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炙烤下,你的高溫補貼拿到了嗎?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7-14 20:30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7月14日電近期多地進入高溫“燒烤”模式,這也讓高溫下的勞動保護等話題迅速升溫。人們再次關注:你的高溫補貼到手了嗎?(記者:關桂峰、張麗娜、謝櫻、曹國廠、潘瑩、梁愛平)

哪些地方“高燒不退”

河北14日31個縣市最高氣溫超過37℃。

陜西省西安、咸陽等地的最高氣溫已經高達36攝氏度,基本上進入“燒烤”模式。

素有“火洲”之稱的新疆吐魯番自7月以來持續出現高溫天氣。7月13日,在吐魯番火焰山景區,巨型金箍棒造型溫度計顯示的地表溫度為76℃。

北京13日夜發佈了高溫藍色預警信號,14日高溫仍將繼續,市區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5攝氏度至37攝氏度。

高溫補貼,哪些地方成了“空頭支票”

在陜西咸陽市秦皇南路,60歲的環衛工人董彩霞戴著涼帽,正在打掃路邊落葉。説起高溫補貼,董彩霞説她沒聽説過。每天最熱的時候,董彩霞都會先把樹蔭下的垃圾打掃乾淨,再打掃太陽下的垃圾,要是天太熱,她會喝點自帶的開水。“要是實在熱得不行,就在路邊坐一會兒,拿帽子扇一扇。”董彩霞説。

位於長沙城西的一處樓盤建築工地上,高溫炙烤再加上無處乘涼,多位工人幾乎都是完全暴露在烈日之下勞動。王師傅和工友們住在工地上的活動板房裏,雖然裝有風扇,但午後依然熱得根本沒法休息。王師傅告訴記者,建築工人的工資都是按照實際幹活天數或者負責的項目整體發放。“高溫補貼?沒領過。只要包工頭不拖欠我們正常的工資就很不錯了,誰還敢提高溫補貼?”

記者在北京街頭采訪發現,一些部門和單位,高溫津貼常常落實不到位,還有的用綠豆湯、茶葉、西瓜等防暑降溫用品代替高溫補貼。

高溫補貼有標準,為何落實不力?

由於高溫天氣導致戶外作業的勞動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國家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高溫天氣下(日最高氣溫達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支付高溫補貼。

記者採訪中了解到,各地也都有相應的高溫補貼標準。如北京市通知,自今年6月起提高高溫補貼標準,室外作業人員、在33攝氏度(含)以上室內作業的人員,高溫津貼分別調整為每人每月不低於180元和不低於120元。湖南省夏季高溫期間(7月1日至9月30日)用人單位要向露天作業的勞動者發放“清涼費”,每人每月不低於150元。湖南省人社廳還特別強調,清涼飲料不能抵高溫津貼。

各地執行高溫補貼政策已經有多年,然而這項充滿人情味的政策執行起來卻大打折扣,為什麼這份帶著關愛和尊重的政策在現實中很多時候成為“一紙空文”?

北京市安監局表示,一般來説正規的單位都能按照規定發放高溫補貼,僅有少部分沒有高溫補貼,或補貼變成了飲品。不發高溫補貼的“重災區”,往往是建築業、快遞業等。

同時,勞動者不願意冒著失業的風險來舉報,高溫補貼政策並非帶有強制性,都是導致高溫補貼難以執行的原因。

中南大學社會學教授李斌表示,在就業競爭和壓力如此大的情況下,勞動者明顯處於弱勢,去爭取自己的權益難免有很多顧慮。用人單位違法成本本來就低,勞動者又不敢、不會主張權利,更使得用人單位違法的風險成本幾乎為零。因此,政府應當在高溫補貼權益落實上承擔更多責任,主動監管、排查,在推動用人單位落實防暑降溫措施方面下狠招、出實招,才能讓高溫下的勞動權利保障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 楊程新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