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改革”仍是未來中國發展的不二法門

2019-03-09 02:35 來源: 鳳凰網·政能亮
字號:默認 超大 | 打印 |

3月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開幕。在此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改革”一詞共出現了105次,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方面面。這也創下了歷年新高。此前,“改革”一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出現頻率的最高記錄,是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的97次。

政府工作報告大篇幅、高密度、全方位暢言“改革”,既是對社會期待的明確回應,也釋放出一個積極的信號。

社會奔涌向前,不會一帆風順,也不可能總是能夠完全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這就要求,多一些反思,多一些糾偏,多一些主動改革。改革包括但不限于反思與糾偏,而更應該體現在頂層設計與實際操作等兩個方面。也即,思與行,不可偏廢,而行,顯然千難萬難。

這是因為,舉凡制度層面的改革,不僅涉及到整個國家政治運行的方方面面,也關係到一般民眾與市場主體的切身利益,往往是改革的關鍵所在。但正因為牽涉廣泛,所以總是會遭遇各種阻隔與羈絆。可以説,改革的訴求有多強烈,則改革的難度就會有多大。

不僅如此,過去一年,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各種因素疊加,欲求破局,出路只能是改革。惟有保持改革的戰略定力,以大無畏的精神,以不放棄的堅持,持續推進。

以住房為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改革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這樣的表述,調子並不高,語句也很平和。從一般民眾的視角看,或許有點不解渴、不過癮,但熟悉中國房地産市場的人知道,平和的語句背後,其實是改革的驚濤駭浪。

“改革完善住房市場體系和保障體系”,既是承諾,也是對以往改革舉措的總結肯定。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住房供給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保障性住房的出現,也讓人們看到了房地産市場改變的可能。對此,惟有不斷努力,不斷推動,不斷鞏固成果,才能生效。任何一蹴而就或完全絕望的想法,都不切實際。

事實上,改革的更大困難或阻力,仍在於各級政府與監管部門。一直以來,推動行政體制改革,都是改革的重中之重。這中間的道理並不複雜,儘管改革開放40年來,極大釋放了生産力,但經濟社會的資源配置,仍主要掌握在各級政府與監管部門手中。而改革就意味著權力與利益的重新分配,這一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確實很正常。

可以説,堅持不懈推進以政府改革為樞機的各項改革,關係到能否應對經濟下行壓力,關係到能否增加市場活力,也關係到如何保障和改善民生。

如果政府改革不徹底、不到位,則其他改革很難啟動,即便啟動,也不過是修修補補,且很容易發生反彈與反復。

從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看,在政府改革方面,措施多多,且力度很大,值得期待。比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提出,“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國推開‘證照分離’改革,重點是照後減證。”“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深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加快政府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打通信息孤島”。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開列四方面重要舉措,即簡政、減稅、降費、融資。據此測算,全年可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接近2萬億元。

此外,一些民生領域的改革,其實也涉及到政府改革,如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加強對兒童托育全過程監管、擴大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範圍、將符合條件的新就業無房職工和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公租房保障範圍、發展共有産權住房等,這些以問題導向的民生改革舉措,必然會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的節點過去了,但改革開放的力度不能減。不僅不能減,還應該持續加力。

經過一年的緬懷、思考以及體驗,社會公眾對改革開放的認知越來越深刻,共識越來越多。相應的,“將改革進行到底”的期待,也與日俱增。

4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已經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這一論斷,仍將繼續指導未來的經濟社會運行實踐。以改革促發展,以改革獲權利,以改革惠民生,仍是未來中國發展的不二法門。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吳嘯浪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