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和對港澳臺
文化工作創新發展成就綜述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引下,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工作通過觀念創新、思路創新、體制機制創新和方式方法創新,通過堅持不懈地抓頂層設計、抓大事、抓重點、抓質量、抓研究和抓改革,按照“政府統籌、社會參與、官民並舉、市場運作”的思路,逐步激發各類社會主體參與熱情,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全面服務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一帶一路”建設、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了積極貢獻。
充分發揮文化外交獨特魅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外交服務整體外交的意識和能力顯著增強,一系列高水準的大型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成為利用重要國際場合展示中華文化的成功範例,成為國家元首外交的有機組成部分。
這五年,幾乎每次重大國事活動都有文化內容。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和俄羅斯總統普京共同出席中俄旅遊年開幕式並觀看開幕式演出《美麗中國》。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與澳大利亞總理共同出席悉尼中國文化中心揭牌儀式。2015年12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中國南非文化年閉幕式文藝演出。2016年1月,習近平主席和埃及總統塞西共同出席中埃文化年開幕式。2016年6月,習近平主席和塞爾維亞總統、總理及全體內閣成員共同為貝爾格萊德中國文化中心奠基。2016年底,習近平主席和秘魯總統共同出席中國拉美國家文化年閉幕式併發表重要講話。
為推動文化外交的機制化、常態化發展,我國大力發展與世界各國的政府間文化合作關係。目前,我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累計簽署的文化交流執行計劃達700余個,並深化與俄、美、英、法、德、南非、印尼、歐盟等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絡。
文化部積極踐行中央外事工作會議和中央周邊外交工作會議精神,將“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融入對外文化工作中,發揮文化外交的獨特魅力,使我國對周邊國家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水平不斷提升,舉辦了“東亞文化之都”、亞洲藝術節等重要活動,並通過援助緬甸舉辦東南亞運動會開閉幕式,為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文化交流與合作促進民心相通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基礎,對外文化工作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為紮實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文化部“一帶一路”工作領導小組成立並圍繞貫徹落實《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編制了《文化部“一帶一路”文化發展行動計劃(2016—2020年)》,以此全面統籌“十三五”時期全國的“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
5年來,“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敦煌)國家文化博覽會”三大平臺,以及深圳文博會、上海國際藝術節等綜合平臺設置的“一帶一路”文化專題板塊,大力宣介了“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絲綢之路文化之旅”“絲綢之路文化使者”等品牌活動的舉辦提升了中華文化在沿線國家的影響力。文化部支持泉州建設“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為海絲沿線各國辟出專門區域建立國家館。支持銀川建設的《中阿合作論壇行動計劃》框架下重點項目“中阿友誼雕塑園”備受矚目。
5年來,文化部通過多種渠道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歷史文化遺産等領域開展合作。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就“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聯合申遺圓滿成功。分別與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等國就古代絲綢之路遺址的考古發掘開展合作。積極推進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烏茲別克斯坦花剌子模州西瓦古城以及蒙古國科倫巴爾古塔等文物修復項目。
多維度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外文化工作不斷開創新領域,搭建深層次思想對話平臺,著力促進中外智庫和學界交流。“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以及文學影視譯介研修班等活動反響熱烈,中國文化和價值理念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自2013年起,共舉辦了5屆“漢學與當代中國”座談會和10期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分別邀請了來自49個國家的125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漢學家和智庫學者,以及來自95個國家的360位青年學者來華。
通過不斷創新發展,“歡樂春節”沿著品牌化、本土化、市場化方向不斷發展,活動規模和質量穩步提升,影響力不斷增強。2017年,“歡樂春節”活動在全球140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座城市舉辦了2000多場,海外受眾突破2.8億人次,近20個語種的上千家國際主流媒體進行密集報道,覆蓋受眾近30億人,影響遍及全球,成為向世界各國展示中華文化魅力的重要平臺。在全球很多地方,春節已成為本土化的節日,芬蘭赫爾辛基市市長曾表示:“春節已經成為赫爾辛基全體市民的節日。”
海外文化陣地建設加速推進。通過創新建設思路,引入地方政府和社會力量多模式推進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建設。截至目前,已投入運營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總數達30個,開展各類文化活動4000余起,直接受眾達到800余萬人次,成為全方位展示中華文化精粹和國家形象的重要平臺。
加快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升級改版“中國文化網”,著力將其打造成中外文化交流的權威網站。在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witter海外四大主流社交媒體平臺開設“中國文化”賬號,加強與海外受眾群體的互動交流,拓展中國文化在網絡新媒體空間的影響力。
5年來,我國對外文化貿易和投資增長迅速,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對外文化貿易的市場主體更加多元,民營資本開始成為推動我國文化産品和服務出口的重要力量。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在上海、北京、深圳相繼建立,成為在文化貿易領域先行先試、探索發展新模式的重要抓手。2016年全年文化産品進出口總額為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786.6億美元,實現順差688億美元;文化服務出口中的文化娛樂和廣告服務出口額為54.3億美元,同比增長31.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同比增長188.3%。
文化開放水平穩步提高
文化部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關於提高文化開放水平的要求,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同時,不斷加大請進來的力度,積極吸收借鑒國外優秀文化成果和文化治理領域的成功經驗,使對外文化工作服務國內文化建設的功效得到進一步發揮。
5年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北京國際音樂節、“相約北京”聯歡活動、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産節、中國新疆國際民族舞蹈節、中國國際合唱節、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中國國際馬戲節、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國際性文化活動,在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的同時,注重文化惠民,有效服務於國內文化建設,成為當地民眾參與共享的文化盛會。
多邊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化。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平臺,我國深度參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和《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的修訂和實施,提升了國際文化話語權。我國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總數達到31項,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7項,入選優秀實踐名冊1項,列入名錄(名冊)的總數位居各締約國之首。
對港澳臺交流以文聚心
以文促情、以文化人、以文建信、以文聚心,5年來,對港澳臺文化交流致力於推動中華優秀文化深植于港澳地區,不斷強化現有的交流渠道和品牌建設,加強面向港澳青少年的中華文化體驗活動,邀請港澳特區政府官員、社會精英、文藝團體參加國家文化外交活動,提升了港澳同胞的國家榮譽感,中華文化在港澳多元文化中的比重不斷上升。
抓住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機遇,不斷夯實對臺文化工作的思想和社會基礎。一系列有新意、有影響的交流活動陸續入島,不斷成為島內文化熱點。文化交流作為維繫兩岸同胞親情的重要紐帶,已成為兩岸交往中最活躍、社會影響最大的因素之一。
同時,還充分利用港澳臺地區文化産業和貿易的國際平臺,通過組織國內企業參加香港國際授權展等方式,學習借鑒港澳臺地區及世界各國發展文化産業和貿易的成功經驗。
5年來,黨中央一系列創新理論充分説明了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工作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明確了工作的核心使命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基本途徑是做好“人心工程”,推動“民心相通”,主要手段是深化改革,簡政放權。今後,對外和對港澳臺文化工作還將大力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實踐,為提高文化開放水平、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