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政放權成績單為啥仍“不解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2-27 19:16 來源: 新華社
【字體: 打印本頁

 

新華社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王清穎、烏夢達、熊琳)2014年召開的40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有21次部署了“簡政放權”。在近期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地曬出了權力事項精簡的成績單,一些省份“權力清單”減掉了近七成。

但新華社一項最新調查發現,百姓、企業辦事不方便、不滿意的狀況仍廣泛存在。

當下,簡政放權再次成為熱議焦點,這項改革也進入到“啃硬骨頭”的階段,人們期待在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找到“砍筋斷骨”的利器。

調查顯示跑三趟就能辦成事的不到三分之一

你符合晚婚晚育要求,想當爸爸了,那麼,要花多長時間才能辦好準生證?

沒有標準答案。可參照的是:2014年8月,北京市某事業單位的一位準媽媽在烈日炎炎下,頂著孕吐跑足6個公章為孩子“搏身份”。由於丈夫的戶口不在北京,這對夫妻還要返回配偶戶籍所在地的計生部門開具初婚未育證明,還要加蓋1個公章後才能有效。夫妻二人多方打聽,最終將6枚公章全部“集齊”。

其實,很多人都像這位準媽媽一樣,為了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被迫進行“收集”公章、拜遍“碼頭”的“通關”遊戲。

據近期新華社組織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流程繁瑣、手續複雜,依然是2014年百姓去政府辦事的普遍感受。在近2500名受訪者中,超過78%的受訪者認為去政府辦事“很麻煩”或“比較麻煩”,超過81%的受訪者認為辦事流程“繁雜”和“比較繁雜”,辦一個手續,有13.1%的人跑了10趟以上,而在3趟以下就辦完的只佔28.7%,還不到三分之一。

一方面政府部門不斷公佈簡政放權的清單,另一方面,普通百姓仍然覺得“不解渴”。為什麼?多地基層幹部告訴記者,簡政放權後有的部門“一放了之,躺倒不幹”,放鬆監管和服務,存在不作為、慢作為現象,“幹部不緊不慢,百姓急得團團轉”。

工作多年的雜誌社職員小劉從瀋陽調到北京工作,在老家的養老保險關係需要調轉。他找過相關部門諮詢,但都推來推去,沒有明確答覆。他曾多次到單位所在區域的行政服務中心,但工作人員告訴他,雖然進行了登記,但要向他原工作地發出一張商調接收證明,而這個過程至少要半年。距小劉首次辦理養老保險調轉已近5年,仍沒有回音。小劉考慮再三,決定托關係,找熟人,看能不能解決問題。

在新華社問卷調查中,像小劉這樣選擇“托關係、找熟人”的受訪者超過了七成,“托關係”辦事的潛規則仍非常普遍。

“中央的政策暖乎乎,為啥到了窗口單位就讓老百姓寒了心?”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竹立家表示,“倒洗澡水不能倒掉孩子。”簡政放權不是單純減少政府部門的工作量,而是要在精簡優化政府工作內容的基礎上,提高辦事效率,減少拖延扯皮,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

下放的權力“含金量”低不少優惠難“落地”

一年多來,國務院相繼取消和下放798項行政審批事項,提前兌現了取消下放三分之一行政審批的承諾。但記者調研發現,隨著簡政放權的提速,一些新問題也伴隨而生。

——審批剛取消,又來了仲介機構的前置“審批”。今年海南省兩會上,海南現代科技集團董事長邢詒川指出:“一個建設項目,從拿地到拿證,要經過24個仲介機構的‘關卡’、送審48個評估報告,要想加快審批,就得塞‘加班費’!”原本還有章可循的政府審批反而成了無章可循的仲介尋租。

——遭遇“中梗阻”,中央取消地方卻“陽奉陰違”。財政部、國家發改委正式發文,2013年8月1日起全國統一取消和免徵“利用檔案收費”等33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時至今日,記者諮詢多地房産登記中心發現,南寧、武漢、長春、濟南等多地房地産檔案部門對於一張薄薄的房産檔案證明,仍收取數十元費用,一些地方的物價部門不僅給違規收費發放“通行證”,有的甚至稱,之所以對公共信息也要高收費,是要拿來養人和支付系統升級的花銷。

——多部門改革聯動缺位,實際效果打折扣。西部某市,一個私企業主在當地投資一家企業,簡政放權改革,相關審批權從市發改委下放到了縣發改委,但十幾個部門,下放的只有發改委一家,原來跑市級部門,現在還得市縣兩級一起跑,“長袖短袖都得顧”。“簡政放權有的部門放了有的沒放,不僅沒效果,反倒增加了辦事難度。”這位企業主無奈地表示。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説,深化簡政放權改革一年多來,出現了很多新問題,但原因並不複雜,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調自己的利益、“動自己的奶酪”,肯定會受到阻礙,當前改革進入攻堅期,容易的已經做了,接下來必須痛下決心、壯士斷腕。

拆除利益“玻璃墻”還要做多少事?

“一些地方,政府不該管的不管,麻煩少了,但財政供養的政府工作人員少了嗎?對市場放權,減少企業負擔,那宏觀稅負減少了嗎?權力下放,與事權對應的是財權,那地方的財權是大了還是小了?”國資委商業科技質量中心研究員羅天昊認為,從這個角度看,簡政放權儘管成績顯著,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仍任重道遠。

記者採訪到即將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和有關專家呼籲,簡政放權要拆除利益“玻璃墻”,讓百姓真正感到實惠,要在五個關鍵字上下力氣。

“減”——不僅要對政府過度權力做減法,還要減職能、減機構、減人員。李佐軍表示,減少政府過度干預市場的職能、減少政府行政審批的權力,同時根據職能和權力調整減少機構減少人員,“拆廟和還俗”齊頭並進,只有全面改革,才能真正增強改革效果。山西省晉中市委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有些地方權力下放了,中間人卻越養越多。“如果説取消部分審批權是簡政放權的突破口,那麼人事制度改革則是簡政放權的定音錘。”

“轉”——幹部的心態作風和相應考核體系亟待轉變。不少基層幹部表示,簡政放權後,當前出現了“不審批就不知道幹什麼”“都講法就不知道怎麼幹”“從嚴了就不敢和企業打交道”等新問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員張立群表示,面對簡政放權的新常態,幹部必須適應依法行政、有責必履的新狀態,相應的考核體系也應重新構建,向基層幹部傳遞明確清晰的激勵信號。

“通”——破除“中梗阻”,打通“最後一公里”。全國人大代表、廣東古今來律師事務所律師吳青指出,為了真正把該放的權力放下去,不僅要清理審批,還要清理前置備案、紅頭文件的變相審批,更要落實監督機制,部門自我約束和監督,必須從頂層監督和群眾監督結合,打破行政壟斷、地區封鎖、部門梗阻。

“效”——政策千萬條,市場主體和百姓感受不到都是“白條”。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吉林省委專職副主任郭乃碩表示,簡政放權不僅要做頂層設計,還必須汲取基層智慧,優先解決百姓和企業所急所難。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建議,要強化第三方評估和企業等市場主體評價改革效果的辦法,拒絕“紙面政績”和部門成績“自説自話”。

“界”——放權同時,固定市場和政府邊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認為,要破除權力減了又增,邊減邊增的往復循環,該捨棄的必須捨棄,該承擔的公共服務職能不能缺位,關鍵是將行政權力的邊界落實到權力清單、負面清單、責任清單,加大“三個清單”在全國的推廣落地力度,最終實現“法無規定皆可為、清單之外無權力”。

責任編輯: 張倩倩
 
版權所有:中國政府網 | 關於我們 | 網站聲明 | 網站地圖 | 聯絡我們
京ICP備05070218號 中文域名:中國政府網.政務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