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導評估必須下真功夫動真格 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報告近日發佈。4月2日,教育部督導辦負責人就相關工作開展情況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問: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工作有哪些新進展? 答:2014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根據義務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完善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機制。一是于年初印發通知,進一步明確督導評估對象和範圍,設定滿意度評價標準,將薄弱學校改造等工作情況增加為一票否決條款,完善監測與復查制度。二是修訂實地督導評估檢查規程,細化規範工作流程,強調需隨機抽查教學點。三是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精神,制定督導檢查地方接待“十不準”。四是在上海召開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推進會。加強對各地工作的指導,幫助提高督導評估水平,督促改進,以評促建。各地認真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紮實開展督導評估,解決突出問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問: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情況如何? 答:2014年,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491個縣級單位申報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按照規程,組織國家督學和專家,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對通過材料審核的縣(市、區)進行實地督導檢查。最終,有464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27個縣未通過。截至2014年底,全國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縣(市、區)累計達到757個。 問:27個縣(市、區)未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的原因是什麼? 答:現階段我國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督導評估是有一定“門檻”的。我們在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市、區)的督導評估認定過程中,首先會審核各地的“門檻”,然後用8項具體指標的差異系數來評估,與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進行比對。未通過認定的縣(市、區)是在各項指標的綜合差異系數方面不達標,沒有跨過“門檻”。 問:對2013年通過認定的293個縣(市、區)有無跟蹤機制? 答:依據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對首批293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進行監測復查,重點對各縣(市、區)校際差距進行了年度對比分析和達標評估。監測結果顯示,293個縣(市、區)中,大多數縣(市、區)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校際差距有所縮小;但也有一些縣(市、區)出現了水平降低、差異增大的問題。根據監測結果,要求地方對照問題提出整改措施,限期進行整改。 問:2014年的督導評估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各級地方政府堅持兜底線、補短板、強管理,抓質量,加大工作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增加財政投入,均衡配置資源,解決熱點難點,整改薄弱環節。通過督導評估,督促各地加強統籌規劃,落實各級政府責任,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辦學條件,優化師資配置,提升隊伍整體水平,堅持公平普惠,關愛幫扶特殊群體,構築安全環境,確保學生就學安全,注重內涵發展,促進質量提升。全國義務教育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整體優化,特殊群體兒童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得到更多關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重要進展。 問:督導評估中發現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仍存在哪些問題?有何對策? 答:一是政府職責仍有不到位。一些地方缺少總體規劃和長效機制,制度不健全、整改不到位,指標有下滑,進展偏遲緩。二是資源配置仍有薄弱點。一些地方學校佈局不合理,教師結構不合理,城區學位緊張、班額過大等問題仍然突出,有關指標差異較大。三是素質教育仍有不落實。四是推進機制仍有不完善。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制度,發揮教育督導職能。一是督促各地制定時間表、任務書和工作推進表。同時,召開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期推進會,就加快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進行再部署、再動員。二是督促省、市、縣三級建立完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與復查制度,制訂科學、完善的監測體系,建立定期發佈監測報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三是督促有關省(區、市)加大省級統籌和經費保障力度,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 問:如何在教育改革發展進程中充分發揮國家督導評估的效用? 答:以前我們在國家層面的公開、公示尚顯不足,從去年開始,我們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中,發現問題,便在省級層面進行公開、公示,並在教育部網站主頁進行公示。同時要求在3個月內提交整改報告,否則不予認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縣(市、區)。 其實,從《教育重大突發事件專項督導暫行辦法》發佈後,便延續了這種工作方式。堅持一事一辦,強化問責,敦促整改。今後還要加大督導評估的公開、公示、約談力度,與地方政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一起,用評價監督的手段,共同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駕護航。
國家教育督導報告 為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推進教育公平,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2014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按照《教育督導條例》《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和教育部《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暫行辦法》的要求,繼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工作。各地認真落實國家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紮實開展督導評估,解決突出問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取得明顯成效。具體情況如下: 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情況 (一)進一步健全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機制 2014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根據義務教育發展的新形勢,進一步完善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機制。一是于年初印發通知,進一步明確督導評估對象和範圍,設定滿意度評價標準,將薄弱學校改造等工作情況增加為一票否決條款,完善監測與復查制度。二是修訂實地督導評估檢查規程,細化規範工作流程,強調需隨機抽查教學點。三是落實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精神,按照中央八項規定和教育部有關要求,制定了督導檢查地方接待“十不準”,對督導檢查人員在工作作風、勤儉節約、清正廉潔等方面提出嚴格要求。四是在上海召開了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推進會,組織學習交流上海市經驗,部署深入推進工作。加強對各地工作的指導,幫助提高督導評估水平,督促改進,以評促建。 (二)對491個申報縣(市、區)進行評估認定 2014年,全國共有26個省(區、市)491個縣級單位申報了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按照規程,組織國家督學和專家,本著“公平公正、嚴格把關”的原則,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對通過材料審核的縣(市、區)進行實地督導檢查。共安排國家督學和專家736人次,隨機檢查學校3195所(含教學點225個,特教學校9所),召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校長、教師、家長座談會1948個,發放滿意度調查問卷22.5萬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9.4%,撰寫對受檢省政府反饋意見28份,並在教育部網站公佈。最終,有464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督導評估認定,27個縣(市、區)未通過。截至2014年底,全國實現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的縣(市、區)累計達到757個。 (三)對2013年通過認定的293個縣(市、區)進行監測復查 為鞏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成果,防止均衡水平滑坡,依據全國教育事業統計數據,對首批293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進行監測復查,重點對各縣(市、區)校際差距進行了年度對比分析和達標評估。監測結果顯示,293個縣(市、區)中,大多數縣(市、區)義務教育校際間均衡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校際差距有所縮小;但也有一些縣(市、區)出現了水平降低、差異增大的問題。根據監測結果,要求地方對照問題提出整改措施,限期進行整改。 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進展與做法 2014年,各級地方政府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堅持兜底線、補短板、強管理,抓質量,加大工作力度,創新體制機制,增加財政投入,均衡配置資源,解決熱點難點,整改薄弱環節。通過督導評估,全國義務教育體制機制進一步健全,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師隊伍整化優化,特殊群體兒童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得到更多關愛,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重要進展。 (一)加強統籌規劃,落實各級政府責任 通過督導評估,不斷強化地方各級政府履行義務教育發展責任意識,優先落實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制度安排和機制保障。 一是做好均衡發展總體規劃。各地結合實際,制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規劃,將其作為整體推進區域教育發展、振興各項事業的奠基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戰略,以“辦好每一所學校”為宗旨,以“城鄉共進,整體提升”為原則,對照標準,找準定位,科學謀劃,明確了均衡發展的具體任務、推進步驟、基本策略和發展目標。重慶市根據“五大功能區”建設和區域人口變動、城鎮化推進等實際,動態調整城鄉義務教育學校佈局。貴州省針對義務教育發展水平相對滯後的實際,制定了“初步均衡”、“基本均衡”兩步走戰略,分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改革教育管理體制。各地以實施國家教育綜合改革項目為契機,不斷深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普遍進行了多種模式的聯盟辦學體制改革,包括多學校聯盟的集團化、學區化、協作體,一對一形式的委託管理、結對子、帶分校,打通了共享渠道,搭建了合作平臺,盤活了存量資源,實現了以強扶弱、共同發展。安徽省全面實行市級統籌,較早實現了小學由區縣管理、初中全部下放或全部由市級管理的統放統收,從根本上解決了義務教育管理部門交叉、資源渠道不同的問題。 三是建立均衡發展獎勵機制。多數省(區、市)制訂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表彰獎勵辦法,通過獎補資金等方式,對推進成效顯著、順利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予以表彰,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甘肅省2014年按照縣均1000萬元的標準下撥了1.8億元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專項獎補資金。山西省對率先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認定的縣(市、區)給予最高500萬元的獎勵,鼓勵爭先。湖北省評選表彰了30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示範縣和先進縣,支出獎勵資金1.25億元。 四是加強均衡發展督導與監測。各地按照以評促建的原則,健全過程督導、評估檢查、跟蹤監測、整改復查等制度,完善均衡督導規程,實施事前、事中、事後全程督導,強化動態監控,持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陜西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教育督導部門對各縣(區、市)所有學校督導檢查實行校校到、全覆蓋、無死角。四川省成都市依託科研機構建立義務教育學校信息數據庫,設計均衡發展動態分析技術常模,實行專業化評估和常規動態監測,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情況分析和預測建議。 (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辦學條件 通過督導評估,各地統籌資源,補齊短板,抬高底部,不斷加大經費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薄弱學校,尤其是農村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努力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 一是校舍面積大幅增長。通過實施國家和地方一系列工程,學校基本建設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各地共投入1218.2億元用於義務教育學校新建改擴建校舍。2014年,全國義務教育學校新增校舍建築面積達6092萬平方米,年度增幅達到22.5%。目前,小學、初中生均校舍建築面積分別達到了6.8平方米和12.0平方米。其中464個縣(市、區)投入231億元,新建改擴建校舍建築面積1247萬平方米。江蘇、四川兩省分別投入155.6億元和78.3億元。 二是教學裝備條件明顯改善。各地按照國家和省定義務教育學校教學裝備標準,努力改善裝備條件,全面提檔升級,更好地滿足了教育教學需要。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各地用於購置教學儀器設備的資金達到194億元。2014年,全國生均儀器設備值小學達到913元,初中達到1512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47元和211元。生均圖書冊數小學達到19.7冊,初中達到30.2冊,分別比上年增加了0.8冊和2冊。其中464個縣(市、區)生均教學儀器設備值小學、初中分別達到1450元、1956元;生均圖書冊數小學、初中分別達到27.4冊、37.4冊。 三是學校信息化水平明顯提升。各地將信息化建設作為推進農村學校、薄弱學校享有優質教育資源,縮小校際教育質量差距的重要手段,大力實施義務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2014年,全國中小學計算機臺數達到1442萬台,同比增長13.0%,其中小學計算機847萬台,初中計算機595萬台。其中464個縣(市、區)投入15.4億元新增電腦44.7萬台、每百名學生擁有計算機臺數小學、初中分別為12.5台、14.9台。截至2014年11月,全國中小學接入互聯網比例達到82.2%,配備多媒體教學設備的中小學比例達到77.7%,6.4萬餘教學點完成了“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項目建設任務。上海、江蘇和浙江等省(市)全面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安徽省投入近4000萬元實施“在線課堂”項目,共建成338個主講教室和726個接收教室,為農村邊遠地區提供優質教學資源。 四是學校生活條件顯著改善。各地注重加強學校生活用房建設,改善生活設施條件,保障學生健康成長。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各地投入147億元,新建、改擴建學生宿舍1075萬平方米,滿足了150多萬學生的新增寄宿需求。其中464個縣(市、區)投入16.8億元新建、改擴建宿舍面積127萬平方米。廣西壯族自治區投入專項資金1億元,為全區2080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採購學生用床14萬張。湖北省投入5.5億元用於建設食堂和飲水洗浴設施。福建省新建、改擴建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103.8萬平方米。 (三)優化師資配置,提升隊伍整體水平 通過督導評估,各地創新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從教師補充、交流、培訓和待遇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教師資源,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努力推進城鄉間和校際間均衡。 一是完善教師補充機制。各地採取統一城鄉編制標準、動態調整編制、按生師比與班師比合理核編、將編制和崗位向農村學校和緊缺學科傾斜等多種方式,不斷加大教師補充力度,推進教師資源均衡配置。目前,已經有10個省(區、市)統一了城鄉教師編制標準。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各地農村中小學補充教師35.8萬人,近兩年全國招聘的13.2萬名特崗教師中,有95%到鄉鎮以下學校任教。貴州省近三年共招聘特崗教師2萬多人,大多數分配到鄉村中小學任教。廣西壯族自治區自2013年起計劃用5年時間定向培養8000名專科層次的小學全科教師。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2009年以來對農村學校按每班不少於2.5名的標準配備教師,較好解決了“班多學生少、教師難配齊”的問題。 二是開展教師分層分類培訓。各地認真落實教師國家培訓計劃,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各級財政投入44.4億元,組織區縣級以上培訓達到1168.7萬人次。其中464個縣(市、區)投入11.8億元,培訓教師328.7萬人次。教師培訓從全員參與的基礎性培訓轉向分層分類的個性化培訓,包括組織名師高端培養、青年教師入職培訓、農村教師定向培訓等多種形式,培訓內容和方式採取訂單式設計,增強了針對性,較好地滿足了不同教師群體各自的專業成長需求。上海市對民辦小學教師、遠郊區縣英語教師、郊區縣中小學班主任分別制定培訓計劃開展專項培訓。海南省省級財政投入經費800萬元,實施“邊遠鄉村教學點小學教師培訓計劃”,對全省4000名鄉村及教學點小學教師開展集中培訓。 三是推動教師校長交流。各地不斷完善校長教師交流制度,在支教交流的基礎上,積極推動帶編輪崗交流,交流人次逐步增多,覆蓋範圍逐步擴大。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各地參與交流的教師達50.1萬人次,佔義務教育教師總人數的6.2%,其中464個縣(市、區)各類交流教師9.9萬人,覆蓋1.9萬所學校,有效緩解了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教師數量不足、素質不高、結構不合理等矛盾。浙江省實施帶編交流,2014年教師校長交流人數達9037人,其中骨幹教師和校級領導3032人,佔33.6%。上海市在建立校長流動制度基礎上,重點推進中小學特級校長流動,2013年選派9名中心城區新晉特級校長進行跨區域柔性流動,到郊區學校任職兩年。貴州省88個縣(市、區)參與流動教師達36661人,覆蓋學校8006所。 四是落實農村教師傾斜性待遇。各地通過鄉村教師生活補助、週轉房建設、評優評先、晉陞職稱傾斜等措施穩定農村教師隊伍,吸引優秀教師到偏遠農村任教。截至2014年底,22個有連片特困區縣的省(區、市)已經有20個開始發放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落實補助的地區,鄉村學校和教師的受益面分別達到90%和78%,其中有14個省份基本實現了鄉村學校全覆蓋。浙江省淳安縣除了執行省定標準外,還出臺政策對16所偏遠農村中小學教師再給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津貼。重慶市和安徽省大力建設農村教師週轉房,建設面積分別達到45.3萬平方米和42.3萬平方米。重慶市還致力於提高農村學校中、高級崗位結構比例,在鄉以下農村學校設立副高級特色崗位,激發教師從教熱情。 (四)堅持公平普惠,關愛幫扶特殊群體 通過督導評估,各地堅持教育公平原則,認真落實國家有關政策,採取切實舉措,全面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殘疾兒童等特殊群體平等受教育權利。 一是落實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同城待遇。各地把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入學納入區域發展規劃、財政保障體系和學區招生計劃,在學籍管理、招生升學、評選優秀等方面落實同城待遇,保障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平等就學權。2014年,全國進城務工隨遷子女在校生達到1294.7萬人,79.5%的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這一比例在464個縣(市、區)也達到了78.7%。甘肅省敦煌市在學校佈局調整規劃中,在城區為新增隨遷子女預留學位1500多個,保障100%全接納。山西省2014年共有2.5萬餘名隨遷子女在流入地參加中考。湖北武漢市江漢區每年投入近400萬元,租用30台公交專線車,免費接送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到公辦學校就讀。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烏魯木齊市水磨溝區每年安排3.5億元用於保障隨遷子女平等入學,共接受1.5萬名隨遷子女,佔學生總數的51.7%。 二是全方位構建留守兒童關愛體系。各地政府圍繞“學業有教、監護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護”的目標,探索代理家長、寄宿之家、託管家園、親屬代管等教育管理方式,動員和統籌各類社會資源,建立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2014年,全國有2075.4萬名農村留守兒童接收到良好的義務教育。安徽省成立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建立1.9萬個農村留守兒童之家,統一在學校安裝2.2萬餘部留守兒童之家親情電話。廣東省廣寧縣留守兒童人數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比例高達30%,每年安排300多萬元進行幫扶。重慶市建立關愛留守兒童領導小組聯席會議制度,建成“鄉村學校少年宮”87所、“留守兒童之家”4262個、校外託管機構983個。 三是建立健全殘疾兒童少年入學保障機制。各地採取新建改擴建學校、實施標準化建設、提高公用經費等方式,保障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權利,形成“以特殊教育學校為骨幹、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兩翼、送教上門和社區服務為補充”的特殊教育辦學格局。上海市應用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醫教結合提高特殊教育質量”試點項目成果,充分發揮衛生系統專業技術優勢,建設高水平特殊教育體系。遼寧省瀋陽市沈河區投入2500萬元改善盲校辦學條件,每年安排1100多萬元保障學校運轉,將免費特殊教育服務面擴大到東北三省。河北省張家口市實現每縣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穩定在90%以上。 四是學生資助提標擴面。國家深入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補助標準從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目前全國已有3200萬學生受益。中央及地方各級財政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補助資金投入力度,越來越多的學生享受到國家補助政策。湖北省鶴峰縣設立“孤兒學生救助基金”“特困學生救助基金”“鄉村兒童大病醫保基金”,保障每名學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五)構築安全環境,確保學生就學安全 通過督導評估,督促各地高度重視學生安全管理和保障,制定學校安全工作考核目標,嚴格責任追究制度,層層構築學生安全防火墻。 一是維護校園安全穩定。各省構建校園安全管理信息平臺,安排校園安保經費,努力實現全面實施人防、物防、技防建設標準化。安徽、河北、山東、江西等省構建校園安全管理信息平臺。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從2014年起對南疆四地州中小學、幼兒園配備保安,所需經費由自治區本級和地縣共同承擔。浙江省諸暨市全面實施人防、物防、技防建設標準化,全市學校共聘用安保人員713名,安裝電子監控探頭5309個,110一鍵式報警裝置348套,配備警用安保防護器械821套,有效維護了校園安全穩定。 二是校車服務政府買單。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司管理、部門監管”的學生用車運營模式和管理機制。湖南省在全國率先下發《關於建立並完善學生用車(船)運營模式和管理機制的通知》,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公司管理、部門監管”的學生用車運營模式和管理機制。遼寧省遼陽市弓長嶺區每年投入補助資金近200萬元,為離校距離較遠的1100名學生安排校車接送。福建省長樂市為202部校車安裝了GPS視頻監控系統,實現校車全程衛星定位與實時監控。 三是確保冬季取暖安全。18個省(區、市)開展了冬季取暖專項督導。河北、山西、黑龍江等省份寄宿制學校學生宿舍消除了明火取暖,實現暖氣取暖全覆蓋,徹底消除煤氣中毒隱患。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學校取暖費由區、鎮財政承擔,將校方責任險、健康體檢費等納入區財政預算,實現了財政為學生安全保駕護航。 (六)注重內涵發展,促進學校優質均衡 通過督導評估,各地以全面育人為總目標,始終把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作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任務,以規範辦學為基礎,以提升內涵為手段,以課程改革為載體,以學校特色發展為引領,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一是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各地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建立系列制度,著力整治和解決課業負擔重、補課、擇校、收費等方面的義務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嚴格實行義務教育劃片、就近、免試入學政策,堅決禁止招生中的各類競賽、考級加分,積極推行省級示範高中招生指標分配到初中學校制度,有效遏制生源過度向少數熱點初中集中的問題,群眾對教育的滿意度不斷提升。遼寧省錦州市淩河區堅持義務教育學生就近入學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標按比例100%分配到各初級中學,減輕了學生升學壓力,減少了學校間的無序競爭。 二是實行課程教學綜合改革。各地通過豐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創新班級組織形式、開發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等方式,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要。福建省廈門市湖裏區15所小學參與“先學後教,反饋矯正”課堂教學改革,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成績。甘肅崇信縣、福建省邵武市因地制宜推進農村“小班化”教學,實現“小班無輟學、小班有特色、小班細管理、小班出人才”的目標。上海市松江區投資5000萬元創辦青少年素質教育實踐基地,年均接待學生10萬人次。陜西省2014年通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16個縣(市、區)共成立5506個學生社團,組織學生特別是農村學生廣泛參與各種校內外活動。山東濟南市天橋區投入600萬元建成中小學社會情感學習指導中心,配備56名專兼職教師,為師生家長提供諮詢等服務。 三是推進學校特色發展。各地充分挖掘紅色文化、傳統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等資源,堅持特色引領,提升校園文化和課程內涵。內蒙古自治區的民族學校開設了以蒙元文化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將馬頭琴、蒙古長調、蒙古族禮儀習俗、射箭、搏克等引入課堂。四川省自貢市大安區深入挖掘井鹽文化、恐龍文化資源,著力打造特色校園文化。貴州省丹寨縣編寫《苗族蠟染》等校本教材,以錦雞舞為基礎自編錦雞課間體操,開展古法造紙學生實踐活動。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2013年投入4000余萬元獎勵辦學特色,全區涌現出書法、國學等80個特色項目,實現“一校一品”。 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一)政府履職仍有不到位,需要進一步強化政府主體責任,建立均衡發展長效機制 在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責任落實不到位。一是未能按照國家總體戰略做好本地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統籌規劃和部署,政策和組織保障不力。二是忽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長期性和動態性,沒有形成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長效機制,自查整改責任沒落實,效果不明顯,達標評估放鬆標準、把關不嚴,達標後缺少鞏固提高、監測復查的措施,部分通過國家認定的縣(市、區)出現指標下滑。三是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不到位,重視不夠。沒有把工作著力點放在縮小城鄉差距、校際差距上,而是熱衷於辦好少數學校,導致縣域內校際差距進一步加大。四是工作中存在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沒有嚴格按照備忘錄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穩步推進,工作進展緩慢。 針對上述問題,要進一步督促地方各級政府堅持依法行政,切實履行全面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法定責任。一要加強統籌,做好發展規劃。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納入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認真研究情況,仔細查找不足,制定科學規劃,明確發展任務。二要完善政策,建立長效機制。認真貫徹落實教育規劃綱要和國務院意見要求,結合本地實際,探索新路徑、完善新機制,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完善持續推進機制,保持良好發展態勢,未達標的地方要及早採取措施,認真落實以評促建要求;已經達標的地方要加大鞏固提高工作力度,不斷提升均衡發展水平。三要強化責任,調動積極性。按照國家和地方提出的任務和目標要求,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決存在問題,早日實現既定目標。既要克服盲目追趕進度,不重實際效果的做法,也要反對不思進取,工作不力的消極思想。 (二)資源配置仍有薄弱點,需要進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義務教育辦學標準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投入保障不力、資源配置不均、學校辦學條件較差、教師隊伍不強等問題。一是一些縣(市、區)近三年教育附加、土地出讓金計提教育經費沒有足額徵收。二是學校建設缺少科學規劃,學校佈局不合理,不能適應城鎮化進程人口流動帶來的入學需求變化,一些學校在佔地面積、班額、校舍面積、運動場地面積等指標方面達標率相對較低,大校額、大班額、學位不足等問題相對突出。此外,一些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的校舍、儀器設備差。三是教師隊伍建設存在薄弱環節。部分學校生師比失衡,教師年齡結構不合理,專業化水平低,英語、音樂、體育、美術和信息技術等學科專任教師短缺,校際間中高級職稱教師比例分佈不平衡。四是校際差距在一些地方依然偏大。主要是教學儀器設備值、體育運動場地、教學及輔助用房、教師專業技術職務等差異系數仍然偏高。 針對上述問題,一要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堅持“雪中送炭”,重點向傾斜農村地區、薄弱學校傾斜,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在補齊硬體短板的同時,加大對教師專業發展和學校內涵發展的專項投入力度,確保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同步提高。二要紮實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建設。順應城鎮化進程加快的趨勢,結合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做好城鄉學校生源預測、佈局規劃和學校建設,特別要做好人口導入區的增容、老城區學校規模的緊縮、班容量的控制以及農村學校和城鄉結合部學校的改擴建,努力解決校舍、運動場面積不達標問題。始終把薄弱學校、接收農民工子弟學校、村小、教學點作為標準化建設的重點,努力確保區域內中小學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學習條件和生活條件。三要加強教師資源的統籌管理和合理配置,根據各省(區、市)實際,落實城鄉統一的教育編制標準,統籌綜合考慮教師管理、職稱聘任、職務晉陞、工資待遇、培訓培養、交流輪崗、專業建設等方面,推進教師管理制度綜合改革,全面實行校長和教師的全員流動制度,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結構。繼續圍繞課程改革和聯盟辦學體制改革,大力推廣名師工作室、教研協作體等好的做法,完善培訓體系,創新培訓模式,提高培訓實效,注重名優校長和骨幹教師的培養,努力提升教師隊伍專業化水平。 (三)素質教育仍有不落實,需要進一步推進內涵發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提高質量是義務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有質量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一些地方在內涵發展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環節。一是學生課業負擔相對較重,應試教育傾向未得到根本扭轉。二是片面追求升學率,只注重少數尖子學生的學習。三是教師過於注重課堂教學,學生只能被動適應教育教學。四是陽光鍛鍊一小時、生命健康教育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針對以上問題,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確立現代教育理念,堅持育人為本,樹立質量意識,創新培養模式,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成長成才。推進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堅持啟髮式教學,加強實踐環節。完善評價學校素質教育的指標體系和衡量學生綜合素質的標準,引導學校主動開展素質教育,引導學生和家長更加支持素質教育。二要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創造寬鬆和諧的育人環境,使學生從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解脫出來,生動活潑地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創新教學和考試方式,適當降低課程難度,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在培養興趣和發掘潛能中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積極性;將教育和文化很好地結合,創造條件開設音樂、美術、書法、文學等藝術教育課程,保證配齊師資,努力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三要重視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科學安排學生的學習、生活和鍛鍊時間,保證充足睡眠,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要推進陽光體育運動,堅持每天鍛鍊一小時,使學生心理健康、體魄強健。四要切實保障學生安全和健康成長。要實施研究出臺學校安全法律法規,明確學校、交通等部門在保護學生安全方面的職責,理清學校、教師和家長等主體在學生安全問題的責任邊界,用法治思維和方式為學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四)推進機制仍有不完善,需要進一步深化綜合改革,大力加強體制機制創新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還存在一些體制機制上的障礙,一是相關配套政策還不健全。在教師交流、招生入學、辦學管理等方面,缺少落實國家總體要求的配套措施,不能保證各項政策有效執行。有的地方教師交流中對教師專業發展、職稱待遇、人文關懷的政策尚不完善,有的地方存在多層級辦學並存現象,同一區域義務教育學校無法獲得同樣資源。二是部分省份的教育督導體制沒有理順,部分地區督導機構未能獨立行使職能,督政力度不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結果運用不夠,監督和問責機制不健全健全。三是社會力量參與義務教育辦學積極性不高,獲得扶持不足。 針對以上問題,要深化教育領域的綜合改革,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提供長遠保障。一要形成城鄉和地區義務教育共同發展機制,把城市學校與農村學校共同發展、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共同提高作為重要政策取向,建立教育資源向困難地區、農村地區和薄弱學校傾斜的動態機制。通過整合、重組、結對幫扶等多種途徑,打破校際和城鄉之間的分割,促進區域內優質學校與薄弱學校之間形成穩定的共建機制。二要創新教育管理運行機制。在宏觀上對原有的管理機制和管理方式進行調整和創新,如實行學區管理、集團化辦學、農村九年一貫制、示範性高中和重點高中招生指標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優化校長、教師的統籌調配機制,完善教師由“學校人”向“系統人”轉變的“縣管校用”管理模式,加強校長等學校管理人員的跨校、跨片任職。三要按照管、辦、評相對分離的原則,落實《教育督導條例》,強化教育督導的專業性和權威性,保障督導經費,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督導評估制度,落實教育監測和復查制度、獎勵與問責制度,強化教育督導結果運用,督促各級政府完成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責任目標。 |
中國政府網
微博、微信