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中央投資對口支援推動汶川地震災區民生明顯改善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2月11日   來源:新華社

讓災區群眾過上好日子
——中央投資和對口支援推動汶川地震災區民生明顯改善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劉錚、葉建平)汶川地震極重災區四川省綿竹市東北鎮儀馬村村民丁志貴一家2月5日天剛亮就開始忙碌起來:收衣被、抬傢具、搬電器……這天,丁志貴和1700多戶受災群眾一起,搬進了由南京援建的安置小區。

    “‘新年新氣象’嘛!我們也住進小區,過上和城裏人一樣的生活了。”丁志貴笑得合不攏嘴。

    “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所有的受災群眾都能過上好日子!”南京援建指揮組副總指揮賈德裕感慨萬千。

    雖然汶川大地震已過去近兩年,但全國人民始終牽掛著災區群眾。中央財政3000億元災後重建基金已先後撥付2215億元,19個省市對口支援744億元已到位449億元……

    在震後第二個春節即將來臨之際,記者走訪地震災區發現,源源不斷的中央投資和兄弟省份的鼎力相助,已讓災區群眾生活和當地經濟發展有了質的飛躍,災區民生明顯改善。

    住房、學校、醫院:災後重建堅持民生優先

    這是一組令人欣慰的數字:

    ——四川150多萬戶住房毀損農民,在今年春節前都將基本搬進永久性住房,城鎮住房重建預計5月底前基本完工;95%以上的學生搬入永久性校舍;醫療衛生機構重建開工率達93.7%。

    ——甘肅地震災區近70萬戶居民住房維修重建已在去年底前竣工,災區群眾住房問題得到了根本解決。

    ——陜西地震災區9萬多戶住房毀損居民在去年春節時都已住進了新房,57所新校園趕在去年秋季開學前都已投入使用,新建的兩家醫院成為陜南山區條件最好的醫院。

    以人為本、民生優先,這是災後恢復重建從規劃就開始奉行的“指針”。《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工作方案》明確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優先恢復重建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和公共服務設施。

    “要從災區群眾生活生産需要出發,把災區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穆虹説。

    中央財政和各對口支援省市在安排災後恢復重建項目時,均把保障民生作為基本出發點,優先安排居民住房、學校、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重建。19個對口支援省市,精挑細選出數萬名經驗豐富、技術過硬、吃苦耐勞的骨幹力量前往災區。

    修復重建城鄉居民毀損住房擺在災後重建最為優先的位置。中央財政補助、對口支援省市建設、銀行優惠貸款、社會捐助,再加上居民自籌資金,多方合力,使得一排排統一規劃、設施現代的漂亮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地震災區。

    走進蘇州市對口支援的綿竹市孝德新城,我們仿佛置身於江南水鄉。漫步在新城的“蘇州水街”,一條小河曲徑通幽,兩岸楊柳依依;一排排白色的墻腰,開著扇扇軒窗掩映在河中……新城裏,安置小區一幢幢嶄新的樓房已經完工,春節前後將全部交付使用。

    在北京援建的什邡市紅白鎮峽馬口村,一幢幢古香古色的木屋依山而建。39歲的任學蓉正在給房屋貼瓷磚。任學蓉在地震中愛人不幸遇難,留下兩個孩子。震後,任學蓉和另一名在地震中失去愛人的劉利明重組了一個新家,開始了新的生活。兩口子的新房共有100多平方米。

    “真的很感謝國家和社會,給了我們活下去的希望。”任學蓉家建房子,國家補助了3萬多元,後來又領到黨費補助3000多元,自己只出了1萬多元。

    一幢幢住房給了受災群眾溫暖的家,一座座安全堅固、設施現代的校園,寄託著災區未來的希望。對口支援建設者不但把校園建成當地最安全、最漂亮的建築,而且給學校配備了往往只有發達地區才有的現代化設施。

    記者來到了由北京對口援建的紅白鎮的中心小學,這所被震毀的學校如今煥然一新:白墻灰瓦的教學樓、紅綠相間的塑膠跑道……在機房裏,校長程世林正帶著幾名技術人員在緊張地調試著電腦。

    “現在的學校可比過去先進多了,每間教室都有投影儀和電腦,講課都是多媒體教學,學生們每週都會有計算機課呢!”程世林説。

    災區人民的健康依舊是全國人民的牽掛。在災後重建中,一個完備的市、縣、鄉鎮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體系建立了起來。在醫療機構硬體提升的同時,當地醫護人員也得到了來自大城市大醫院的培訓,醫護工作的水平得到了提高。

    去年12月,上海援建都江堰市的14家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移交。與此同時,第七批200余名上海援建醫務人員也飛赴都江堰,開展對口培訓。

    “醫療衛生系統重建,可不能簡單地蓋醫院,更關鍵的是幫助災區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上海第六批對口支援醫療隊隊員黃建華介紹説,地震發生後,上海援助都江堰市的醫務人員已累計超過了1000人,幾乎每週都會給災區基層醫務人員培訓。

    住房、學校、醫院……在災後重建過程中,一個個民生項目改善著受災群眾的生活。北京市對口援建指揮部指揮長劉永富説:“災後重建是系統工程,必須先從民生領域著手,重點解決受災群眾和貧困群眾的生産、生活困難,快速恢復城鎮功能。”

    發展經濟解決就業:災後重建的長久之計

    1月20日,什邡市“京什産業合作園”裏鑼鼓喧天,由北京對口援建的産業合作園6個項目集中開工,其中包括鈦合金飛行器零部件科研生産基地等,總投資超過6億元,能安排上千人就業。

    在災後恢復重建中,各對口支援省市不僅重視恢復和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而且為災區經濟社會發展做長遠考慮,結合援助方和受援方各自的特點,因地制宜培育災區的優勢産業。

    “援建災區不是一味地‘輸血’,必須培育災區的‘造血’能力。只有經濟發展了,老百姓就業解決了,災區群眾的美好生活才能夠長久,我們才能真正地放心。”蘇州對口援建指揮部指揮長沈國芳説。

    最新統計顯示,19個對口支援省市與受援地區累計簽約産業合作項目400多個,協議投資550多億元,已經落實資金77.9億元,為受援地區群眾累計提供就業崗位161.8萬個。其中,幫助災區建設工業園27個,投資31.8億元。

    在綿竹江蘇高效農業示範園管理培訓區裏,記者遇到了江蘇對口援建工作者劉照亭。從2008年7月奔赴綿竹援建至今,劉照亭還是不太適應那裏的生活,然而他帶來的農業新技術與現代農業理念卻顯示了強大生命力,把龍門山下“染”成了鬱鬱蔥蔥的一片。

    譚紹華是當地水果種植大戶,也算是個“土專家”。過去由於種植技術落後,每年每畝地只有一千來元利潤。在劉照亭等江蘇農業技術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他去年引進了先進品種,對種植方法進行改造,每畝利潤達到3000元。

    “各對口支援省市不僅為災區帶來了資金、人才、項目,也為災區帶來了新的思路、新的觀念,為災區長遠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國務院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説。

    在陜西省地震重災區略陽縣,天津市的援建者利用當地電廠排放的廢棄物——粉煤灰為原料,採用先進技術生産質量輕、強度高的粉煤灰蒸壓磚。這個年産標磚5000萬塊的磚廠,不但解決了廢棄粉煤灰長期佔地並污染環境的問題,而且成為當地首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示範企業。

    遼寧省推動華晨汽車到四川省安縣投資建設汽車産業園,投産後將實現年産值127億元,創利稅8億元;在成都市都江堰,上海援建者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打造出10萬畝特色效益農業集聚區,推動了當地優質糧油、特色水果、藥材等優勢産業的發展;廣東省在汶川縣三江鄉打造出了一個藏族風情旅遊區……

    在推進災區特色優勢産業發展的同時,對口支援省份還幫助受災地區轉移剩餘勞動力,這也是災後重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北京舉辦的一場招聘會上,我們遇到了40歲的什邡市師古鎮清泉村村民羅炳榮。當時,他正在耐心地填寫著北京兄弟搬家服務有限公司的就業意向登記表。“北京不僅幫我們蓋房子、修公路、建學校,連我們的工作都考慮到了。搬家工作雖然辛苦,但是有活幹,生活就有希望嘛!”羅炳榮説。

    在各對口支援省市的傾情相助下,地震災區在源源不斷得到“輸血”的同時,“造血”功能不斷增強。災區群眾不但住上了新房子,更將過上好日子。

    初步統計顯示,2009年四川省經濟增長14.5%,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2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3%。

    傳承民風民俗:幫助災區群眾重建精神家園

    在蘇州對口援建的年畫産業基地——綿竹市孝德鎮射箭臺村,蘇州桃花塢與綿竹年畫這兩大精彩各異的傳統年畫2月6日舉行聯展,在交流與傳承文化的同時,吸引了眾多遊客和客商前來。第九屆中國·綿竹年畫節的序幕就此拉開。

    射箭臺村是綿竹年畫的發源地,震前年畫從業人員超過2000人,但基本處於家庭作坊式的狀態。蘇州市對口援建後,決定投資3000萬元打造一個集年畫製作、展銷、傳習以及鄉村旅遊為一體的年畫産業基地。

    在射箭臺村年畫展示館一樓,32歲的羅敏小心翼翼地繡著大型年畫《二十四孝》。震後參加了年畫刺繡免費培訓的她告訴記者,這幅畫已經繡了10多天,再過1個多月就能完工了。

    汶川地震災區的許多地方,有著傳統而獨特的民風民俗,有的還是羌族、藏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區。災後重建中,撫平災區群眾的心靈創傷,幫助災區群眾傳承民風民俗,保護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成為大家共同努力的目標。

    《國家汶川地震災後重建規劃工作方案》特別強調,在重建生活家園的同時,注重精神家園建設。

    “我們要重建地震損毀的家園,還要撫平心靈的創傷。”湖南省對口支援理縣災後重建工作隊隊長張銀橋説,湖南省在地震災區成立了首支由政府主導的社會工作服務隊“湘川情”服務隊。服務隊在理縣已成功舉辦了催眠師培訓班等3期社會服務培訓,舉辦幹部心理輔導知識培訓講座30期,為1500多人次提供了心理諮詢與康復治療。

    民政部統計顯示,汶川地震發生後一年內,共有1000多名社會工作者深入災區一線,在社會福利、社會救助、災害救援、教育、衛生、司法、就業服務以及社區建設等各個領域,幫助他們重建精神家園。

    在汶川,廣東對口援建文化項目中,文化館、文化中心、影劇院、圖書館、禹羌博物館、大禹雕塑、工人文化宮等,應有盡有;在安縣,210個行政村均建有文化活動室,近千種農技書籍在各農家書屋間流轉……

    生活家園和精神家園的重建,激發起全民災後重建的力量——

    “遭了那麼大的災,哪能光等著政府救濟。”四川省青川縣黃坪鄉棗樹村左手殘疾的村民石光武,在自己經營的小超市裏負責進貨,平時在周邊打工掙錢。他和聾啞的愛人一起,憑著自己的努力,成為全村第一批開始重建並搬進新居的村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村裏懸挂的那幅標語“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

    2010年是災後重建的決勝之年。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對口支援省市的無私援助下,災區人民頑強努力、奮力拼搏,努力實現兩年內基本完成原定三年的災後重建目標任務,讓災區人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生命線”貫通--汶川地震災區基礎設施重建紀實

    480多個交通項目完全損毀,上億立方米塌方土石覆蓋在通往震中汶川的都汶公路上;171座35千伏以上變電站因震受損,2700多條電網線路停運,其中164條高壓線路完全損毀;災區水系被破壞,地處高半山上百個受災鄉鎮、村落數萬名群眾飲水困難……634天前的那場大地震摧毀了川、甘、陜數十萬平方公里上的道路、橋梁、電站、水廠等基礎設施,上萬億元的社會財富瞬間湮滅。

    但今天,距離汶川特大地震僅僅600多天,一條條嶄新的道路在災區蜿蜒綿長,一座座電站被修復發電,一個個飲水工程讓受災群眾在自家的廚房裏直接取用乾淨衛生的自來水…… >>詳細

    全國對口支援災區重建紀實:兄弟攜手 重建家園

    2010年1月25日,正在建設中的青川縣上坪安居小區。四川省青川縣是5·12大地震中受災比較嚴重的縣,浙江省寧波市擔負起青川縣對口援建工作。由寧波市全額援建1.5億元的青川縣上坪安居小區建築面積7萬多平方米,內建幼兒園、小學、高中各一所,建好後可入住670多戶居民。 新華社記者 陳樹根 攝

    如今的四川地震災區,到處是兄弟聯手、親人並肩,你追我趕重建家園的火熱場面。

    隨著抗震救災逐步進入災後重建的新階段,全國19個省市對口支援四川震後恢復重建,“一省幫一重災縣”,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方略再一次推進!

    災區人民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詳細

 
 
 相關鏈結
· “生命線”貫通--汶川地震災區基礎設施重建紀實
· 江蘇省援建汶川地震災區:500天捧出一個新綿竹
· 汶川地震災區重建報告:重建中崛起 希望中奮進
· 民政部:目前汶川地震災區農房重建任務基本完成
· 四川汶川地震災區受災群眾溫暖過冬得到精心安排
· 汶川地震災區兒童回訪記: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