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實業,挺起經濟脊梁

2017-10-30 08:50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振興實業,挺起經濟脊梁

無人機巡線。人民視覺

晨曦中的光伏發電站。人民視覺

機器人生産線。人民視覺

工人在操作數控機床。人民視覺

復興號列車。人民視覺

關鍵詞:國際標準

十九大報告提出,支持傳統産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提高水平。

增強標準“牽引力”

鏡頭

“我們非常榮幸有機會和全球行業專家一起,積極推進兒童乘用車系列産品的國際標準化工作。” 好孩子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竺雲龍對於未來的工作充滿期待。今年,國際標準化組織授權ISO/PC 310兒童乘用車國際標準項目委員會聯合秘書處落戶好孩子集團。這意味著,中國企業將在全球範圍內擁有相關行業的標準制定話語權。

從落後、跟隨、再到主導,中國標準對標國際標準的步伐越來越快。截至目前,我國家用電器、紡織服裝、傢具、玩具、鞋類産品等行業的國際標準轉化率達到80%以上。

解讀

中國製造邁向中高端,著眼的是全球産業鏈、全球市場。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楊玉英研究員表示,這就要瞄準國際一流,拿國際先進標準來衡量自己,以此為壓力和動力,不斷提高産品品質和生産水平。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産業仍然存在“大而不強”的問題,結構不盡合理、缺少核心競爭力,與我國在國際事務中開始從規則的遵從者向規則的制定者轉變的地位很不相稱。楊玉英認為,現階段,亟待瞄準國際標準,以提高産業創新能力和基礎能力為重點,推進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産業優化升級,促進中國製造朝著高端、智慧、綠色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轉化先進適用的國際標準,提升國內外標準一致性程度,大力推進內外銷産品“同線同標同質”工程,逐步消除國內外市場産品質量差距。

對標國際先進水平,不僅要“引進來”,還要致力於“自主培養”。當前,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風起雲涌,需要同步加快關鍵技術的標準研製,推動在機器人、先進軌道交通裝備、農業機械、高性能醫療器械、信息技術服務、健康服務、人力資本服務、現代物流等重點領域實現標準新突破,還要研發與國際上持平甚至領先的技術標準,推動我國優勢、特色技術標準“走出去”,大幅提升中國標準國際化水平,以標準全面提升來牽引産業升級,培育産業競爭新優勢,促進經濟邁向中高端水平。(記者 李心萍

關鍵詞:企業家精神

十九大報告提出,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

弘揚企業家精神

鏡頭

閱讀養成機器人聲情並茂地看著課本朗讀,六輪驅動無人配送機載重30公斤行動自如,戴上AR眼鏡在小空間裏感受恢宏的虛擬全景幻境……這是2017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上,創業者們展示的各種高科技産品。

這些“創客”敢想敢做,不斷推出新産品、新設備、新設計,開拓新市場、形成新優勢。在創新創業的熱潮中,創業者們也不再集中地跟隨資本風口,而是營造創新創業的文化與環境,一批思想越來越成熟的年輕企業家脫穎而出,逐步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中的生力軍。

解讀

“企業家精神”最近成了熱詞、高頻詞,不僅亮相十九大報告,而且在黨的十九大召開不久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首次出臺文件聚焦企業家精神。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看來,中央提倡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及時又務實,對經濟社會轉型時期的企業發展,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張瑞敏表示,企業發展永遠在路上。特別是當前互聯網引起的社會變革前所未有,它顛覆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生産方式,一些優秀的成功企業,可能在瞬間轟塌。如何帶領企業不斷戰勝挑戰?這就需要企業家始終不忘創業之初心,勇於探索。中央根據當前企業家存在的思想問題和現實困難,從精神引導到實際幫扶,從眼前困難到企業未來的傳承,都做了全面部署和指導,這不僅可以重塑企業家精神,增強其活躍度,壯大企業家隊伍,還為企業家專注品質、持續創新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護。産權保護、容錯機制更讓企業家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解除了後顧之憂。

張瑞敏認為,新時代,企業家要賦予企業家精神新的內涵。企業家不但要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更要善於激發群體智慧,善於授權,善於培育新的企業家群體,爭取讓優秀企業家精神的種子在良好的環境下,成長為一片森林,為中國經濟增長不斷注入新活力。(記者 趙展慧

關鍵詞:深度融合

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融合邁向中高端

鏡頭

“引入阿裏雲的ET工業大腦僅僅半年,試點車間的光伏生産良品率已經提升了1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每年可以節省上億元的成本。”談起大數據、人工智慧與製造業深度融合,蘇州協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讚不絕口。

光伏切片的生産是數千個生産參數相互牽制、相互影響的複雜過程。阿裏雲的大數據人工智慧,可系統定位到直接影響良品率的關鍵因子,並根據關鍵變量搭建生産的參數曲線模型,全程監測變量,及時預警,使良品率得以提升。接下來,更複雜的人工智慧技術將讓切片生産擁有機器學習能力,實現真正的智慧製造。

解讀

“十七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十八大報告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既是繼承,更是發展。”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認為,一方面,這表明過去五年我國在推動兩化深度融合上已經成功破題,並取得了實質性進展,今後還要進一步堅持並深化。另一方面,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上升到戰略高度,為新時代持續推動實體經濟與新技術融合指明了方向。

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點落在實體經濟上。王鵬認為,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也是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應用的主戰場。十九大報告的這一提法,要求我們重點關注並優先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生産性服務業的融合。

王鵬説,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將重塑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催生出一大批新業態、新模式、新産業,特別是信息技術與傳統産業的深度融合,能有效促進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同新興産業一起,雙輪驅動中國製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攀升。(記者 王政

關鍵詞: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我國産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提升先進製造業

鏡頭

10月16日,第六萬輛“互聯網SUV”名爵ZS在竣工不滿20天的上汽集團乘用車鄭州分公司下線。這座年産能30萬輛、秉承“精益化、標準化、柔性化、模塊化、高質量”生産製造標準打造的現代化工廠,是河南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集群的一個縮影。

早在2015年,河南省就設立了初期規模30億元的先進製造業集群培育基金,並確定了電子信息、裝備製造等發展方向。如今,鄭州的智慧製造産業集群,洛陽的高端裝備製造産業集群等,已初具規模。

解讀

什麼是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它該如何培育呢?

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關鍵詞是“先進製造業”。中國電子信息産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王鵬指出,十九大報告中反復強調“質量”二字,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和理解先進製造業的全新角度:先進製造業的最根本特徵,就是質量高、效益好。因此,先進製造業並不單指技術上前沿和領先的産業,也不僅僅是指新興産業,傳統産業改造提升後如果具有了質量高、效益好的特徵,也是先進製造業。

王鵬認為,培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要注意三個“並重”。一是培育發展新興産業和改造提升傳統産業並重。二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並重。三是東部沿海地區率先培育與中西部地區重點突破並重。

他解釋説,堅持三個“並重”,意味著廣大傳統企業完全有機會深度參與到這個意義重大的工程中來。而從空間佈局看,長三角、珠三角等東部地區已經具備了建設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的良好基礎。五年來,中西部地區的武漢、成都、貴陽、西安、重慶、鄭州、長沙、合肥等地,在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智慧終端、工程機械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産業上取得了長足發展,上述地區也應爭取實現先進製造業集群的突破。(記者 王政

關鍵詞:工匠精神

十九大報告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

工匠精神提品質

鏡頭

15金7銀8銅12優勝,新突破!在剛閉幕的第四十四屆世界技能大賽上,52名平均年齡不到21歲的中國“年輕工匠”拼技能賽創意,創造了我國參加世界技能大賽以來的最好成績,展示了我國職業技能發展的整體實力。

“原來人生還有這樣一種方式,擁有精湛的技能同樣可以讓生命熠熠生輝。我想我的路選對了,那就踏實走下去。”從1260余名參賽選手中脫穎而出,以最高分獲得本屆大賽阿爾伯特大獎的19歲小夥宋彪説。在年輕一代身上,工匠精神正傳承打磨,續寫未來……

解讀

“現在很多人總想找捷徑、賺快錢,做一些華而不實的所謂‘創新’,不利於實體經濟做優做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是對社會上一些焦躁心態的矯正,“企業和勞動者腳踏實地,沉下心來提品質、創品牌,注重老百姓需求的變化,才能真正提高供給體系質量。”

如何營造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在姚洋看來,建設並完善相關制度、引導和激勵技能創新是其中重要環節。一方面,當前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偏低、地位不高,應該建立起技能水平與工資待遇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另一方面,工學一體化的技工教育有待加強,應圍繞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大力推廣企業新型學徒制度,提升職業培訓。

“不論行業、職位是什麼,在生産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專注耐心、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堅守。”姚洋説。弘揚工匠精神,更重要的是在生産經營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堅守品質,追求最好。一個螺絲沒擰緊、一條拉鏈錯了位,似乎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影響的卻是整個“中國製造”的品牌。越是那些不起眼的小環節,越不能有“差不多”的想法。(記者 丁怡婷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呂浩銘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回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