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 確保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
放開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用好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確保經濟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完善宏觀調控政策框架,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和防通脹的上限,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隨著經濟總量擴大而有所增加,但赤字率穩定在2.1%。加強財政、貨幣和産業、投資等政策協同配合,做好政策儲備,適時適度預調微調,確保中國經濟這艘巨輪行穩致遠。
詳細>>
專家解讀
潘璠:“7.5%左右”增速可實現2020年經濟總量翻一番目標
總理報告在第二部分明確,2014年增長目標7.5%左右,是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的。前面幾年略快於7%,就為後幾年減輕了壓力,留有了更大餘地,以保證小康目標可以更好地實現。
詳細>>
諸建芳:2013年創新宏觀調控體現在避免單純短期刺激 釋放潛在需求
2013年的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方法主要表現在:避免單純短期刺激的做法,不擴大赤字,不超發貨幣,而是增加有效供給,釋放潛在需求。
詳細>>
宋立:兩大有利因素拉動 下半年經濟預計明顯好轉
總體上我覺得今年有兩個有利因素的作用在增加,一是世界經濟持續復蘇的拉動作用會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來,二是從下半年開始我們的改革紅利釋放激發的發展活力會明顯的體現出來。
詳細>>
苗雨峰:只有“守住風險底線” 才能為改革和發展提供空間
推進金融改革,支持實體經濟的一個前提就是要穩定,要防住風險。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為改革和發展提供空間。由於出現重大金融風險,甚至是金融危機,從而導致經濟大幅後退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詳細>>
宋立:2013年宏觀調控的四大創新
潘璠:從統計學角度看《政府工作報告》三大亮點
諸建芳:今年政府確定的預期目標7.5%左右 包含一定彈性
苗雨峰:總理回顧去年財政金融工作時三個“不” 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代表委員審議討論
13%的廣義貨幣增長目標傳遞哪些信號?
5日提請審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廣義貨幣M2預期增長13%左右。這一增速目標,與去年的調控目標保持了一致。代表和專家表示,相對於今年我國的經濟增長水平,這一增速目標是比較適宜的。
【詳細】
代表委員把脈金融改革:金融活水如何澆灌實體之樹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讓金融成為一池活水,更好地澆灌小微企業、“三農”等實體經濟之樹,這是對當前我國金融形勢的重要把握。
【詳細】
政協委員建議完善三方面立法破除市場經濟發展障礙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郝如玉談稅收立法來龍去脈
仇保興:10年內中國房地産不可能出現大的危機
代表建議:發展“養老經濟”構建養老服務體系
"種糧不能只投入沒收入"--代表委員把脈"三農"問題
湖北副省長王曉東:全面深化改革上好市場課
彭開宙:上半年鐵路發展基金操作辦法有望出臺
網民熱議
@張天蔚: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事實,可能會在不同範疇、相對不同人群,具有不同的意義。譬如在國際外交場合,當中國以國家形象出現時,第二大經濟體的龐大體量,自然會使中國的力量和自信得到極大提升。其實在此之前,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已經幫助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獲得更大的自信和空間。
@邱仰林:
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雖然樂觀,但中國經濟目前卻面臨著迷局。綜合國內外因素,轉型升級中的中國經濟在經歷經濟增速回落,處於經歷房地産業的調控與未來新産業建立的時期。而相關數據表明,美國經濟二次衰退風險加大,我們應高度警惕;新産業構建與産業重新佈局,應全力加快。
@盛大林:
中國的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仍然很大,也就是説中國的發展還很不平衡。除此之外,中國的經濟結構也很不合理,在投資、出口和消費“三駕馬車”中,內需仍然不夠旺盛,投資主要靠政府,對外貿仍然依賴。在三大産業中,第三産業即服務業的發展仍然嚴重不足。更重要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還走在粗放、低效的通道上,“高能耗、高污染”問題仍未解決。
@蔣小華:
中國是13億人口,日本是1.27億到1.28億人口,即便中國GDP超過日本,人均GDP估計也還是日本的1/10左右,要超越日本,還要看人均GDP。如果中國人均GDP要超過日本,GDP總量要超過日本10倍,達到這一步革命尚需努力,目前只能算前進一小步。
@唐鈞:
實際上,(收入)“限高”並不難,主要看中央領導的決心。最困難的其實是“提低”,因為需要“提”的低收入群體並非只局限于社會保障對象,而是佔中國50%至60%乃至比重更高的低收入工薪勞動者,即要解決“工作貧困”的問題。“提低”不能奏效,“擴中”也就成了問題。
@劉彬:
徵收房産稅不僅可以起到調整收入分配,抑制居民多佔資源目的,更可以避免人們追逐“財産性收入”而崇尚投機活動。而且開徵房産稅目的是解決地方收入不足,為其建立長期穩定稅源,以實現地方政府事權與財力匹配。從這點看,房産稅徵收是合理的。
@李寧:
推進房産稅改革第一可以完善地方主體稅種,增加直接稅比例,建立科學合理的稅收制度體系;第二可以調控房價,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第三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因此,全面推進房産稅改革意義重大而深遠。但是,當前經濟發展因素的不確定性決定房産稅改革要謹慎。
@陳飚:
當下,宏觀調控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必須進一步鞏固房地産調控成果。僅靠限購令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形成調控房價的長效機制。今年剛需大舉入市,限購政策面臨一定的鬆動,給房地産調控帶來難度。有關部門應該加緊研製出房産稅的推廣制度,穩定消費者的心理預期,這樣才能達到調控的目的。儘早制定相關政策,和現有政策進行無縫對接,使宏觀調控得以一貫保持穩定性和連續性。
@馬躍成:
不是説住房不能投資,住房的投資屬性是天生俱來的,但問題是這些年房地産基本上就成了投資的市場,忽視了住房的本質,這是問題的關鍵。通過房産稅調節居民的住房持有數量,做到住有所居、居有所用,既能滿足人們的住房合理需求,又能遏制樓市過度投資行為,避免房地産泡沫化以及對資源的過度消耗和浪費。
@千萬間:
從上海、重慶房地産稅的試點情況來看,由於徵收額較小,對於抑制房地産市場價格的作用實在有限。土地價格過高是引發高房價的根本原因,如果只想從增加房産稅徵收方面調控房價,而不從土地出讓金制度改革入手調整我國的住房價格,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
媒體聲音
新華社:
李克強總理在報告中解釋説,“7.5%左右”這一目標“兼顧了需要和可能”。報告同時提出,保持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作為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任務目標所必須把握的原則和政策導向之一,“區間論”今年首次走進政府工作報告。
新華網:
進入增速換擋、轉型升級新階段的中國經濟,正在探索新的合理區間和新的宏觀調控方式。過去一年,面對經濟下行較大壓力,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穩定宏觀政策,創新宏觀調控方式,全年經濟增長7.7%,增速與上年持平,為今年經濟平穩健康發展打下較好基礎。
中國網:
“明確區間”是指中央明確提出要守住穩增長、保就業的下限,要守住防通脹的上限。明確這樣一個區間以後,增強了社會信心,穩定了社會預期。同時,無論是下限的保增長、保就業,還是上限的穩通脹,根本上還是為了改善民生,還是確保人民的就業能夠增長,收入能夠增長,收入能夠不受物價上漲過多的影響。所以實際上是執政為民、以人為本在宏觀調控方式中的體現。
香港《明報》:
習李新班子自上任以來,便多方面強調要淡化GDP數字的重要性。李克強在政協經濟組談及對今年宏觀經濟的看法時,已經完全貫徹其“底線思維”,表明今年經濟發展目標就是要“增長與就業不穿下限,通脹不破上限”。
台灣《旺報》:
新一屆領導已經意識到深化改革過程中的種種困難和風險,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4日會議指出,要向深化改革要動力,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穩定和完善宏觀政策框架,確保經濟運行處在合理區間,著力推動提質增效升級。
路透社:
中國政府確定的2014年宏觀經濟三大目標和去年保持一致,符合市場基本預期。分析師認為,這同時也傳遞淡化數量指標的意圖,今年穩定是前提,改革是首要任務。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
雖然任何低於去年7.5%的增長目標都可能對全球財政市場造成驚嚇,但是,一些經濟學家堅稱,這意味著政府下決心支持一個更為平衡的經濟。
美國《華爾街日報》:
7.5%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與過去兩年的目標一致,與過去20年每年在7%至8%之間的目標也大致相當,所有這一切顯然都意在釋放穩定性和持續性的信號。現在也許是該降低預期的時候了。
英國《金融時報》:
李克強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稱,中國2014年經濟增長和通脹目標分別為7.5%左右和3.5%左右,M2增速目標仍為13%左右。中國宏觀經濟三大目標和去年保持一致,這也符合市場的基本預期。
全國人大
全國政協
最高法院
最高檢察院
國務院部門網站
外交部
國防部
發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家民委
公安部
監察部
民政部
司法部
財政部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土資源部
環境保護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交通運輸部
水利部
農業部
商務部
文化部
衛生計生委
人民銀行
審計署
國家語委
航天局
原子能機構
核安全局
國資委
海關總署
稅務總局
工商總局
質檢總局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
體育總局
安全監管總局
食品藥品監管總局
統計局
林業局
知識産權局
旅遊局
宗教局
參事室
國管局
預防腐敗局
版權局
僑辦
港澳辦
法制辦
國研室
臺辦
新聞辦
防範辦
新華社
中科院
社科院
工程院
發展研究中心
行政學院
地震局
氣象局
銀監會
證監會
保監會
社保基金會
自然科學基金會
信訪局
糧食局
能源局
國防科工局
煙草局
外專局
公務員局
海洋局
測繪地信局
鐵路局
民航局
郵政局
文物局
中醫藥局
外匯局
煤礦安監局
檔案局
保密局
密碼局
地方政府網站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上海
江蘇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東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海南
重慶
四川
貴州
雲南
西藏
陜西
甘肅
青海
寧夏
新疆
香港
澳門
台灣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
駐港澳機構網站
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
駐外使領館網站
駐外機構
新聞媒體網站
人民日報
新華社
中國網
中央電視臺
求是
中國日報
中國廣播網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
中青報
光明日報
經濟日報
中央企業網站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
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國家電網公司
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華能集團公司
中國大唐集團公司
中國華電集團公司
中國國電集團公司
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電信集團公司
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公司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公司
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公司
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
東風汽車公司
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公司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
中國東方電氣集團公司
鞍山鋼鐵集團公司
寶鋼集團有限公司
武漢鋼鐵(集團)公司
中國鋁業公司
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
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
中國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
中國中化集團公司
中糧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五礦集團公司
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
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
國家開發投資公司
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
華潤(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香港中旅(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
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
中國誠通控股公司
中國中煤能源集團公司
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機械科學研究總院
中國中鋼集團公司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公司
中國鋼研科技集團公司
中國化工集團公司
中國化學工程集團公司
中國輕工集團公司
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
中國鹽業總公司
中國恒天集團公司
中國中材集團公司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公司
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
北京礦冶研究總院
中國國際技術智力合作公司
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中國中車集團公司
中國鐵路通信信號集團公司
中國鐵路工程總公司
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普天信息産業集團公司
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中國農業發展集團總公司
中國中紡集團公司
中國中絲集團公司
中國林業集團公司
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
中國國旅集團公司
中國保利集團公司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
中國冶金地質總局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
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民航信息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油料集團公司
中國航空器材集團公司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黃金集團公司
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
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
中國華錄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貝爾股份有限公司
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
華僑城集團公司
南光(集團)有限公司
珠海振戎公司
中國西電集團公司
中國鐵路物資(集團)總公司
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
有 關 單 位
供銷總社
中國行政管理學會
中央政府採購
國家域名註冊管理網
中國殘疾人聯合會
版權所有:
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