配問題突出。進一步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完善職業培訓體系,提高勞動者素質已是當務之急。五是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織牢民生保障網。穩定勞動者隊伍、提高就業質量離不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面臨較大的資金缺口,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和醫療費用快速上漲,醫療保險基金也面臨日益嚴峻的收支矛盾。還要看到,在去産能深入推進的條件下,部分行業下崗轉崗職工增加,政策托底保障的壓力進一步加大。對此,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大力創新金融支持手段,為社會保障提供有力資金支持。(郭同欣)

備註:北部地區有13個省區市,分別是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寧夏、甘肅、新疆、青海,其餘18個省區市為南部地區(考慮到山東、河南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劃入南部地區)。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朱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