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視點:4G如何避免“高技術低服務”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4-10 20:22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海南博鰲4月10日電(記者王存福、趙葉蘋)“4G來了”。一些都市隨處可見的廣告詞足見當下4G宣傳的熱度。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稱,中國4G普及速度將遠超3G,而全球通訊市場格局也會因此發生巨大變化。

高端技術能否帶來相應的服務?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參會者就4G如何影響百姓生活等議題進行了熱烈討論。

網速更快,收費能否更便宜?

移動互聯網前景無限,是不爭的事實。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盧衛表示,預計到2015年,移動互聯網信息消費規模將達2萬多億元。

然而,一些省市的3G、4G高資費卻令用戶望而卻步。在海南,3G用戶超出包月流量套餐後,收費標準高達1兆1元;在北京和廣州,4G用戶超出流量套餐後,收費也達到1兆0.3元左右。

參加“4G-佈局真正的移動互聯時代”分論壇會議的嘉賓、高通首席執行官史蒂夫·莫倫科夫指出,4G技術不僅意味著速率更快,而且服務成本價格應該更低。

“資費一直是通信用戶比較敏感的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兼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鄔賀銓在分論壇會上指出,中國移動寬帶發展較晚,3G是從2009年開始,目前用戶佔整個移動用戶的比例也只有30%左右,4G才剛剛開始,“在帶寬還不夠寬的情況下,平均資費就相對比別人高”。

VIVA無線新媒體創始人兼CEO韓穎在分論壇會上以自己的使用體驗指出,移動通信成本相對高,原因還是需求和服務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移動通信領域競爭不充分,就會讓運營商變懶,不需改進服務便能穩獲高利潤。

“為什麼不能設計更為靈活、合理的計費方式,讓用戶享受更好服務?”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明介指出,如何給服務合理定價,不僅關涉廣大用戶,對於技術和投資者也非常重要,運營商需要在技術和資費之間選擇一個平衡點。

4G變2G,廣告宣傳與實際服務脫節

“幹道速度提升較大,一到終端入口速度就降低,這確實是一種很糟糕的體驗。”一位參加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會的嘉賓告訴記者,4G雖然提升了傳輸速度,但管理及終端服務還沒有跟上,也會讓用戶的體驗大打折扣。這就像小汽車在高架橋行駛很快捷,一旦進入街區出口就慢了下來。

實際上,類似的情況在小區寬帶使用中也普遍存在。有用戶反映,接入一定標準的帶寬後,隨著小區用戶的增加,上網速度會明顯慢下來。

論壇期間,與會者反映當前4G的廣告宣傳與實際服務脫節。“運營商或經營者宣傳時説4G速度很快,而用戶入網後感受並非如此,是因為基站較少和網絡覆蓋不足。”一位嘉賓説。

糟糕的在網體驗,正加重用戶對4G前景的懷疑。通過梳理徵集到的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網友“我有問題問博鰲”發現,人們對當前4G網絡覆蓋問題抱怨聲不斷:“從買來,就沒見過LTE信號”;“每天看著信號從4G跳到3G,再跳到2G,直到手機電力被耗光”。

由於網絡覆蓋差,一些辦理4G合約機套餐的用戶發現在辦公室、商場和地下室都沒有4G信號,“4G”幾乎成為擺設。

“移動通信受頻率約束,沒有足夠頻率就很難建站。”鄔賀銓指出,中國城市頻率很緊張,已經成為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

飛象網總裁項立剛在會外對記者説,國家有關部門應當推進協調,處理好相關利益關係,有序推動4G建站、覆蓋,讓更快的網絡真正服務百姓。

提供增值服務,才能體現變革

“4G帶來的移動互聯正向我們走來,觸角遍及各個領域,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分論壇主持人吳亮説。

目前國內4G管理和服務還沒有跟上。與會嘉賓坦言,只有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才能體現4G對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尤其在移動互聯、物聯網等領域。

“現在4G、移動互聯網的創新還處在初級階段,還沒有充分發揮4G技術所有的潛力。”E.L.羅斯柴爾德公司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羅斯柴爾德夫人説,4G可在很多方面擴展人類的想象空間。其應用將像一陣風一樣吹來無處不在,比如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自動化能力,通過4G駕駛汽車避免交通事故等。“我坐在北京,可以通過移動互聯網、遠程控制系統,關上我家的窗戶、打開窗簾,我可以在任何地方控制我的銀行賬戶”。

“充分運用好4G、移動終端、物聯網等相關技術,挖掘4G技術潛力,實現有效成功過渡,是走出當前4G發展掣肘的關鍵。”史蒂夫·莫倫科夫説,未來基於4G鋪設的快速通道,所有的設備都將互聯互通,人類將進入信息海洋,將會出現無處不在的聯網。

4G與移動互聯網對相關産業的滲透已經出現。在我國,已有不少企業展開移動終端的生産,並將其運用到電動車管理、電梯管理、水壓監測等範疇。

鄔賀銓對記者説,移動終端的發展,是因為3G技術,而4G技術會進一步推動移動終端發展,這樣可為增值服務提供更大的空間。

與會嘉賓認為,電信運營商需要加強增值服務並且降低資費,在提供高新技術的同時也提供優質服務。

責任編輯: 劉嘯萱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