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成效顯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6-05 10:14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6月5日電 (記者 吳晶)2251名長江學者共覆蓋除海南省外的全國30個省(區、市)的166所高校;共有400多項由長江學者主持或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三大科技獎勵;“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合同管理”和“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創新制度已成為高校人事分配製度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8年8月,我國啟動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通過在高等學校設置特聘教授崗位(全職崗位)和講座教授崗位(非全職崗位),面向海內外延攬中青年學界精英參與高校建設。十幾年來,這項高層次人才計劃的效應已逐步顯現,用三個詞概括,就是出人才、出成果、出機制。

    堅持育引並舉:集聚學科領軍人才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實施以來,有關高校以優勢特色學科、創新平臺、重點科研基地為依託,圍繞重大科研與建設項目以及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吸引和匯聚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學術大師和學科帶頭人,培養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截至目前,經過面向海內外公開招聘和嚴格遴選,全國高校共聘任長江學者2251人,其中特聘教授1546人、講座教授705人,覆蓋除海南省外的全國30個省(區、市)、166所高校。先後有108名長江學者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14人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一批長江學者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了大量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973”項目、“863”項目、國家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社科基金項目和重大工程項目等;一批長江學者擔任了國家重點實驗室、985科技平臺或創新集體負責人、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一批長江學者在國際學術組織擔任重要職務,或在國際重要學術期刊擔任編委;還有一批長江學者走上高校領導崗位。

    據統計,90%以上的長江學者具有海外學習或者工作經歷,直接從海外應聘回國的800多人,他們中的一些人表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不僅為海外華人學者報效祖國鋪設了堅實橋梁,也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信號和民族復興的堅強決心”,“許多海外華人學者都把應聘長江學者作為回國創業的最佳選擇之一”。

    激勵自主創新:摘取重要教學科研成果

    十幾年來,共有400多項由長江學者主持或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三大科技獎勵,一些長江學者還榮獲“國際量子分子科學院獎”“第三世界科學院數學獎”等多項國際學術大獎。一批長江學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數百篇。一批長江學者在基礎前沿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一批世界級的標誌性成果,部分科研領域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顯著增強了高校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和深入研究社會重大問題的能力,已經成為國家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一支主力軍。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一批長江學者面向國家需求,推動了我國産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如: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張文軍解決了7項重大關鍵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獨立掌握HDTV技術的國家。

    “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注重引導長江學者教書育人,支持長江學者組建創新團隊、講授核心課程、大力培養學術骨幹和青年學生,培育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北京大學特聘教授陳十一回國工作後,帶領北大工學院創建了6個係和10余個研究中心,引進各類優秀人才60余人。

    創新體制機制:推進高校人事分配製度改革

    曾經,我國高校面臨教師隊伍斷層嚴重、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青黃不接的緊迫局面。同時,“吃大鍋飯”、搞平均主義的現象比較突出,教師收入普遍偏低。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確立的“按需設崗、公開招聘、競爭上崗、合同管理”和“以崗定薪、優勞優酬”的制度影響下,高校突破了很多思想和觀念的約束,一場靜悄悄卻具有歷史性的改革正在進行。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指出,各高校相繼採取有力措施,設置關鍵崗位,加大支持強度,通過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構建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人才激勵方式,努力營造有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制度環境。

    針對中西部地區高校人才流失和高端人才匱乏的實際情況,“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向中西部高校特別是地方高校實行傾斜政策,明確要求東部高校把引才的重點瞄準海外高層次人才,不得到中西部高校招聘長江學者候選人,並優先支持從海外引進和從東部高校到中西部高校應聘的長江學者候選人。

    此外,廣東、福建、四川、湖南、湖北、河北、山東、黑龍江、上海等省市分別在省內高校實施各類學者計劃,帶動我國高校人才隊伍的整體水平提升。

責任編輯: 司徒宇乾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