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生活垃圾分類克難前行

2018-04-19 07:42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大巢作(新華社發)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生活垃圾産生量迅速增長,環境隱患日益突出。2017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部署推動生活垃圾分類。方案實施一年多來,一些試點社區配備垃圾分類指導員,採用積分制和物質獎勵等方式提升居民參與積極性,促進資源回收利用,使人居環境更整潔,居民生活更舒心。專家表示,推動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系統,離不開政府、企業和居民多方共同努力。

積分換物吸引人

“二斤五兩,積3分。”在北京市東城區崇外街道崇東社區,垃圾分類指導員楊允芳笑著幫一位老奶奶稱好一袋爛菜葉,麻利地倒進社區裏的廚余垃圾投放口。楊允芳對筆者介紹説,社區裏的垃圾箱分為3個傾倒格,分別存放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桶上有一個紅色按鈕,居民在倒垃圾時如需協助,可以按下按鈕,附近的垃圾分類指導員會在幾分鐘內趕到,幫助居民分類和稱重。

搭上“互聯網+”順風車,垃圾分類變得更加方便、智慧。楊允芳拿出手機演示説,一個名叫“分一分”的App可以記錄每戶居民的積分“賬本”,當居民每月廚余垃圾達到一定重量時就能兌換日用品。“每位居民都有一張卡,扔垃圾時用手機掃一下卡上的二維碼就能記錄分數,到了月末可以憑分數兌換大米、食用油和洗衣液等。”據楊允芳介紹,每個垃圾箱一天能收集廚余垃圾120公斤,運走後製作成生物肥料。這樣做,既維護了小區環境,又促進資源回收利用,還可避免使用化學肥料造成的環境污染,一舉多得。

不過,筆者發現,在一些小區,垃圾分類實施情況差異較大。北京某小區內,垃圾桶雖然標明了分類,但很多居民卻視而不見,主動進行垃圾分類者屈指可數。在不少垃圾桶周邊,一些紙盒、塑料瓶和廚余垃圾等堆放在一起,有的垃圾桶裏還放著廢電池等有害垃圾。

實施垃圾分類,有助於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資源回收利用。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環境學院教授宋國君對筆者表示,當前,垃圾分類在我國實施時間較短,未來還需要更多制度設計,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氛圍。

源頭分類是難點

“無害化、減量化、資源化、低成本化是生活垃圾管理的趨勢。”宋國君表示,目前我國的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回收管理水平較為落後。對比來看,日本的人均生活垃圾日清運量是0.3千克以下,而我國城市的水平在1千克左右。如果垃圾沒有在源頭分類,就會有更多的垃圾需要被收運和處理,這樣會産生大量的收集、運輸、處理等費用,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例如,垃圾處理環節,如果集中焚燒會産生大量二噁英,即使達標排放,也會給公眾帶來健康風險;如果進行集中填埋,又會污染地下水,並且要永久性地佔用大量土地。

因此,垃圾分類要從家庭和企業等源頭做起。有專家表示,在一個社區,如果沒有政策干預,那麼需要參與垃圾分類的人越多,人們參與的可能性就越低。這是因為隨著人數的增多,不分類投棄垃圾現象出現的概率會上升。因此,為了保證居民積極參與、主動合作,強制進行源頭分類不失為一種解決辦法。

“強制是分類的難點。”宋國君認為,目前來看,政府推動強制垃圾分類、減量處理的驅動力不足。個中原因較多,一是強制分類需要政府部門下定決心,設立人均生活垃圾日清運量、日填埋量、日焚燒量、日廚余蒐集處置量等實效性指標,並用於績效考核。二是強制分類需要付出較高的前期管理成本,包括制定收運路線、宣傳教育、計量收費、分類監督、稽查罰款等。

業內人士指出,除了做好源頭分類外,各地還要在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環節下好功夫,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功虧一簣。例如,有的地方垃圾桶的垃圾本來已分類,但卻被一股腦倒進一輛垃圾車上,結果又混在一起,做了無用功。

“要提高垃圾處理能力,保證分出的資源物可以實現再商品化。否則,廚余垃圾可能堆置在焚燒廠,可回收物可能進入填埋場、焚燒廠。因此,建立通暢的回收物流、興建各類再商品化工廠以及實行綠色採購等都是必要的。”宋國君表示,目前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主要依賴自發的市場經營,存在“小、散、亂、差”等問題。堅持市場運營是正確的大方向,同時,政府必須有作為,擴大市場開放,讓其保持競爭和高效。

多地探索新模式

自《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出臺以來,多地結合方案要求和當地情況進行有益探索。例如,北京市東城區探索積分獎勵、政府購買服務以及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兩網融合等多種方式;河南省鄭州市通過加大政策獎補力度等措施,籌建區級生活垃圾分揀中心,建設濕垃圾末端處理設施,目前中心城區啟動垃圾分類的社區已達239個;甘肅省蘭州市設智慧垃圾分類箱,代替人工進行垃圾回收、分類、稱重等工作,鼓勵市民“存”垃圾、兌積分、換獎品。

不只在城市,一些農村地區也在積極推動垃圾分類。在江蘇省沛縣,當地政府為每戶村民配備兩種垃圾桶,藍色的標明“可堆肥垃圾”,紅色的標為“其他垃圾”;每個村都有一名“考官”,根據每戶分類的精準度來決定“點讚量”,“點讚”越多,村民獲得的獎品越豐厚。通過建設陽光堆肥房,當地利用陽光太陽能集熱技術,每年處理大量可堆肥垃圾,生産的肥料用於滋養土地。當地居民唐金雪説:“村民家裏種花種菜,需要肥料可以免費來取,大家進行垃圾分類的積極性相當高。”

推動垃圾分類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努力,久久為功。宋國君建議,一是政府層面,應加強制度設計,制定系統和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尤其需要引進第三方的績效評估;二是個人層面,引導全民參與,可以在社區、單位等進行垃圾分類的自主治理實踐;三是企業層面,應主動減少包裝量、使用再生料,鼓勵探索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商業模式,為政府採購服務提供選擇,實現企業和社會效益雙贏。(趙鵬飛 張研)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雷麗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