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部委約作品名單出爐 藝術節為上海文化原創助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06 08:43 來源: 解放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你能想象世界頂尖的88位芭蕾舞者、80人交響樂隊、80人合唱團共同演繹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的恢弘場面嗎?

    2014年11月,這樣美好的期望,因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委約將呈現在閉幕式舞臺上。和《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一樣的委約劇目還排定了兩部:上海音樂學院的原創歌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將成2014年藝術節開幕大戲,而與香港藝術節共同委約製作的《蕩寇志》,則是知名搖滾京劇《水滸108》的第三部。

    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總監劉文國介紹,自2013年開始,上海國際藝術節連推數部委約劇目。“十幾年來,藝術節請進來的好劇不計其數,為上海成為一方文化碼頭做出貢獻。而今,改革轉型中的藝術節要為塑造上海文化源頭髮力。有了優秀劇目的原創能力、才華橫溢的本土藝術家,藝術節就能更好地實現中西文化的雙向交流。”

    委約:四地聯手燒“原創大餐”

    幾乎所有運營十年以上的劇院、藝術節都會面臨一個窘境,世界頂尖劇目“能來的都來了”,還有什麼好劇目可供選擇?

    2011年,上海國際藝術節邁入第12個年頭,這個問題愈發顯得繞不開了。“那一年,我們將眼光放遠,找到了香港藝術節、澳門國際藝術節與澳門音樂節、台北藝術節,産生了兩岸四地共同合作委約劇目的想法。”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總裁王雋介紹,2013年,藝術節首次推出委約劇目,包括與香港藝術節聯合委約的舞臺劇《青蛇》、與譚盾委約的《微電影交響詩:女書》以及與上海戲劇學院委約的話劇《蘇州河北》。其中,《青蛇》的製作方式得到了業界人士大力讚許。該劇不僅有兩地藝術節的聯合委約,有國家話劇院的導演及演員班底,還有蘇格蘭國家話劇院進行作曲、舞臺及燈光設計。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之後的委約項目接踵而至。據介紹,幾乎就是在宣佈委約《青蛇》後,滬港兩地藝術節在香港舉行的推介會上宣佈,台灣當代傳奇劇場的《水滸108Ⅲ—蕩寇志》成為下一部委約的作品。

    滬港澳臺四地藝術節的聯合委約,還只是個開始。根據藝術節組委會的計劃,除了兩岸四地藝術節每年聯合委約一部作品,尋找合作委約夥伴的觸角還在不斷延伸。如2014年另一部重磅委約作品 《貝多芬第九交響曲》,首次集結了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東京芭蕾舞團與上海芭蕾舞團三團聯合演出。

    扶青:打造藝術節“創業板”

    在愛丁堡藝術節考察時,街頭青年充滿想象力的藝術展示讓劉文國萌生了一個想法,“如果把這些青年人聚集在一起,會多有趣?”

    2012年,上海國際藝術節首次推出“扶持青年藝術家計劃”。當年,共有9位青年藝術家通過嚴格篩選,在《上海·夢》為主題的演出中呈現各自的原創小戲。林兆華、譚盾、王媛媛、譚豆豆等藝委會專家邊看邊呼“創意無限”:王翀的影像戲劇《海上花2.0》,將真人表演與即時影像疊加呈現,展示舞臺表現的無限可能;尹昉的現代舞《底片》,以紙張構建弄堂、拱門等幾何形建築,讓舞者與光影共舞;董傑與趙磊創作的二胡肢體劇場《關雎》,創造性地將二胡的“內弦”與“外弦”演化為“君子”的內心與外在。

    這項關注青年的計劃也引起香港、澳門、台北等地藝術人的濃厚興趣,香港藝術節節目副總監蘇國雲還特別應邀擔任了 “扶青計劃”顧問。在看了《上海·夢》之後,台北藝術節的藝術總監耿一偉就當即拍板邀請王翀參演台北藝術節:“台北與上海都是面向未來的城市,藝術節就是城市精神的表演,兩個面向未來城市的藝術節就是要關注青年。”

    同時,滬港澳臺四地藝術節還商定,通過輪流舉辦“青年藝術家項目孵化會”,以交流演出、工作坊等形式推動青年藝術人才的脫穎而出。於是,次年的“扶青計劃”就升級為“青年藝術創想周”。8天時間裏,200余場演出、31場工作坊與講座、30項視覺藝術展覽、64部微電影在上戲匯集,又有一批優秀青年藝術家在這個舞臺上嶄露頭角。

    “如果説我們花大力氣製作的委約劇目是藝術節的主板;那麼‘扶青計劃’就是創業板,在某種意義上提升了藝術節的氣質。”王雋説,“這也讓我們在將藝術節辦成‘人民大眾的節日’的前提下,開拓了創新性、專業性的新領域。”

    平臺:為原創“走出去”鋪路

    齣戲、出人,上海國際藝術節在與港澳臺三地聯動合作的過程中,逐漸改變了以往僅為“劇目邀請演出平臺”的身份。

    與香港藝術節、台北藝術節、澳門兩個藝術節各自鮮明的風格相比,上海藝術節的最大特色就在於它的綜合性,以及背靠上海這樣一座國際大都市。在王雋看來,“其實香港藝術節方面也很羨慕我們。他們認為,全世界各地的藝術總監和賣家都願意來,是因為我們有展示和推介演出的交易會,他們能看到中國最新創作的原創劇目。這是全世界藝術節都在迫切尋找的。”

    事實上,自從兩岸四地的合作開啟後,上海國際藝術節推出的原創劇目就有了走向世界的新通道——從上海,到香港、澳門、台北,然後到世界各地。話劇《青蛇》目前正在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獻演,話劇《蘇州河北》正在為赴以色列演出而進行修改。最讓藝術節感到欣喜的,是譚盾的交響樂《女書》,無論走到什麼國家,譚盾都不帶走中國任何一個演奏員,而是與當地樂團合作呈現。 “這樣一來,走出國門的優秀的民族文化就不再是‘一次性’,而是可能對其他國家的文化産生真正長遠的影響。 ”劉文國説。

    青年人充滿創意的實驗劇目也受到世界各地觀眾的喜愛。如今,王翀的《雷雨2.0》、趙磊的《關雎》已走進台北,羅月冰的《半醒》則參加了2013年秋季COART亞洲青年藝術現場及2013日本橫濱舞蹈節。王雋介紹,藝術節提供的這些平臺,為他們鋪墊了走向世界的路。(記者 李崢)

責任編輯: 雷麗娜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