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對全國經濟增長貢獻率超10%

2017-10-14 09:00 來源: 南方日報
【字體: 打印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為“三個支撐”提供強勁動力
廣東對全國經濟增長貢獻率超10%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為“三個支撐”提供強勁動力廣東對全國經濟增長貢獻率超10%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一枝獨秀,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穩居第一位。廣東經濟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亦穩居首位。

“廣東經濟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0%。”省統計局稱。一組數據可充分詮釋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與貢獻:目前,廣東經濟總量約佔全國1/9,來源於廣東的財政總收入約佔1/8,外貿進出口約佔1/4,累計吸收外資約佔1/4……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以實際行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對廣東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經濟保持穩中有進,GDP年均增長7.9%,經濟總量連破6萬億、7萬億大關,今年預計超8萬億元,連續28年穩居全國各省市第一。廣東經濟的平穩運行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有力支撐。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 為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注入新動力

進入經濟新常態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性戰役。中央令旗一揮,廣東率先行動,研究推出一系列“廣東策”。

在2016年初,廣東便出臺首個省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總體方案,包括1個整體方案、5個行動計劃,涵蓋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五大方面。

主動作為,激發市場新活力。廣東不斷簡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幫助企業加速技改、轉型升級。2016年,全省工業技術改造投資3891.70億元,增長32.8%。

頻出實招,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省政府8月出臺降成本升級版文件——《廣東省降低製造業企業成本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預計今年可為企業直接降成本620億元,至2020年累計可降成本2600億元。

精準發力,釋放經濟新動能。廣東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全力以赴補短板,推動區域協調發展。2016年,廣東宣佈啟動18項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總投資達2.25萬億元,確保全省信息、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城市管網、交通、水利等達到全國領先水平。

政府發力、企業給力。華為、騰訊、比亞迪等高科技企業引領世界發展,美的、廣汽、TCL等老牌龍頭企業浴火重生,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撐起廣東實體經濟脊梁。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各項改革全面發力,促使廣東經濟增長新舊動力加快轉換,為經濟中長期持續增長注入新動力。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給出最好的詮釋:

——服務業主導經濟增長的特徵更加明顯:三次産業結構為3.6:43.3:53.1,服務業比重同比提升1個百分點。

——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先進製造業和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52.7%和27.8%,同比提高1.5個和0.6個百分點。

——新的市場主體競相成長:新登記各類市場主體和註冊資本金分別增長16.6%和104.1%。

……

早轉型、早改革、早受益。“廣東經濟的率先企穩,對全國經濟穩增長起到了很大支撐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廣東策”不僅行之有效,也為全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創新驅動發展成效明顯 基本跨入世界創新型地區

近年來,土地、勞動力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高端市場又難以與歐美等發達國家競爭,廣東經濟陷於“雙重擠壓”境地。如何突圍?惟有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始終把創新擺在全省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並圍繞機制、人才、資金等出臺系列政策舉措,全力支持創新。

創新離不開機制體制的完善。

2014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臺《關於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的決定》,這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全國首個頒布實施的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和綱領性文件。

隨後,廣東從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協同創新、産業創新、轉化應用、環境建設等六個方面重點推進、精準發力,出臺了“一攬子”政策。

創新離不開高素質人才。

五年來,省財政共投入26.8億元,引進三批共105個創新創業團隊和73名領軍人才,包括2名諾貝爾獎獲得者、22名國內外知名院士,匯聚高層次人才722人來粵創新創業,為創新發展提供了強有力人才支撐。

今年9月,全球化智庫(CCG)在北京發佈的《中國區域國際人才競爭力報告》指出,廣東成為引進外國專家最多的省份,並在國際人才創新方面表現最佳。

創新離不開持續投入。

2016年,廣東研發(R&D)經費支出佔GDP比重提高到2.56%,技術自給率達71%,已基本跨入世界創新型經濟體行列。

省社科院院長王珺説,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快速上升,技術自給率不斷提升。這表明廣東經濟的創新導向越來越明顯。

廣東經濟增長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由主要依靠勞動力數量和資本存量增長驅動,轉變為主要依靠科學技術和人力資本增長,科技進步貢獻率由2012年的53.05%提高到2016年的57.22%。

從拼汗水到拼智慧,廣東正在創新驅動發展大道上闊步邁進,為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開放型經濟新優勢正在形成

全球外貿看中國,中國外貿看廣東。

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外貿大省地位進一步鞏固。2014—2016年,外貿總額降幅不斷收窄。廣東已連續31年位居全國貨物進出口總量首位,佔全球貨物貿易的3.8%。

廣東開放型經濟還擁有著多個第一。截至今年上半年,廣東實際吸收外資累計4132億美元,居全國首位。近年來興起的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也居全國榜首,佔全國的近一半。

“在全球貿易近年來持續低迷的背景下,廣東的國際市場份額卻逆勢上升,這説明廣東在中國對外開放格局中的地位不僅沒有削弱,反而進一步增強。”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研究中心主任陳萬靈説。

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遭受衝擊的廣東開放型經濟為何能重新崛起並煥發出新氣質?這緣于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全面深化改革,持續推進産業轉型升級,積極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廣東主動對標全球一流營商環境。廣東自貿試驗區三個片區相繼啟動了相關改革試點。南沙片區的跨境電商監管新模式、橫琴片區的政府智慧化監管服務模式入選了商務部的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

在外商投資“放管服”改革領域,廣東全面實施外商投資審批改革,超過96%的外資項目以備案方式準入,辦理時限從原來的20個工作日縮減到3個工作日;在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廣東穩步推進大通關改革,全面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僅2016年一年,思科、蘋果、高通、微軟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在廣東落戶或增資擴産;廣東自貿區新設企業7.6萬家,合同利用外資520億美元,增長1.3倍。

引得進來還能走得出去。一批高附加值的“廣東品牌”在全球市場嶄露頭角。東方電氣的核電設備用到了法國核電站,被稱為“中國特斯拉”的廣州億航184載客無人機亮相迪拜上空,華訊方舟成功研發世界首款石墨烯太赫茲芯片。

省商務廳廳長鄭建榮認為,這是堪稱歷史性跨越的轉變,顯示出廣東新舊動能加快轉換,開放型經濟的新優勢正在形成。

從開放先行地到廣東自貿區,從粵港澳大灣區到對接“一帶一路”倡議,靠開放起步的廣東,在中國新一輪對外開放中正發揮著橋頭堡與先鋒隊作用,為全國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有力支撐。

站在新起點,面向新未來。廣東將繼續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和對廣東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勇於擔當,砥礪前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繼續走在前列。(記者 黃應來 吳哲)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劉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