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政府收支權力 堵住腐敗漏洞 ——全國人大常委會與會人員熱議預算法三審 新華社北京4月23日電(新華社記者韓潔、高立、程士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3日在分組審議預算法修正案草案三審稿時指出,三審稿在完善全口徑預算體系、細化預算公開、完善轉移支付規定、規範地方政府舉債等方面都有較大進步,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體現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對財稅體制改革的總體要求。 但與會人員同時強調,預算法是一部事關民生問題的“經濟憲法”,其修訂關係到能否管住政府錢袋子,能否實現陽光政府,讓國家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建議對社會高度關注的預算公開、專項轉移支付、地方債等熱點問題重點細化完善。 預算法要管住政府“愛吃的嘴”“亂跑的腿” 與二審稿相比,三審稿一大進步之處是將“規範政府收支行為”寫入立法宗旨,且在監督政府花錢方面有所完善,如第13條明確了未列入預算的不得支出的原則,有利於防止財政資金的濫用和浪費等。 “何謂財政預算?就是國家的財政收支賬本。預算是否合理,直接關係到所有人的利益。”任茂東委員説,社會上反映強烈的三公經費、專項轉移項目不透明、“跑部錢進”等問題,很大程度上與預算制度不完善有關。 他建議,預算法修改應建立較完善的預算制度,編制密實的籠子,更好地監督政府花錢,真正把政府收支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防止腐敗的産生,不能“牛欄關貓”。 “預算一旦確定就不得隨意更改。”董中原委員建議,要管住政府錢袋子,預算法應確立預算的法律約束力。 保障百姓知情權讓預算在陽光下運行 與會人員指出,三審稿細化了預算公開規定,強調公開機關運行經費、政府採購等重要支出,是一大進步。但要打造陽光財政,還應進一步細化公開,保障百姓知情權。 “不受監督的權利一定會産生腐敗。”任茂東委員建議,預算編制應進一步細化透明,從源頭堵住漏洞,如中央一級預算經常性支出編列到項,中央建設性支出、基金支出以及專項轉移支出應按項目編制。 “不僅要細化,而且要規範。”劉政奎委員建議,應統一預算格式和要求,讓人大代表和公眾更容易看懂,便於人大的審查和社會的監督。 對於三審稿中規定的公開內容“涉及國家秘密的內容除外”,部分與會人員強調,應對國家秘密做出明確規定,防止出現“借保密為由不公開”現象。同時,建議增加預算聽證會制度,讓預算真正在陽光下運行。 地方政府舉債“開閘”關鍵要修好“防火墻” 地方政府發債的放與不放一直是預算法修訂的難點。 “政府性債務是海外唱衰中國的一個重要理由。”辜勝阻委員強調,對這一問題應高度關注,慎重對待。在強調“開明渠,堵陰溝,建防火墻”的同時,最關鍵是把“防火墻”修好,要設定一系列公平、公正、公開的規則。 他強調,對舉債規模也要控制,目前規定中央政府控制規模,舉債權放在省級政府,而用錢的主要是縣市級政府。將來要嚴防出現省級政府到北京跑發債規模、縣市級政府到省會跑發債資金的“兩級跑部”局面。 全國人大代表康永恒建議,應在預算法中授權各級政府向同級人大報告債務情況,將政府債務作為第五本賬列入預算,接受審查監督。 規範轉移支付嚴控“戴帽資金” 三審稿明確了財政轉移支付以一般性轉移支付為主體,限定了被稱作“戴帽資金”的專項轉移支付範圍,並提出一般不得要求地方配套,受到常委會與會人員的贊成,但也提出了一些細化建議。 針對現實中一些專項轉移支付只增不減,越來越多,王剛委員建議專項轉移支付在設立時必須明確退出的條件和時限。 全國人大代表王中丙認為,設立轉移支付項目旨在推進地區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但也應考慮區域內部發展的不均衡,如廣東地處發達東部,但粵東和粵西北差距非常大,財政轉移支付時應考慮縣域間的均衡。 部分與會人員還建議,應完善規定提高轉移支付資金的撥付進度、增加管理的透明度,並限定專項轉移支付的佔比,更好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 預算要“看得懂、能監管”讓人大更好行使監督權 預算法修訂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讓人大更好行使監督權,與會人員建議,應細化規定確保預算“看得懂、能監管”,用機制和程序真正實現人大對預算的決定權和監督權。 “每次來參加‘兩會’,所有報告中預算報告是最難看懂、也是最糾結的。”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建議,應加強各級人大對預算的監督。 楊震委員也認為,預算很難看懂,很多項、幾十萬億的錢一次性表決,即使對某一類不同意,也很難反對整個預算,這直接導致人大對預算監督非常弱。 部分與會人員認為,三審稿還應進一步強化人大對預算的監督職能,如預算執行過程中頻頻出現的追加調整預算問題、一些大的重點項目或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建設項目等,應對人大如何發揮監督作用作出規定,加強各級人大對預算執行情況的審查和監督力度,依法依規處理違法行為。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