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穩致遠:解讀李克強遼寧講話之調結構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08 11:43 來源: 中國經濟時報
【字體: 打印本頁

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培育新接續增長動力 
——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
行穩致遠:DRC解讀李克強遼寧講話(3)·調結構篇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在遼寧省主持召開部分省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強調,調結構是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有利於培育和形成更具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要圍繞破解城鄉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調整産業結構等要求,加快重點投資項目建設,及時撥付預算資金;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創新政策性投融資機制,支持保障房建設特別是棚戶區改造;加快中西部鐵路、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新興業態發展,補上服務業這個“短板”,在産業結構優化中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日前採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培林,對此進行解讀。他認為,今後中國培育新接續增長動力,必須著力於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必須放寬準入、鼓勵創業、創新和試錯,並根據實踐進展情況,配套以相關監管措施,促進服務業發展。

著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時報:李克強總理關於結構調整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等方面的講話透露出哪些需要重點關注的信息?

劉培林:李克強總理所強調的是今年下一階段乃至更長時期經濟工作的主要方向。我個人特別關注其中的兩點。

第一,調結構是穩增長的重要支撐,有利於培育和形成更具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我國于2010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後,又經過了三年的高速增長,發展階段得到進一步提升。但這同時也意味著我國通過技術模倣實現快速追趕的潛力又進一步縮小了。因此,今後培育新接續增長動力,必須著力於推動經濟轉型升級。所以,總理講話中,既強調調結構在短期內穩增長的作用,更強調調結構在培育具有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方面的效果。

第二,我還關注總理所講的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新興業態發展,補上服務業這個“短板”,在産業結構優化中推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這和上一點是呼應的。按照經濟追趕的一般規律,在我國今後的發展階段上,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將逐步超過製造業和第二産業。實際上2013年服務業增加值已經超過了第二産業。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的提高,既有巴拉薩—薩繆爾森效應所推動的服務業相對價格快速上漲的作用,更離不開服務業真實生産率提升。可以説後者是中國未來增長潛力的重要決定因素。促進服務業發展,除了完善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創造良好發展環境外,更重要的就是促進創新,特別是新業態的發展。服務業較之製造業而言,創新活動更容易模倣,所以,發達國家出現的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幾乎可以立即在中國落地開花,並憑藉中國巨大的市場規模而迅速壯大。此外,我國也完全有可能在創造新業態、開創新模式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領先於發達國家。所以,應當通過放寬準入、鼓勵嘗試和創新,並根據實踐進展情況,配套以相關的監管措施,促進服務業的創新和生産率提升。

中國經濟時報:近幾年來,中國加大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李克強總理在座談會上再次強調調結構在穩增長中的作用,中國將繼續深化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要有利於培育和形成更具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未來可能在哪些方面加大結構調整的力度?

劉培林:上面我談了這一點。在這裡,我想進一步談談關於結構調整問題。目前,結構調整面臨的兩大任務,一是促進轉型升級,這是一項具有長期意義的任務,這一點前面已經分析過了;另一個就是化解過剩産能。這既是短期的燃眉之急,也是具有長期意義的任務。通常大家對化解産能過剩的長期性認識還不足。下面我由短期到長期依次分析關於化解産能過剩的任務。

化解過剩産能,是消除短期宏觀經濟風險、把社會的流動性解放出來並重新配置於新的生産率更高、市場前景更好的行業和部門的必由之路。就目前階段的情況看,化解過剩産能,可以考慮在供給側做減法,也可以考慮在需求側做加法,即開拓那些發展階段比我國低的發展中國家對大宗製造品的需求空間。

從更長遠的角度看,進入到相對成熟的較高發展階段、大部分要素都充分具備的條件下,一個社會持續的轉型升級,往往意味著創造性破壞,産業有興替,企業有興衰,所以,社會需要有一個長期的機制,保證被淘汰的産業和企業比較順暢地退出。雖然這種意義上的退出是小規模過剩産能的退出,不同於目前的所要化解的大規模的過剩産能,但是在機制上有共通之處。所以,化解産能過剩,不僅僅是當前的任務,也是“培育和形成更具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所要求的前提性機制之一。

有限的資金要用到刀刃上

中國經濟時報:為拉動地方經濟增長,各地爭先恐後加大投資力度,上馬了一大批項目。李克強總理在座談會上強調,“圍繞破解城鄉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調整産業結構等要求,加快重點投資項目建設,及時撥付預算資金。”中央政府將鼓勵地方投資哪些類型的項目,這種導向對地方經濟將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劉培林:我國雖然已經是上中等收入國家,基礎設施和設備的發展水平也比較高,尤其是東部一些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已經接近可比發展階段的相對發達經濟體的水平,但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施水平未來尚有一定發展空間,全國範圍內的設備水平還有很大的升級空間。總理指出的“破解城鄉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縮小區域發展差距、調整産業結構等”,就是這些領域的發展空間所在。比如,改造棚戶區,可以消除城市內部二元結構;再比如,通過推進城鎮化吸納更多人口,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可以縮小城鄉差距;又如推動高端製造業發展,可以推動産業升級。地方政府應該按照這樣的導向和要求來安排重點項目,而不應該在過剩産能領域繼續加大投入。

中國經濟時報:李克強總理在座談會上強調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對解決我國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

劉培林:現代農業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過分。以往的工業化和城鎮化對農地造成一定的污染,實際上相當於減少了有效耕地面積;今後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還會佔用一定耕地;農業生産目前面臨的水資源短缺等形勢日益嚴峻;農業部門要為工業和服務業提供原料;目前農業部門中相當大部分的從業人員,也需要轉移到生産率更高的製造業和服務業部門中。所有這一切問題的解決辦法,都指向提升農業生産率。這就是發展現代農業的意義所在。

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的條件也更加成熟。我國物質資本更加雄厚,農業機械化的條件更好;農業科研投入和財政支農資金規模,保持在可觀的水平上。這些都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更好的條件。除此我想強調的是,現代農業,離不開一支現代農業勞動力隊伍。這樣一支隊伍,並非我們習慣思維中所默認的、靠祖祖輩輩經驗傳遞而務農的勞動力,而應該是受過系統的農業耕作訓練、懂得農業經營的隊伍。形成這樣的隊伍,可以採取多種方式,或者通過把農民組織起來,搞高水平的合作社;或者通過引入專業化的農業生産企業;或者為具備專業知識、具有從事農業生産經營能力和願望的城市勞動力,比如大學生,提供從事農業的機會。這就涉及到農業生産規模的提升和生産經營體制的適度調整等。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張一鳴)

責任編輯: 姜晨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