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險是否暗流涌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07 11:37 來源: 人民日報
【字體: 打印本頁

    當前宏觀經濟緩中趨穩,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深入,有利於金融風險有序釋放,逐步消除政府對某些領域提供的隱形擔保,建立起市場對資金的“硬約束”機制。同時,金融機構具備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損失吸收能力。可以説,化解金融風險具有良好的條件和機遇,金融風險總體可控。

    風險有所積聚

    地方債務風險、房地産金融風險等五類風險可能顯現

    中國銀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連續10個季度反彈,不良貸款餘額6461億元,比年初增加541億元,不良貸款率超過1%。

    這表明,一些行業和領域的金融風險有所積聚。

    ——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可能顯現。這曾被視為銀行業心中的一塊“大石頭”,而從今年以來,地方政府性債務正逐漸進入還債高峰期。據審計署統計,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達10.89萬億元,其中2014年到期的佔21.89%,2015年至2017年到期的佔36.43%,粗略一算,近四年到期的債務接近60%。此外,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達2.67萬億元,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達4.34萬億元。如果處置不當,債務風險可能轉化為金融風險。

    ——房地産金融風險隱現。截至今年4月末,主要金融機構(含外資)房地産貸款餘額高達15.7萬億元,同比增長19.2%。在房地産貸款規模持續增長的同時,部分房地産開發企業資金鏈緊繃,尋求高成本、多渠道融資,風險有所積累。另一方面,目前部分二、三線城市房地産市場供應過量、價格停滯或下跌,未來房地産市場預期如果進一步逆轉,可能出現拋售,給銀行信貸帶來一定風險。

    ——産能過剩行業信貸風險上升。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的企業,其衡量負債風險的杠桿率指標普遍高企,隨著結構調整力度的加大,這些企業經營困難,貸款不良率也可能上升。“根據不同機構的估算,目前中國企業負債佔GDP比例約為120%—150%,在全球主要大國中位居第一。”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國際投資室主任張明説,“高負債對應著高投資。一旦經濟增速放緩,高投資就會帶來龐大的過剩産能,高負債則會造成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攀升。”

    ——部分影子銀行業務存在潛在風險。近年來,信託、理財業務和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融資性擔保公司等準金融機構發展迅速。截至2013年末,67家信託公司管理的信託計劃規模達10.9萬億元,同比增長46%,部分信託公司經營方式粗放,風險管控不完善,問題信託産品風險事件增加。理財産品市場規模也在迅速擴張。截至2013年底,銀行理財産品累計募集金額68萬億元,較上年大幅增長37.9%;年末餘額達10.21萬億元,較年初增長43.6%。這些準金融機構由於內控機制不健全,外部監管不足或不受監管,不少機構的短期逐利行為容易轉化為非法集資、高利貸或欺詐行為,引發風險向金融體系傳遞。

    ——流動性管理難度也在不斷增大。當前我國流動性總體充足,但資金結構性緊張的情況凸顯,貨幣市場局部和時點性緊張現象還有可能發生,流動性管理的難度和複雜性在進一步增加。

    風險總體可控

    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金融機構財務指標良好,金融體系運行穩定

    採訪中,專家普遍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仍處在合理區間,金融機構財務指標良好,金融體系運行穩定,金融風險總體可控。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為12.13%,撥備覆蓋率達273.66%,表明銀行業資本充足水平較高,應對貸款可能出現的損失已做好了充分準備。與此同時,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4276億元,盈利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並未改變其穩定增長的態勢,為其承受資産損失、抵禦風險衝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再從市場關注度最高的地方融資平臺貸款、房地産貸款和影子銀行等三方面來看,我們也完全不必談金融風險而色變。

    “地方融資平臺貸款總量不大,並且今年新增貸款不多,其在整個貸款中的佔比在下降。即使所投資的基礎設施年收益率不高,但有土地作抵押,加之平臺公司資産實力雄厚,還本付息不會太難。”一位業內權威人士説,“現在主要是區縣級地方政府財政能力相對較弱,其融資平臺還款意願、還款能力和再融資能力普遍不高,相應的政府性債務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的可能性更大。此外,目前實施名單制管理,但真正摸清平臺公司‘家底’、分類管理並不容易,往往是明處堵住了,暗處不易堵,未來要更多發揮市場的監督力量。”

    再看房地産金融風險。“目前,房地産貸款約佔商業銀行人民幣貸款的20%,其中個人購房貸款佔比超過2/3。個人購房貸款抵押率普遍較高,貸款對抵押物的比率一般不高於70%,即使部分地區房價出現較大幅度的下跌,由於抵押物價值仍高於按揭貸款,違約情況也不會明顯增加。”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説,開發貸款在房地産貸款中佔比較低,即使有個別開發商出現風險,對房地産貸款的總體質量也不會産生大的影響。而且經過多年整頓,借款人一般為資質較好的大型開發商,貸款歸還有較好保障。

    不少外媒擔憂,中國影子銀行規模龐大,資金流向不明,缺乏有效監管,可能成為新一輪金融危機的導火索。

    “國外的影子銀行經營高杠桿的批發性融資業務,産品設計複雜,而我國影子銀行經營的還是傳統信貸業務,信用最終集中于商業銀行,風險相對較小。另一方面,影子銀行的規模並不大,扣除重復計算的因素,總體規模為10萬億元左右。”這位權威人士説。

    以信託為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信託資産規模已達11.73萬億元。信託産品投資者主要為高凈值客戶,具有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信託産品風險總體可控。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個別信託項目出現風險是正常的,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中國信託業協會專家理事周小明説,2012年信託行業到期清算出現問題的信託項目約200億元,相比當時7.47萬億元的信託資産總規模,不良率約為0.27%。目前出現問題的信託資産總額雖然有所上升,但相對於10多萬億元的行業總規模來説,不良率還是很低的。

    積極化解風險

    長期看,應防止金融風險在各部門之間傳染

    當前宏觀經濟緩中趨穩,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不斷深入,有利於金融風險有序釋放,逐步消除政府對某些領域提供的隱形擔保,建立起市場對資金的“硬約束”機制,這為金融業的風險化解和健康發展創造了條件和機遇。同時,經過多年的改革發展,金融機構具備較強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損失吸收能力,為抵禦內外部衝擊打下了基礎。

    如何抓住機遇、化解風險?從短期看,連平建議,首先要有針對性地加強結構性信貸支持。“在信託、委託貸款等影子銀行融資受限的情況下,為保持社會融資規模適度增長,建議適當加大信貸投放規模,同時降低票據融資和債券發行的成本,避免企業融資成本過快上升,使市場利率水平穩中略降。”

    此外,還要有針對性地採取多項舉措化解風險。比如,完善信用體系、加強社會性擔保,改善小微企業的生存環境和融資環境,提高銀行風險管理水平;穩定市場預期,加強信託貸款資金募集、資金投向、資金使用“全流程”監管等。

    從長期看,應針對風險可能的傳播路徑來化解風險。張明指出,其他國家的經驗表明,風險可能會在各部門之間傳染。“首先是一定的外部衝擊引發國內資本外流,帶動國內利率水平上行,導致經濟增速下滑,政府債務風險上升,銀行體系風險加大,反過來又會加速資本外逃,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張明建議,為了防止金融風險在各部門之間傳染,應鼓勵商業銀行通過資産證券化等市場方式來處理不良資産,由銀行、社會與政府共同分擔壞賬成本。此外,還應繼續審慎、漸進、可控地開放資本賬戶,避免由於過快開放資本賬戶給國內經濟金融帶來衝擊。(記者 歐陽潔 田俊榮)

責任編輯: 王欣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